APP下载

破解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国智慧

2022-07-08刘武根

中国领导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赤字全球化世界

◎刘武根 卢 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格局正发生历史性嬗变。历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民粹主义、反全球化思潮抬头,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习近平总书记用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四大赤字”来指认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并强调:“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1]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治理赤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引领全球经济治理变革,推进全球安全治理变革,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坚持开放发展,引领全球经济治理变革

从人类历史发展大逻辑来看,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必然带来国家间的开放合作,但“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近年来,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要开放还是要封闭,要互利共赢还是要以邻为壑,国际社会再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2]面对这样的历史关口,不同国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中国坚持开放发展,坚定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积极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倡导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破解全球经济治理赤字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一,坚定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是世界自由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二战后形成的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为推动全球贸易发展提供了开放、稳定、非歧视的环境,为战后世界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霸权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面临空前的挑战。如何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是各国共同面对的紧要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秉持开放、团结、合作、共赢的理念,不断推动多边主义和促进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保护主义,坚定不移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倡导各国根据自身实力和比较优势,以平等协商原则推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向切实反映发展中国家诉求和更高标准的互利共赢方向变革,缓解全球发展日益严重的不平等不平衡,为维护和发展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提供新理念。另一方面,秉持多边主义精神,以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原则,积极倡导设立并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同多国签署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为维护和发展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创设新平台。2020年11月,在中国的大力支持和不懈努力下,15 个成员国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意味着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宣告诞生,是中国维护和发展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生动诠释。

第二,积极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处于矛盾之中。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资源、资本、技术等自由流动,促进了人类物质财富增长、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放任资本过度逐利而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进而不断引发地区冲突,不断拉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据有关统计,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零点七左右,超过了公认的零点六‘危险线’。”[3]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全球贸易往来和经贸合作受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重大冲击,“经济全球化已终结”等反全球化的声浪不断高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回避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必须直面贫富差距、发展鸿沟等重大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4]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一方面,坚定不移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与他国在科技、教育、金融、贸易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释放正面效应和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的益处,促使经济全球化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另一方面,持续不断推进各国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强化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积极推动建设稳定、抗风险的国际货币体系,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消除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使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

第三,倡导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大潮流,符合世界走向开放合作的大趋势。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退,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之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使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面对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加强合作沟通,共同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坚定不移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支持外贸创新发展,推进国际贸易增长和全球经济复苏。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背景下,中国依然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既展示了扩大开放的诚意,又为世界各国企业提供了拓展中国商机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积极履行大国责任,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国秉持开放、包容、透明、非歧视原则,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关税、增强制度透明性等方式,为全球提供超大规模市场和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投资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2022年1月3日,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五个核武器国家领导人共同发表《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

二、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安全治理变革

当前,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明显增多,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叠加,引发各方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5]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积极构建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为破解全球安全治理赤字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一,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离不开各国的共同努力。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崇尚和平的民族。近代中国深受列强欺辱,经济社会发展迟滞倒退,民不聊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多年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才迎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6]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国强必霸”“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甚嚣尘上。为此,我国向世界庄严宣告:“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7]一方面,中国坚决摒弃“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既不干涉他国内政,不经营势力范围,又决不放弃正当权益和牺牲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中国呼吁其他国家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8]

第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互鉴是促进世界文明繁荣发展,维护国际秩序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当前,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发展机遇明显增多。同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随之而来,一些政治势力大肆鼓噪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蓄意挑起国际争端和地区冲突,严重侵蚀世界和平与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为增强各国人民政治互信创造条件,为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一方面,中国主张文明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国人民要在认同本国文明的同时尊重他国文明,不可自我封闭,更不能唯我独尊。另一方面,文明是多样的,要以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创新发展的姿态推动各国间文化交流合作,“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9],促进文明和谐发展。

第三,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是世界各国实现共同繁荣的必要条件。当前世界和平稳定的大局未变,但是影响和平与安全的因素增多,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大国间对抗和摩擦加剧,一些国家的危机和动荡向地区甚至全球蔓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面对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日益突出的发展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0]面对全球性安全问题,中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稳步做好国内发展的同时将对外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呼吁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为全球安全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一方面,中国主动承担安全治理主体责任,积极鼓励非政府组织、跨国集团、社会公众参与形成国家内部维护和平的合力。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不断完善国家安全治理体制,提高国家安全能力。“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11],这是中国对全球安全治理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安全问题是双向的、联动的,中国倡导各国要高举合作、创新、法治、共赢的旗帜,树立新安全观,倡导各国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致力于营造平等互信、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为消除战争危险和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了中国方案。

三、坚持共商共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然而,在全球治理中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很多,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霸凌行径屡见不鲜,严重损害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恪守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一,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治理理念是破解全球“治理赤字”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中国秉持平等、开放、包容、透明的精神,提出“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主张“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12]。这就要求平等相待所有治理主体,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达成反映各方关切和意愿、具有公平性、合法性、正义性的全球治理共识。坚持开放包容,积极推进务实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潜能,着力解决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的问题。坚持各治理主体共享平等的发展机会,共享资源、市场、机遇,共享治理成果。“不能一个国家发展、其他国家不发展,一部分国家发展、另一部分国家不发展。”[13]

第二,恪守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当前,世界形势总体向好,但个别国家垄断国际事务的现象开始增多,“集团政治”“势力范围”等严重威胁着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对抗和不公,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过时了,而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14]破解全球“治理赤字”不能放弃或违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更不能像个别政客那样只顾本国利益而“退群”“毁约”。无论国家大小强弱都要平等相待,这是时代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中国呼吁国际社会坚守相互尊重、一律平等的联合国首要原则,遵守国际关系法,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推动各国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使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第三,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主导建立的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全球治理体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基于“中心—外围理论”建立的全球治理体制已弊端频现,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乃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要想公平有效,必须跟上时代。”[1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一方面,主张全球经济治理体制和国际金融机构要切实反映国际力量的对比变化,稳步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发达国家要履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做出的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切实保障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诉求。另一方面,针对人类面临的许多新兴领域治理问题,倡议建立健全核安全、生物安全等新兴领域的治理体制。面对网络安全,中国先后同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在网络安全领域共同打击犯罪;面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挑战,中国凝聚各国共识并自觉落实《巴黎协定》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积极抗疫并向他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行动都是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生动诠释。

四、坚持共赢共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虽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但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中国坚持互利互惠、共赢共享,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贡献了中国智慧。第一,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人们对未来既有期待又有困惑。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世界上深受全球性问题困扰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创造了新条件、打开了新局面。面对突如其来、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倡议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并宣布“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同各国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中国倡议与实际行动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提供了中国方案。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再次充分证明,世界上没有一片与世隔绝的孤岛,世界各国唯有团结一致,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二,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当前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体系并未正确体现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发展诉求,强权政治的特征依然明显。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发展大势出发呼吁各国合作共赢、同舟共济,为共同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中国方案。他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这就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同心协力、团结合作,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一方面,面对各国历史传统、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各不相同的复杂现状,中国主张摒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呼吁各国坚持求同存异,坚持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努力寻找更多的利益交汇点,构建双赢、多赢、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另一方面,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运筹中俄、中美、中欧等大国和地区关系,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按照“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中非关系。通过举办亚信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发起澜湄合作等形式,携手周边国家共同破解治理难题,促使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愈加稳固并焕发出生机活力。坚持及时回应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请求,助推发展中国家稳步向前,做他们最可靠的朋友和最真诚的伙伴,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积极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兴起,各国利益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全球治理中的深层次矛盾不断集聚。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治理赤字”,各国都在寻找因应之策,但在人类一体化趋势愈来愈明晰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仅凭自身力量都难以找到破解之道。各国只有齐心协力,深化务实合作,通过政策对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治理合力,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宁与共同发展。为了破解全球“治理赤字”,中国倡议共建“一带一路”,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为国家间合作共赢搭建了新的国际合作平台。在这些新的国际合作平台中,“一带一路”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作用。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16]。据统计,截至2021年1月,中国已与171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5 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为相关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是破解全球“治理赤字”的重要新平台。■

[注 释]

[1][3][4][6][8][13][14]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260,380,403,1,3,248,260.

[2]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 实现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18-07-26.

[5][7][9][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3,446,513,540.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9.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59.

[16]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87.

猜你喜欢

赤字全球化世界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互信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