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

2022-07-08任琪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科三农专业

任琪

(安徽农业大学 工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十四五”规划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明确释放一个重要的信号,“三农”工作备受党和国家的重视。做好“三农”工作,人才是关键。然而现实中,涉农高校的工科专业学生,不愿从事农业相关领域工作,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现象客观存在,这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不利的影响。后疫情时代,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伴随着农业机械装备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农业科技人才的紧缺,这都要求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1 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必要性

1.1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持续奋斗,我们已经顺利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1]。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必须要坚决扛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使命。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农机机械装备现代化息息相关,农业机械装备现代化继续培养一批懂农业科技、热爱“三农”事业的农机装备研究人才。涉农高校工科专业研究生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涉农高校工科专业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显得尤为关键,这关系着服务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质量优劣,关系着农机装备现代化的推进程度,关系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1.2 涉农高校办学育人的神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给涉农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回信中明确要求,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2]。这就要求涉农高校聚焦办学使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加强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可以有效保障高校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1.3 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客观需求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批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现代农业科技人才。涉农高校,作为“三农”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是办学治校的应有之义。提升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对农业装备机械化的科学研究,提升学生对“三农”工作的认可度和归属感,也是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客观需求。

2 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采取智慧问卷星调查、座谈调研等形式,针对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大三、大四学生进行线上调研、线下访谈,线上收回有效问卷305份。通过问卷分析,结合访谈、查阅相关文献,最后得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2.1 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没有紧密结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工科专业是涉农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集约化、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智慧农业、无人农场等应运而生,农业机械在耕、种、管、收方面,与作物的栽培、改良有关的科学和技术(以下简称“农艺”)联系越来越紧密,体现在现代农业的方方面面,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3]。然而,据对安徽农业大学工科专业大学生调查显示,38.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工科生,没有必要学习农业相关专业知识;63.9%的调研对象认为学校针对工科生应开设“三农”专业相关课程;41.7%学生认为涉农专业高校工科专业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学校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上述调研数据显示,涉农高校工科专业招生培养中,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没有紧密结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学生服务“三农”意识淡薄一定程度存在。

2.2 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到位

调查显示,31.4%的学生表示参加学校过的创新创业课程收获较大;30.1%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创新创业竞赛训练,如果创业,81.7%的学生选择技术含量高、短平快、市场空间较大的行业,而不是结合自己的专业做创业。50.1%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数量不足,应进一步加大课时量,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需要;64.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指导力度,66.2%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结合工科生实际,注重工程设计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37.3%的学生认为入校后,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意愿较强烈,但是因为专业基础薄弱,找不到团队,找不到指导教师;38.1%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孵化力度不够。由此可见,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一定程度上存在设置不合理、不到位的情况。

2.3 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师资来源基本上是辅导员、学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干部[4],他们多侧重于理论的讲授,但是对于实践实战,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校外的双创导师也仅限于与入围参加省赛及以上比赛的获奖学生有交流有指导,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和实战经验,但因本身业务繁忙,兼职指导,精力投入有限。工科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育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未能充分将工程创新与实践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启发不够。

2.4 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未做到因材施教

调查显示,34.3%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没有紧密结合工科生实际,多以通识课为主。66.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中应当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本行业科技信息及时传授到位,加入工程创新创业实践内容。学生大多数认为参加学科、创新创业类竞赛对提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大四忙于考研就业,没有精力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大一的学生刚进大学各种新鲜感十足,创新创业意识浓厚,是进行创新创业启蒙的最好时机,但往往因为专业基础薄弱,感觉各类竞赛中被忽视。学生建议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需求,改进创新创业教育侧重点,做到因材施教。

3 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

图1 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Fig.1 Cultivation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engineering major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3.1 科学设置“新工科”理论课程体系,适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

“新工科”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5]。“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注重通专融合,跨界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们培养一专多能、知农爱农新型工科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既注重“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与跨界培养要求,又要有效结合农机、农艺课程体系。可以优化设置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跨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涵盖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专业基础类、人文社科类、工程实践类课程。通识课中可设置农业信息技术、中国农业发展史等课程;专业课中设置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农产品加工机械与工艺等课程;公共实践课程中设置农事操作、工程训练等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中设置农耕文化、绿色课堂等课程,补齐工科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又将一些农业知识、农业课程进行有益补充,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效衔接。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在专业课中,既注重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科学研究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匠气质,在知识传授中实现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创新创业课程中更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工科生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坚定服务“三农”的信心和信念,树立“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的深厚情怀和时代担当,更要练就“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过硬本领和卓越能力。

3.2 有效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当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五育并举,注重强化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三农工作的情感,在实践中坚定服务三农工作的信念,在实践中增长服务三农工作的才能。在专业实践中,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工程设计,可以贯穿智能农机装备的设计研发,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注重发挥“三下乡”,志愿服务工作的功能,组织学生前往农村、企业,参加农业劳动,进行农业调研,了解农村实际,了解乡村振兴的优势和短板,了解专业发展动态,了解农机现实需求。搭建赛训一体的实践平台[6],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坚持以赛代训,以赛促学,增强创新意识,提升专业技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社团、创新创业类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在创客空间进行创新创业类实践,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进行创新创造。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完善学院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广泛搭建创新创业育人平台,努力实现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与一项创新创业赛事或项目的目标。要针对不同年级,有策重点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年级重点聚焦创新创业教育启蒙,帮助学生找项目进团队,结合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契机,安排学生赴校外教学和就业实习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专业知识的意识;二年级聚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引导学生申报项目,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各类学科竞赛等,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基础的工程技能训练,探索简单的发明创造,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打牢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思维;三年级聚焦创新创业教育实战,引导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竞赛主要负责人带项目,做平台,做实训,安排学生赴相关企业及实践基地开展毕业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成长为大国工匠奠定坚实基础。四年级聚焦引导学生市场孵化,将那些真正有创业意愿,具备创业素养的学生,进行扶持孵化,帮助整合资源,优化政策供给,帮助其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实战状态。

图2 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平台Fig.2 New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practice platform

3.3 科学整合“新工科”人才培养资源融通,加强创新创业扶持力度

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注重整合学校、政府、校友、合作企业等各方面资源,进行协同育人,合力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支持体系。高校要强化创新创业学院的统筹,整合各类创业导师、创业课程、实践平台资源,服务学生创新创业。要做好校内创客建设,搭建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平台,点燃学生创新创业的梦想,为他们的创业实践助力。要发挥校友资源优势,邀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工科校友回学校讲学,用自己的创新创业经历、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育,正反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注重行业内部邀请,同时要注重服务三农的创业典型宣讲,引导学生既看到服务三农大有可为,也要理性认识到创业要吃得了苦,受得了罪。要注重行业动态,政府政策支持等各方面积极因素,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如政府扶持的众创空间,举办的创新创业类竞赛,创业优惠政策,及时告知学生,做好政策解读、组织引导。

3.4 优化升级“新工科”人才双创师资队伍,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提升“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良好的师资是关键保障。高校应建立专职、兼职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要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实际,选优配强师资基础上,注重强化师资队伍培训提升,要有意识地结合“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进行工程创新设计培养;在导师遴选中,要有意识地将乐于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实战经验、有全程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实践的教师、校友、企业家、辅导员、团干部纳入其中。要严把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政治关,引导老师们在课程讲座中,注重专创融合、思创融合。要注重师资队伍中工科、农科、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兼具,校内和校外、管理干部和业务教师的共管,注重发挥传统工科和综合学科优势,组建高素质的双创导师队伍,成立教学团队,进行教研活动,提升双创辅导能力。

猜你喜欢

工科三农专业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