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方治疗脑血管造影介入术后皮下血肿、瘀斑的疗效观察
2022-07-08刘凤春宋晓萌李翠景
刘凤春,宋晓萌,孟 茜,李翠景,高 利,曲 淼
血管造影术[1](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通过在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利用计算机对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图像,而充盈造影剂的血管图像保留,产生实时动态的血管图像,是临床较为常用的诊疗技术,具有诊疗效果优、成像清晰等优势,对身体各部位的血管血流情况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神经科病人通过DSA可以明确脑血管梗死程度、血管有无畸形等,具有较高的医疗应用价值。近年来,DSA发展十分迅速,该操作安全有效,具有创伤性小、准确性高的特点[2],术中仅在腹股沟股动脉处做一切口并进行插管,将导管在透视下送进两侧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3],并行造影剂注射,但其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和诊疗手段,仍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并发症,其中腹股沟穿刺部位血肿、瘀斑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产生血肿、瘀斑后,导致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影响术后早期肢体活动,同时血肿还易引起细菌繁殖,导致伤口感染,如不及时处理,还可能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术肢功能和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4]。与传统的血肿处理方法相比,中草药具有通经、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具有整体性、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及简便、经济、安全等特点[5-6]。本研究应用中药外敷方(专利号:ZL.200710177255.5,成分为丹皮、赤芍、芒硝)治疗脑血管造影介入术后局部血肿、瘀斑,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8月—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脑血管造影介入术后并发皮下血肿、重度瘀斑的病人4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9~71(58.67±5.77)岁;观察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48~69(57.73±5.64)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 瘀斑严重程度分级 瘀斑长径>0.5 cm 被认定为有瘀斑,其中长径>0.5~3.0 cm 为轻度,长径>3.0~5.0 cm为中度,长径>5.0 cm为重度,若已形成硬结,则归入重度[6]。
1.3 纳入标准 ①选择右侧股动脉入路,根据需要置入适宜型号的动脉鞘,穿刺均1次成功,术后由介入科医生按时拔除动脉鞘管,给予人工徒手按压至松手不出血为止,弹力绷带交叉固定穿刺点加压包扎并右侧下肢制动8 h,卧床 24 h 后根据病人情况拆除绷带。②术后 48 h 内发生穿刺点重度淤斑,病人淤斑呈黑紫色,部分呈乌青色,压痛明显,长径>5 cm,或者局部隆起、有波动感的皮下血肿,直径>1 cm。③双抗治疗,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 次)+氯吡格雷(75 mg,每日1 次)。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除血肿外的其他血管并发症;②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及肝脏疾病等明显影响机体凝血机制的疾病;③对中药过敏或过敏体质者;④影响淤斑局部用药,如皮肤病或淤斑局部有破溃者;⑤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者;⑥有局部感觉障碍者;⑦部分右侧股动脉闭塞病人选择左侧股动脉穿刺者;⑧出血或瘀斑情况严重,术后不能常规继续服用双抗药物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观察组使用中药外敷方,将中药制剂倒入治疗盘中,药液渗透打湿一次性压缩毛巾,取出后轻轻挤出多余药液,以提起一次性压缩毛巾不滴水为宜,将毛巾折叠,4层,若瘀斑面积较大选择4块一次性压缩毛巾叠加使用,有利于保持湿润,覆盖于淤斑局部(避开穿刺点,穿刺点予无菌贴膜覆盖保护),湿敷毛巾直径大于淤斑直径1~2 cm,外层包裹保鲜膜,以防
药液污染衣服及水分蒸发降低疗效。外敷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瘙痒、过敏等情况,每日2次,每次湿敷4 h,干预结束后,用温水擦拭局部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照组给予50%硫酸镁温湿敷。连续干预3 d。
1.6 观察指标 治疗3 d后,观察对比两组瘀斑面积、疼痛程度、硬结面积、硬结消散时间4个方面。
1.6.1 瘀斑、硬结面积测定 于干预前及干预3 d后,采用面积1 cm2正方形透明纸卡覆盖的方法测量瘀斑及硬结面积[7]。
1.6.2 疼痛程度评定 采用VAS进行疼痛程度评定,其中, 0 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疼痛剧烈,若疼痛评分<4分即说明干预有效[8]。
1.7 观察不良反应 观察用药局部皮肤有无过敏、水疱等皮肤改变。
2 结 果
2.1 两组瘀斑面积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瘀斑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图1。
表2 两组瘀斑面积比较 单位:cm2
图1 中药外敷方干预前后瘀斑、硬结变化比较
2.2 两组出现硬结情况及硬结大小、消散时间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7例、对照组5例不仅发生瘀斑还可触及硬结,观察组病人硬结大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硬结消散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图1。
表3 两组出现硬结情况及硬结大小、消散时间比较
2.3 两组VAS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病人VAS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且观察组VAS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VAS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3 讨 论
随着新技术、新器械及新影像设备的发展应用,介入诊疗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已成为与内科、外科齐名的第三大支柱性学科。股动脉由于管径较粗,位置表浅,背侧有骨盆支撑便于压迫止血,很少变异,且周围无重要的器官、组织,所以是脑血管造影介入术最常用血管,超过85%的血管穿刺为股动脉穿刺,而股动脉穿刺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穿刺部位的血肿形成,发生率为2.1%~8.9%[9-11]。影响这一并发症的因素较多,如术中对血管的反复穿刺、术后压迫止血不当、大量抗凝药物的应用[12]加之病人动脉血管硬化、狭窄、脆性增强等因素影响,易导致穿刺点周围形成皮下血肿、瘀斑及疼痛刺激,造成病人痛苦及精神紧张。大的血肿、瘀斑不及时处理,严重的可导致血栓形成和周围组织缺血坏死,影响手术效果,引起医患、护患关系紧张,降低病人对治疗、护理的满意度。因此,加强对穿刺处皮下血肿、瘀斑的护理干预,减轻病人疼痛刺激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方法硫酸镁外敷根据高渗透压平衡原理可以使病人肿胀部位的组织水肿液在短期内得以吸出,有抗感染、促进局部血肿消退、扩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13-14]。但是硫酸镁易干燥结晶,外敷时需频繁更换,增加护士工作量,起效时间长,对瘀斑的疗效欠佳,瘀斑是病人及家属视觉冲击的首要效应,容易增加病人的焦虑感,导致医疗纠纷[15]。中医认为若血脉不畅,离经之血溢于皮下不得消散则成瘀斑[6],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7]。现代研究认为,活血化瘀中药外用通过皮肤黏膜转运,可被皮肤毛细血管网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大部分直接进入给药部位发挥扩张血管、保护血小板、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组织细胞的再生修复可产生积极影响[8]。中药外敷方由丹皮、赤芍、芒硝等中药配制而成。丹皮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丹皮酚,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还具有抗菌作用和抑制皮肤色素合成的作用,丹皮酚对局部的微循环有促进作用;赤芍是毛根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赤芍具有行瘀、止血、凉血、消肿的作用,常治疗瘀滞闭经、腹痛肋痛、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等,主要活性成分为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羟基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化合物,具有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抗凝和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保护心脏和肝脏;芒硝是硫酸盐类矿物族朴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为泻下药,具有润燥软坚、清火消肿、泻热通便之功效[16]。
本研究观察中药外敷方治疗脑血管造影介入术后局部瘀斑的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药外敷方治疗更有利于消肿祛瘀;干预后两组病人VAS疼痛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提示中药外敷方对局部疼痛改善具有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中药外敷方局部瘀斑治疗,对于脑血管造影介入术后穿刺点淤斑的吸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改善病人的局部预后情况,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痛苦、心理负担和住院时间,促进病人术后早期恢复运动,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在使用中药外敷方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期待未来将此外敷方进行产品转化成一次性黏贴膏方,使其更加便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