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隐含层的AGA_BP偏好课程预测模型

2022-07-08

关键词:权值适应度阈值

洪 雅 敏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与网络中心, 福建 龙岩 364021)

0 前 言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当今教育的主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偏好,进行在线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是实现自适应学习、提高线上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1]。近年来,学习推荐系统[2]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者建模[3]、学习资源建模[4]和推荐算法等 3个方面。学习者建模主要基于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偏好、学习风格、知识掌握程度和知识文化基础等特征[5]。学习资源主要包括习题、教师授课课件、教学音视频等,这些都包含在每门在线课程中。本次研究根据学习者连续14 d的学习风格,构建了一个具有双隐含层的AGA_BP偏好课程预测模型[6-8]来预测学习者的课程偏好。

1 预测模型的构建

1.1 BP模型的构建

1.1.1 样本数据

样本数据来源于368名学习者14 d(2021年 3月1日 — 14日)的在线学习记录,共6 186条数据,涉及68门课程。模型输入参数包括姓名、课程名称,以及反映学习者风格的视频观看进度、任务完成数、当天视频观看时长和当天章节学习次数等(见表1)。例如,第6 186条数据显示,个人理财规划课程共有32个任务和32个课程视频,截至3月14日秦*越已完成4个任务、已观看4个课程视频,其中3月14日当天观看课程视频 79 min、完成章节学习3次。为了进行模型训练并测试训练效果,将样本数据分为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集,并按8∶1∶1的比例随机抽取。

1.1.2 数据预处理

在线教学平台中,学习者的学习记录包括姓名、学号、学校、专业、班级、入学年份等基本信息,以及反映学习者学习风格的课程名称、视频观看进度、任务完成数、当天视频观看时长、 当天章节学习次数、章节测验分数、讨论数等。对于新用户,章节测验分数和讨论数的数据较少。因此,通过数据预处理[9]进行数据清洗,只保留姓名、课程名称、视频观看进度、任务完成数、当天视频观看时长和当天章节学习次数等6个指标,选取后4个指标作为特征值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如式(1)所示:

(1)

式中:x—— 归一化后的特征值;

x′ —— 初始特征值;

xmax—— 特征值最大值。

由于预测结果为学习者的偏好课程,属于非数值型数据,因此对其进行one-hot编码处理。

1.1.3 BP模型结构

根据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构建一个包含2个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如图1所示。在线教学平台有68门课程,体现学习者在线学习风格的指标有4个。因此,模型的输入层节点数为272个,输出层节点数为68个,而中间2个隐含层的神经元个数通过经验法和试凑法来确定。最终确定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为272-204-136-68。模型包括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等2个过程。

图1 BP预测模型结构

(1) 前向传播。采用ReLU激活函数,如式(2)所示:

f(x)=max(0,x)

(2)

第1个隐含层的前向传播函数如式(3)所示:

H1=Xω1+B1

(3)

式中:H1—— 第1个隐含层的输入矩阵;

X—— 预处理后的课程特征值矩阵;

ω1—— 输入层与第1个隐含层间的权值矩阵;

B1—— 输入层与第1个隐含层间的阈值矩阵。

第2个隐含层和输出层的前向传播函数如式(4)所示:

Hi=ReLU(ωiHi-1+Bi)

(4)

式中i为2或3:当i=2时,H2表示第2个隐含层的输入矩阵,ω2表示第1个隐含层与第2个隐含层间的权值矩阵,B2表示第1个隐含层与第2个隐含层间的阈值矩阵;当i=3时,H3表示输出层的输入矩阵,ω3表示第2个隐含层与输出层间的权值矩阵,B3表示第2个隐含层与输出层间的阈值矩阵。

(2) 反向传播。目前,很多深度学习框架(如PyTorch和Tensorflow等)都自带求导功能[10]。本次研究使用自适应学习速率SGD优化算法对损失函数进行迭代优化。学习率α的取值为0~1。根据多次调试,确定α=0.01。但是,固定的学习率会影响BP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使其陷入局部震荡,影响模型预测精度。因此,在BP神经网络模型中引入动量因子,不仅能够加快收敛速度,而且能够保证算法始终向着收敛的方向进行。BP神经网络模型如式(5)所示:

(5)

式中:Δx(k) —— 第k次迭代时,网络模型各层权值和阈值的修正量;

x(k) —— 第k次迭代时,网络模型各层的权值和阈值;

α—— 学习率,α=0.01;

η—— 动量因子,取值范围为0~1,经过多次实验确定其最佳值为0.9;

E(k) —— 均方误差。

其中,均方误差E(k)如式(6)所示:

(6)

式中:n—— 样本数量;

xi—— 第i个个体的预测值;

yi—— 第i个个体的实际值。

1.2 BP模型的缺陷

在BP模型中通过调整权值和阈值使预测误差缩小至预定值,这是一个不断迭代训练的过程。训练结束后,使用测试样本对模型进行测试,以判断模型的准确率。将BP模型的权值和阈值存储于N维向量C中,其中N为BP模型中权值和阈值的总数。每次运行BP模型都要在向量C中随机选取数值作为初始权值和阈值,这会影响模型的预测速度。而且,网络对初始权值非常敏感,取值不当容易导致模型迟迟不能收敛至全局最优,因此,在BP模型中引入遗传算法,基于“优胜劣汰”的进化论,全局寻求最优权值和阈值,以提高预测的精度和速度。

2 遗传算法对模型初始参数的优化

遗传算法是计算数学中用于找出最优解的搜索算法,是进化算法的一种,包括自然选择、杂交和变异等[11]。具体步骤如下:

(1) 参数初始化。对种群进行初始化,设最大迭代次数为600次,种群规模为100个。

(2) 个体编码。将每个个体编码成实数串,使每个个体都包含模型各层的权值和阈值。

(3) 确定适应度函数。将适应度函数设为实际输出与预测输出间均方误差的倒数,误差越小,个体适应度越高,其关系如式(7)所示:

(7)

式中:f(j) —— 适应度函数;

m—— 种群规模,m=100;

zj—— 第j个神经元节点的实际值,即训练标签;

oj—— 第j个神经元节点的预测值;

γ—— 调节系数,取值为0~1。

(4) 选择运算。选出适应度最大的个体,对其进行解码之后得到模型的初始权值和阈值。如果该初始权值和阈值能够让模型得到最优解,则保存该初始权值和阈值,停止计算;如果不能,则通过遗传算法中的轮盘赌选择算子,适应度越大的个体被选择的概率越大,如式(8)所示:

(8)

式中:Pr(j) —— 第j个神经元节点的选择概率。

(5) 交叉变异运算。将选择出来的个体随机进行两两搭配放在交配池里,按照交叉概率(Pc)进行单点交叉,生成下一代个体,形成新的种群,而没有参与交配的个体则作为老个体加入到新种群中。新种群中的个体按照变异概率(Pm)发生单点突变,即个体中的单个基因进行变异,生成第3代个体。

标准遗传算法采用的是固定的Pc和Pm,Pc为0.90~0.97,Pm为0.001~0.005。Pc取值过大易变为随机算法,失去交叉的意义;Pc取值过小会影响收敛速度。因此,采用自适应方法,根据个体和种群的适应度确定Pc和Pm。当个体适应度小于种群平均适应度时,Pc达到最大值Pmax=0.97,此时最有可能变异。个体的适应度越大,Pc越小,优秀的个体就越能得到保留。Pc的计算公式如式(9)所示:

(9)

favg—— 种群平均适应度;

fmax—— 种群适应度最大值;

Pmin——Pc的最小值,Pmin=0.90。

(6) 交叉变异后产生的新种群进入步骤(4),直到找到适应度最大的个体(即得出最优权值和阈值)方可结束运算。

3 实验设计

AGA_BP模型在PyCharm环境下通过Python语言实现,采用PyTorch深度学习框架。

预测模型的评价指标有准确率、均方误差、F1分数、AUC、召回率等。本次研究选取准确率、均方误差和F1分数等3个指标,对BP、GA_BP和AGA_BP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由BP、GA_BP和AGA_BP模型准确率的对比结果(见图2)可知,AGA_BP模型的准确率最高为89%,GA_BP模型的准确率最高为81%,BP模型的准确率最高仅为60%,AGA_BP模型的准确率最高,且其收敛速度最快。

由BP、GA_BP和AGA_BP模型均方误差的对比结果(见表2)可知,GA_BP模型的均方误差平均值比BP模型减少了28.72%,AGA_BP模型的均方误差平均值比GA_BP模型减少了27.61%。由BP、GA_BP和AGA_BP模型F1分数的对比结果(见表3)可知,AGA_BP模型的F1分数明显高于BP和GA_BP模型。

表2 BP、GA_BP和AGA_BP模型均方误差的对比

表3 BP、GA_BP和AGA_BP模型F1分数的对比

4 结 语

通过学习记录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预测学习者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课程偏好,是平台向学习者推荐学习资源的前提,也是帮助学习者实现自适应学习的基础。为此,构建一个具有双隐含层的AGA_BP偏好课程预测模型。与典型的BP和GA_BP 模型相比,AGA_BP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和F1分数,以及更快的收敛速度。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在AGA_BP模型的基础上结合CB学习算法[12]的最近邻方法,根据偏好课程的关键字、难易程度等特征,推荐平台中相似度最高的多个课程给学习者,使其获得需要的学习资源。

猜你喜欢

权值适应度阈值
改进的自适应复制、交叉和突变遗传算法
非平稳声信号下的小波变换去噪方法研究
基于改进阈值的MRI图像降噪
土石坝坝体失稳破坏降水阈值的确定方法
一种改进小波阈值去噪法及其仿真
启发式搜索算法进行乐曲编辑的基本原理分析
财务风险跟踪评价方法初探
基于洪泛查询的最短路径算法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基于人群搜索算法的上市公司的Z—Score模型财务预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