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储层研究
—— 以上里塬地区长7段为例
2022-07-08王媛媛杨兆林
王媛媛 王 克 杨兆林 战 沙
(1. 西安石油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安 710065;2. 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65;3. 中国石油长庆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西安 710065)
0 前 言
我国陆相页岩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受沉积环境、构造活动等因素影响,其储层的岩石类型、物性条件等非均质性较强[1-2]。
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延长组7段(长7段)泥岩层系夹多套粉 — 细砂岩,具有源储共生、砂体变化快、储层致密等特点[3]。受沉积环境、砂体发育程度等因素影响,长7段不仅发育夹层型页岩油,同时也发育其他类型的页岩油。本次研究深入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不同页岩油类型的特性,揭示了研究区页岩油富集的主控因素。
1 区域地质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属于中朝板块西部的克拉通叠合盆地,由伊盟隆起、渭北隆起、西缘逆冲带、晋西褶曲带、天环坳陷以及伊陕斜坡等 6个二级构造单元构成[3]。上里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构造位于伊陕斜坡,局部可形成较小的鼻状隆起,断层基本不发育。三叠系延长组自下而上被划分为10段,其中,延长组7段(长7段)发育大规模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和重力流沉积砂体[4]。长7段自下而上分为长71、长72和长73等3个亚段,主要由黑色页岩、薄层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和厚层泥岩等岩性组成(见图1)。长7段整体相互叠置,既可以作为烃源岩层,又可以作为储层,具有“源储一体”的特征。
图1 长7段位置及岩性柱状图
2 页岩油储层分类特征
2.1 页岩油储层类型
狭义的页岩油,是指纯泥页岩段产出的石油[5-6]。广义的页岩油,是指泥页岩层系内致密细砂岩、粉砂岩、页岩和泥岩中,未经过长距离运移而形成的石油[7-8]。在本次研究中,将长7段泥页岩层系内的石油资源,都定义为页岩油[8]。为了开展精细地质研究,基于相关研究[9-10],根据砂体结构和砂地比等物性特征,将长7段内的页岩油资源分为3类:Ⅰ类,为多期砂体叠置夹薄泥层;Ⅱ类,为薄砂与泥互层;Ⅲ类,为纯页岩。长7段各类页岩油平面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Ⅰ类页岩油的砂质含量较高,砂地比为20%~30%,储层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发育砂质碎屑流及浊积砂体,砂体单层厚度为3~5 m,整体具有“砂包泥”的特征。储层以致密的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杂多套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和暗色泥岩。Ⅰ类页岩油主要分布在长71亚段(见图2a),在长72亚段也有小规模发育,呈零星状分布(见图2b)。取心资料和测井数据表明,厚层砂岩被泥岩夹层隔开,但砂体厚度较大,储层、油层遮挡条件较好。
Ⅱ类页岩油的砂地比为10%~20%,储层发育重力流浊积砂体,砂体单层厚度为2~3 m,砂岩厚度变薄,夹杂泥岩层变厚,有效油层厚度变薄。Ⅱ类页岩油主要分布在长72、长71亚段,其中长72亚段的郝家洞 — 樊家川 — 木钵、上里塬以及研究区西南部的分布面积较大、连片性较好(见图2b)。
Ⅲ类页岩油的砂地比小于10%,砂体单层厚度一般小于2 m,储层以黑色页岩、暗色泥岩和粉砂岩为主,整体具有“泥包砂”的特征。Ⅲ类页岩油在长7段的3个亚段中均有分布,在长73亚段的分布面积较大(见图2c)。
图2 研究区长7段各类页岩油平面分布图
2.2 页岩油储层特征
2.2.1 岩石学特征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以及X-衍射实验分析表明,长7段的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含有少量碎屑长石砂岩(见图3);粒度以细砂、粉砂为主,分选性中等,多为孔隙式胶结;岩石矿物以石英(6.0%~53.5%)、长石(4.1%~29.0%)和黏土矿物(7.8%~66.0%)为主。黏土矿物中,伊利石所占比例较大,其次为云母和碳酸盐矿物,含有少量菱铁矿、黄铁矿。长7段整体具有高石英、低长石的西南物源特征[11]。
图3 研究区长7段砂岩分类三角图
Ⅰ、Ⅱ类页岩油储层的岩石矿物都以石英为主,其次为长石、黏土矿物(见表1)。石英与长石含量为50.0%~60.0%,黏土矿物含量小于15.0%,碳酸盐矿物以含铁的碳酸盐矿物为主,菱铁矿含量相对较高、黄铁矿含量较低。Ⅲ类页岩油储层的岩石矿物以黏土矿物为主,其次为石英、长石及碳酸盐矿物(见表1)。石英与长石含量相对较低,平均含量为39.0%,黏土矿物平均含量为49.0%,主要为伊利石和高岭石,含有少量绿泥石。大量的伊利石导致研究区沉积物密度较低,绿泥石的存在说明沉积区为还原环境。Ⅲ类页岩油储层的碳酸盐矿物含量整体低于Ⅰ、Ⅱ类,菱铁矿含量相对较高。据国内外勘探实践可知,在获得工业油流和实现商业开发的页岩油区,黏土矿物含量通常小于30.0%[11-12]。研究区内Ⅰ、Ⅱ类页岩油的黏土矿物含量都低于此标准,且脆性矿物含量较高,有利于后期的压裂开发。
表1 不同类型页岩油储层岩石矿物含量(体积分数) 单位:%
2.2.2 储集空间类型
长7段储层主要发育溶蚀孔和粒间孔(见图4),发育少量微孔、晶间孔和微裂缝等,面孔率约为1.21%,孔含量较低。这是由于长7段属于源储共生层段,有机质酸溶液从烃源岩层排出,与储集砂岩层发生大量溶蚀作用[7],故发育大量的溶蚀孔。
图4 长7段孔隙类型
通过对长7段中139块薄片样品统计分析发现,Ⅰ类页岩油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溶蚀孔(48%)和岩屑溶蚀孔(25%),同时发育少量的微裂缝、晶间孔和铸模孔,面孔率为1.16%,平均孔径为28.1 μm。Ⅱ类页岩油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溶蚀孔(47%)和粒间溶蚀孔(26%),面孔率为1.03%,平均孔径为 21.4 μm。Ⅲ类页岩油储层主要发育泥页岩储集层,关于其孔隙类型的分析较少。在扫描电镜下,可见黏土矿物晶间微孔及少量的晶间孔,整体孔径偏小,以微孔和纳米级孔隙为主。
2.2.3 物性特征
长7段泥页岩的平均孔隙度为8.18%,平均渗透率为0.17×10-3μm2,其砂质夹层的物性条件优于纯泥岩段。长7段整体具有孔隙度较高、渗透率较低的特点,且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如图5所示。
Ⅰ类页岩油储层的孔隙度为8.00%~12.00%,渗透率小于0.30×10-3μm2,孔渗相关系数较小,在3种页岩油中孔渗相关性最差。Ⅱ类页岩油储层的孔隙度为7.00%~10.00%,渗透率小于0.20×10-3μm2,孔渗相关系数中等,孔渗相关性显著。Ⅲ类页岩油储层的孔隙度为6.00%~8.00%,渗透率小于0.10×10-3μm2,孔渗相关系数最高,孔渗相关性显著。长7段中Ⅰ类页岩油储层的物性最好,Ⅲ类页岩油储层孔渗相关性程度最高。
3 成藏主控因素
3.1 富含有机质
富含有机质,是页岩富集油气的基础。高产富集页岩油,一般总有机碳(TOC)含量大于2.00%,长7段烃源岩TOC平均含量为6.06%(见表2),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以生油为主,有利于页岩油富集成藏。长7段平均最高热解峰温(Tmax)为453 ℃,热演化达到中高成熟阶段(见表2),平均生烃潜量(S1+S2)为17.71 mg/g,处于生油高峰期。此阶段的页岩油具有黏度低、气油比高、流动性强等特点。
表2 岩石热解分析数据
长72和长73亚段大部分样品的生烃潜量均大于2 mg/g(见图6),根据陆相烃源岩评价标准[13],属于中等 — 好的烃源岩。综合分析,长7段发育富含有机质、有机质类型好且热演化程度适中的优质烃源岩,以长73亚段烃源岩发育情况最佳。
图6 研究区长7段生烃潜量(S1+S2)频率图
含油率是判断页岩油是否富集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相似的情况下,有机质含量越高,生烃潜力越大,且滞留烃量越高,页岩含油量越大[14]。岩石热解S1能快速、直观地反映页岩的含油性[15]。长7段TOC含量、S1平均值较高,且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见图7),说明长7段具有较好的含油性。
图7 研究区长7段TOC-S1关系图
3.2 优势储层
储层是油气储集能力的综合体现,优质储层是油气成藏的基础。长73— 长71亚段的湖侵作用逐渐减小,研究区三角洲由西向东逐渐进积,砂体面积逐渐变大(见图8)。长71和长72亚段发育多期旋回垂向叠置的厚砂体,具有很强的储集能力,有利于油气的聚集。长71和长72亚段以砂质碎屑流和浊流沉积为主,多发育砂质碎屑流和浊积砂体,砂体连通性强,沉积物较粗,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同时,成岩过程中,溶蚀等建设性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大面积连片且物性相对较好的厚层砂体形成了优势储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基础条件。
图8 研究区长7段沉积图
3.3 源储配置
长7段发育的多套砂泥岩互层,形成良好的源储配置,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暗色泥页岩作为烃源岩层,大量生烃、排烃,在原地或短距离运移至物性较好的砂岩储层,形成页岩油藏,同时泥岩层还可以作为很好的盖层。从连井剖面上可以看出(见图9),长7段主要为“下生上储”的源储组合。长71和长72亚段发育复合油藏区,Ⅰ类和Ⅱ类页岩油储集层厚度较大,横向连通性较强,油藏规模也相对较大。而Ⅲ类页岩油的主要储集层,以暗色泥页岩为主,在长71和长72亚段主要为孤立且薄的砂体,横向连通性较差,油藏规模也较小。Ⅰ类页岩油通常发育在厚层烃源岩上,以较厚的砂体作为储层,中间夹杂的泥岩层比较薄,储集能力比较好,油层段厚且相对集中,是现阶段经济技术水平下,规模开发的主要目标。Ⅱ类页岩油下覆烃源层,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但其单砂体厚度变薄,储集能力变差,油层相对较薄且分散,整体不如Ⅰ类页岩油。Ⅲ类页岩油为暗色泥岩和黑色页岩互层,单砂体厚度薄,虽然具有一定的含油性,但无法直接开采,需要运用二次技术进行处理,在现阶段经济技术水平下,实现规模开发具有较大的难度。
图9 H64 — N91连井剖面图
4 结 语
Ⅰ类页岩油储层的岩石矿物以石英、长石为主,主要发育长石溶蚀孔和岩屑溶蚀孔,孔隙度为8.00%~12.00%,渗透率通常小于0.30×10-3μm2,孔渗相关性较差。Ⅱ类页岩油储层的岩石矿物组成与Ⅰ类相似,具有高脆性矿物、低黏土矿物的特征,主要发育长石溶蚀孔和粒间溶蚀孔,孔隙度为7.00%~10.00%,渗透率通常小于0.20×10-3μm2。Ⅲ类页岩油储层的岩石矿物以黏土矿物为主,主要发育黏土矿物晶间微孔和少量的晶间孔,孔隙度为6.00%~8.00%,渗透率通常小于0.10×10-3μm2,孔渗相关性较好。
长7段烃源岩是富含有机质、具有较强生烃潜力,且热演化程度适中的优质烃源岩。长71和长72亚段发育大面积连片且物性相对较好的砂体,形成了优势储层,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储集条件。大面积发育的多套砂泥岩互层,形成了良好的源储配置,是油气富集成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