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视野下农林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

2022-07-08郭慧朱晓闻

现代教育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农科研究生培养教学研究

郭慧 朱晓闻

[摘 要]新农科建设为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提出新要求。新农科以培养未来型人才为主,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现代化、农民脱贫提供人才输出,以高素质人才和专业知识带动农村农业发展。新农科视野下,农林高校应培养研究生“爱农、知农、兴农”“以懂农兴农为己任”,要求课程思政以此为标准做出相应改变,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新农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3-0105-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3.017

新农科是一个新的教育概念,早在2018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新时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宣布,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四新”建设的本质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做出的转变,“四新”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与涉农专业的融合,并改造原本传统的涉农专业。利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契机,加快布局和建设新农科,改变农科人才培养范式,推进新农科创新创业教育,是振兴高等农林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

新农科建设为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在思政育人的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林高校研究生的课程思政教育需要根据时代、社会与教育的需求,并结合新农科的新要求与新需求,全面深化农林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

一、新农科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需求

研究生的培养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研究能力和专业技能,相较于本科生所培养的通识教育,研究生教育更具有专业性、应用性、技能性,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其具有更高的专业能力与技术能力。研究生对于社会而言,属于高素质人才,进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需要研究生在科研创新、工程实践、资源整理等领域都具有一定水平。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研究生需要具备写作素质、科研素质、创新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信息素质、国际化视野素质、自身综合素质、社会能力素质。特别是农林专业的研究生,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要求更高,农林专业的研究生在未来就业时,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技能与素质。农林专业的研究生,需要适应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需要,能够胜任现代农业相关领域农业政策解释执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管理、加工企业管理、涉农金融管理,以及农业产业规划等管理工作。

新农科视野下,从研究生需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就是在过去农科建设的基础上,以更大的格局和更前沿的视角去看待农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从而带动农科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是科技融入到农业的过程,也是改变人们对传统农业认知的过程。因为传统农科发生了新的变化,所以农科需要有新的建设。“新农科”的建设不仅是应用型的建设要与社会发展相契合,而且是对未来型人才的培养,面对社会发展的趋势,需要培养新的人才去引领这个趋势,因而课程思政教育尤为重要。课程思政需要结合新农科的要求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对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思政做出相应改变。

(二)新农科建设的需求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三农”工作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决策部署中提出牢固树立面向新农业、面向新乡村、面向新农民、面向新生态的“四新”理念,积极探索涉农高等教育改革新路径,加快构建新农科建设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着力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

新農科建设不仅推进传统农业专业转型,将科技融入传统农业专业中,还将促进传统农业产业转型,为传统农业产业领域注入现代科技的力量,因而新农科建设是“三农”工作的有力支撑。新农科视野下,高校需要培养农林专业高素质人才做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乡村的建设者,用高素质人才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繁荣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新农科是传统农林专业融入新技术的产物,以服务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农林人才培养为根本,从专业知识的角度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问题,创新重构面向新时代的农科高等教育体系。

新农科建设《新型人才培养行动》中明确提出“切实发挥好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新农科建设明确提出,农林高校需培养新型人才,即懂农爱农的人才,为我国农林、农村、农民发展提供人才;同时,新农科建设要求以思政育人的方式培养该领域的人才。课程思政在各专业的建设发展已经初具雏形,在思政育人的大背景下,各专业已经初步完成思政元素的渗透。但是新农科视野下的农林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政元素需要更具备引导性,根据新农科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对思政课程进行完善。

(三)涉农学科专业优化的需求

新农科建设前,传统农科处于学科发展的瓶颈期,传统农科条块分割,专业口径较小;传统农科毕业生需求量小,毕业生就业困难,与其专业匹配度高的工作较少;传统农科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小,选择攻读研究生的人数较少。由此可见传统农科的优化路径是拓宽学科范围,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即新农科。新农科结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提升了传统农科对学生的吸引力,促进了传统农林学科的转型与现代化。新农科建设可以重塑农业教育链、拓展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加快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新农科建设建构了农林教育质量的新标准,新农科将传统农科与其他学科进行科学的融合,促进整个农林专业体系的转型与提升。

在此背景与要求下,思政育人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思政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的责任。农林专业涉及我国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发展,农林专业本身也承载着国家农业发展的重任,并且,思政教育是进行知识教育与价值导向的教育,对于培养农业林业领域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才能更好地培养农林专业的人才,从知识和专业的角度促进我国农业转型与现代化发展,帮助农民脱贫,促进我国乡村振兴。这些目标的达成,不仅仅需要我国农林高校的教育水平与质量提升,还需要农林专业教师以课程思政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使得学生对农业、农业、农民具有正确认识,热爱我国的绿水青山,积极发展我国农业。思政育人的方式可以通过思政元素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打破以往学生学农而不爱农,以及学农不务农的思想,避免学生因对农村、农业、农民具有错误认识而拒绝从事农业产业领域的工作。

二、新农科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关键点

(一)以学农爱农为重点

新农科建设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高素质人才基础,新农科视野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围绕着学农爱农而进行,学农爱农是农林专业研究生未来深入农业行业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农林专业的研究生应当具备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特质。传统农科的背景下,学生普遍具有“学农科就业困难、不愿深入乡村、农科前途渺茫”的观念,新农科在融合现代信息科技后,拓宽了学科范围,基本解决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农业是我国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业发展与农民脱贫是我国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同时农业发展关乎到我国人民的生存问题。学习农林专业的学生更应当清晰地认识到农业在我国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并热爱农业,具有致力于投身农业行业的决心。在自觉认识到农业发展重要性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向学生渗透农民的价值,破除学生对农民产生的偏見。要求学生尊重农村与农民,尊重农民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付出,培养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的学农爱农情怀;破除对农村的刻板印象,使得学生明白,人人都有为我国农业发展做贡献的职责,尤其是农林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更应该以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脱贫、振兴乡村为己任。

(二)以价值引领为导向

农林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是为我国农业发展建设提供人才输出的重要领域,学生需树立正确的新农科与新农人观念。新农科建设承载着重要职责与使命,新农科视野下,农林专业的教师与学生都是承载职责与使命的一员。在对农林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培养学生愿意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做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观念。在新农人观念的树立方面,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形象,“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主动承担思政育人工作建设者的身份,做到学农爱农、强农兴农、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并加强农林专业研究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思想;培养学生爱农知农为农的情怀;增强学生促进农业发展的使命感,培养学生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责任感,激发学生为推进农村发展而奋斗的决心。同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为导向,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理解与认识,增强学生对于国家和文化的自信。加强学生对于我国农耕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把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劳动中积淀的独特文化作为农林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使得学生切身体会到农民的伟大之处,以及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农林专业研究生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使得学生对农业的研究与探索具有自主性,具有用知识、文化、现代科学改变农业、从事农业行业的决心,争做运用科技、尊重科学的农业带头人。

(三)以情怀培养为要点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农林高校需要培养一批“留得住、走得出”的高素质人才,学习农林专业,从事农林行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同时具备学农、事农、兴农的能力以及知农、爱农、兴农的情怀。在拥有这些情怀后才能真正理解“三农”,才能“留得住、走得出”。

培养农林专业研究生的“三农”情怀。“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唯有知农爱农兴农,才能真正投身于农业事业当中,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帮助农民脱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三农”情怀应当是每个农林学子都具备的基本素质。

研究生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林专业的研究生更应当具备“三农”情怀。教师可以从向学生传递保护生态文明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爱农情怀,让学生争做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以现代科技与专业知识助力我国乡村建设,促进我国乡村发展。从农业是社会发展根基、生命之本的角度,激发学生的知农情怀,激发学生致力于服务三农的信念,争做农民利益的维护者与践行者,保护农业、农村,发展农业、农村,带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脱贫,助力农村与农业发展。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农林专业的研究生做到知行合一,在学习农林专业、了解“三农”、知晓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后,依然信念坚定、牢记使命,不怕苦、不怕累,坚决扎根乡村,助力乡村发展,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最终实现城乡差距的缩小,促进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三、新农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提升农林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

在思政育人的大背景下,实现新农科的人才培养需要农林专业教师提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对于农林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实现的重要过程。新农科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与未来型人才培养目标后应运而生的农科新建设,对于传统农科的转型以及农科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学科内,在传授农林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挖掘与农林相关的思政元素。专业教师首先需要对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正确的认识,并保证自身对思政元素的掌握与理解,明确培养农林专业研究生需要的思政元素,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战略等,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加强课程思政效果的使命与职责,结合新农科建设的需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积极推进新农科视野下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

就农林专业而言,新农科是传统农科结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与生物科技等现代科技的产物,在课程中,教师可以从保护生态、加强生态文明的角度对研究生进行思政元素的渗透。

农林专业在新农科的视野下,其课程思政的任务在于培养研究生对乡村、农民与农业的正确认识。农民是农业发展的基层力量,现代科技可以助力农业发展,但是不能脱离农民的力量;教师要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向学生传递农业与乡村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应带领高校研究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引导研究生树立“新农科”与“新农人”观念,增强研究生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服务乡村、促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爱农知农的农林新型人才,帮助乡村脱贫,促进乡村振兴。

(二)加强农林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建设能力

农林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提升与加强需要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3方面进行:以培养学生学农爱农观念为教学目标,以情怀培养为教学内容,以价值引领为教学方式。

以培养学生学农爱农观念为教学目标。正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能力,提升在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渗透效果以及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农林专业研究生作为未来农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重要人才,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与技术能力,同时具有学农爱农的特质。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能力与观念,教师自身也需要具有学农爱农的特质,在课中课后都应当对学生进行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明白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性,并热爱从事农业行业。学农爱农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农林人才应当“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

以情怀培养为教学内容。以农林专业为例,农林学子需要具有爱农情怀、“三农”情怀。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就应当在教学内容中、在传授農林专业知识时,增加对学生情怀培养所占据的比重,避免农林专业人才流失于农业领域的情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全面了解农业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生态保护等有利于学生情怀培养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与爱农情怀、“三农”情怀相结合,培养学生致力于帮助农业、农村、农民的决心,全面发挥农林高素质人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助力于我国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与农民脱贫。

以价值引领为教学方式。农林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应以价值引领为主,教师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渗透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教师应向学生树立新农人观念、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农业、农村与农民,摒除学生对于该领域的偏见;立足于“新”,推动农林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农林专业实践教学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理解农业,深入农业环节,使得研究生真正具有“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情怀,解决农科教育中研究生“下不去、干不好”的问题;树立正确教育理念,推动农林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厚积教书育人情怀,展现深厚的仁爱情怀,提升教师政治理论与思想水平,将思政元素与农林专业全面融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与专业教学能力,不断学习、研究与探索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三)完善农林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新农科视野下,对农林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立德树人的全面实施,不仅需要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与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是关键环节。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先进可以保障新农科视野下农林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全面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培养效果,考察学生是否“学农爱农”、学生能否“强农兴农”,并且考察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与能力。

新农科要求培养卓越农林人才,而专业课程教师对卓越人才的培养起到引领作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障,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教师水平提升的重要步骤,教学评价可以促进教师进行自我监督与反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农林高校应将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纳入教师的考核与评价范围内,将师德师风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之一,建立一人一档制的教师师德师风考核档案,走访学生调研教师的师德师风,记录教师的学生访谈与学生评价。并且可以将农林专业学生学习课程思政的学习状态作为评价依据。关于学生是否全面掌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是否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相关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以及学生是否了解、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性,是否明白农林学子的责任与使命,学生是否具有投身于农业产业事业的信心与决心,这些都可从不同角度印证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水平也可以作为评价依据,卓越的农林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农林专业是应用性与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是该专业不可或缺的必备内容,在以学生的实践情况作为评价依据时,应观察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能力,或学生对于实践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四、结语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以及教师全面实现立德树人根本职责的新要求,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所有专业与所有教师的参与。教师在思政育人的大时代背景下,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与能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全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全面提升高校人才的思想政治水平。新农科建设是推动农林高等院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农科视野下,农林高校与农林专业应根据新农科的专业发展需求,与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育人的需求相结合。对此,教师应全面实现自身价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卓越的农林人才,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懂农爱农情怀、树立新农科与新农人观念,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新农科视野下农林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与能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蔡晓卫,邹良影.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工智能+新农科”的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20(06):24-33.

[2]盧会翔,方凤玲,张建奎.基于实验班的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12):162-165.

[3]张大千.研究生需求视角下的新农科建设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1(06):177-180.

[4]长春市农业农村局.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意见》加强新农科建设[EB/OL].http://nw.changchun.gov.cn/zcfg/yfxz/202008/t20200813_2501653.html,2020-07.

[5]牟少岩,刘焕奇,李敬锁.“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内涵、思路及其对策——基于青岛农业大学实践探索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20(01):7-11.

(责任编辑:许高蕊)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earch on graduate courses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GUO Hui, ZHU Xiaowe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The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mainly aims at cultivating future talents, providing talents output for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and farmer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griculture with high quality talent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Under the vision of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ages should train graduate students to “love agriculture, understanding agriculture and developing agriculture” and “take understanding agriculture and developing agriculture as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which requires tha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hanged accordingly,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improved, teachers’ abilit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e; courses for education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 postgraduate training

猜你喜欢

新农科研究生培养教学研究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