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内涵与实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价值教育
2022-07-08魏燕玲
魏燕玲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教育在成己成人的价值旨趣上是共通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价值教育,在意义向度上,有助于应对市场逻辑下价值差异性的缩小、多元文化下价值认同的危机,以及智能算法下价值主体性的削弱。从内涵向度上,可融入义利并举、中庸理性,以及真实智慧等内容。从实现向度上,应融进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认知;融为思维方式,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融合数字环境,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行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3-0086-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3.014
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界的相关阐释颇多,但究其根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成己成人作为伦理本位与价值共识”,它不仅关注人自身丰富性的完成,而且注重人在社会伦理关系中德性的完满。大学生价值教育是与智能教育相对应提出的,如果说智能教育为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和技能准备,教会他们“何以为生”以及如何“成器”,那么价值教育则以引导大学生反思和确立生活的依据、意义以及人生追求为目标,教导学生“因何而生”以及如何“成人”。所以,在完善自我、成就人这一旨趣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价值教育有相合之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价值教育具有内在依据。然而,基于当前的时代背景,面对当代大学生,要发挥传统智慧和精神追求的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有必要在学理层面进一步思考和探究为何融入、融入什么以及如何融入等问题。
一、意义向度:为什么要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积淀、传承下来的,反映民族文化特质且一直存在意义的那部分文化精华。这部分文化精华中蕴含的价值内核是中华民族应对社会转型变迁、多元文化激荡以及时代技术发展的精神根基。从现实意义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价值教育是对当下社会价值关系变化的回应。价值观念是对社会生活实践和价值关系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价值关系及其运动变化带来了价值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调整改变。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快速变迁的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入、多元文化的激荡碰撞,以及智能技术的迅猛崛起带来了价值关系的松动、失衡和重构。大学生价值教育要直面价值差异性的缩小、价值认同的危机,以及价值主体性的削弱等问题就应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应对市场逻辑下价值差异性的缩小
在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取代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得到确立和发展,这不仅带来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和普遍的繁荣,也让市场逻辑蕴含的竞争、趋利、交换等一般价值原则变得合理化,其现实表现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更多以现实获益作为价值依据。不可否认,经济利益的博弈、追求自身商品效用最大化,以及竞争驱动逻辑合乎纯粹的市场理性。然而,倘若市场化逻辑和商品化现实超出一般经济领域的限度,交换和趋利的价值原则可能会发生泛化,扩展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领域。恰如查尔斯·泰勒所担忧的那样,“效益对生活的规导将导致生活中深刻性、共鸣性和丰富性的丧失;个人主义与现代自由带来崇高目标感的丧失,以及随之而来的生活的平庸化和狭隘化”。尽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这些隐忧只是以碎片形态和萌芽方式出现,但也值得引起重视和反思。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市场经济解决了利益‘悬置’状态,所有抽象需求的价值都可以还原为物质等价物,有序抽象价值与具体价值的转换是对抽象价值的承认和尊重。但是,市场经济背景下过度膨胀的抽象价值与具体价值的交换思维,使抽象价值只有转换为物质等价物才得到价值承认的命题‘深入人心’,成为人价值计算的心理模式。可以说,市场经济背景下过度膨胀的抽象价值与具体价值的交换思维,为物质主义的泛滥提供了经济学前提,也直接或间接造成了抽象追求缺位”。换言之,在市场经济的价值关系模式下,抽象伦理价值和具体物质价值被置于商品交易和货币标尺下等量齐观,价值差异性在拉平。当伦理价值与物性价值边界变得模糊,伦理价值的弱化与价值物化就成为一种趋向。
作为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权利意识、竞争意识以及个体意识,他们的价值追求更加个性化和务实化。大學生价值教育要应对市场逻辑下价值差异性的缩小,就需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他们追求无法被市场交易所贬损的高位价值,提升精神追求的层次。高位价值是需要投入生命并具有超越性的价值,无法通过交易和转换而轻意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在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和社会关怀,所蕴含的伦理价值正是一种高位价值。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教化,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包括了人类某些‘公共生活准则’和‘古今共由’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某些人类的基本理智和情感。……这些成分、因素不仅在今天具有意义,在将来也仍有其内在的活力,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二)应对多元文化下价值认同的危机
当利益成为价值关注的焦点,当信仰、理想和道德成为交易的筹码,“崇高价值和超越价值会遭受怀疑、否定和解构,人们也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当前社会的加速流动及其带来的多元文化的交融激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随波逐流和无根意识。当代中国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在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精英的主流文化与大众的亚文化等相互交错、相互冲突,形成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丛’”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在多元文化的背后必然是多元的价值观。大学生在获得更多选择空间和自由的同时,要面对同一时空背景下呈现的多元价值体系,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迷茫在所难免。一方面,交融纷杂的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流动的和非均衡的。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塑阶段,如果缺乏稳定的价值认同,就可能产生游移不定的漂浮感,甚至诱发游戏的生活态度以及投机心态。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价值立场上展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性,容易执着于自我独特性,相对“单一化”的核心价值标准会受到轻意质疑。上述两种态度相聚合时,青年大学生可能滑向价值虚无主义,这种虚无是“现代性与传统之断裂、脱域,以及现代性自我理解与认同危机不断凸显的结果”。其表现为:否定核心价值的合法地位,失去寻找生活意义的动力;沉浸于封闭自足的自我世界,将个人价值当作价值追求的最高形式。国外学者称之为青年的心源性虚无主义(Psychogenic nihilism),即“青年人因信仰的缺乏而陷入焦虑,因自我方向感的缺失而失去信念和为未来奋斗的抱负,出现诸如抑郁等严重心理障碍,甚至诱发自杀等毁灭性行为”。他们常常只执着于眼前并感到失望和无法投入生活,甚至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国内青年人出现的“空心病”现象正是其现实症候,根源是价值认同的危机,即“对于核心价值问题、规范问题、意义问题和目的问题等的无助和不确定”。
为此,价值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在流动多元的文化激荡中找寻价值之根,努力在价值断裂中寻求联结;在价值怀疑中重塑信仰;在价值多元化中找到共识;在价值私人化中获得秩序。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传统文化与时代的贯通中引导大学生了解和体认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意涵以及价值逻辑,在情感和态度上生成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意识,进而产生对传统价值内核的自觉内化与责任外化。价值教育要通过文化认同达致价值认同,帮助大学生提升综合研判的价值理性,激发实践的内生动力。
(三)应对智能算法下价值主体性的削弱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算法已经对人们的生活构成全面的影响。算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认识论和价值观。智能算法拥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能对生活经验以及价值秩序产生“同化”作用,它通过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将自身逻辑作用于人。然而,智能算法在提供数据整合与精准高效的服务之余,隐藏着支配价值认知和行动决策的可能,其背后是人的价值主体性的削弱。首先,算法在本质上遵循计算逻辑,要求每个进入该技术体系和期待获得服务的个体自觉成为算法定义的对象。同时,算法并不是从主体角度,而是“从可数据化、可被计算、被预测和被控制的客体角度定义个人”。其次,算法在效用上强化了信息与数据的高速流动,强化了时空压缩的生活节奏。它不仅让人的生物算法显得捉襟见肘,而且让人为了应对加速的信息流不得不时常处于一种紧急状态。再次,智能算法是以数学语言为基础的,而数学“并不是以经验方式从物那里抽取出来的,它是对物的一切规定的基础,使后者成为可能并为之创造了空间”。这种数学语言简化具体情境和其中隐含的情感,“所进行的是一种纯计算,也就不涉及‘懂得’和‘理解’的问题”。“你允许它们将你的人格置于拥有数百个维度的空间中,你的情绪被它们编号分类,你未来的行为被它们建模和预测”。总之,在智能算法下,人成为了“物”和“数字符号”,变得被动、缺乏活力和感情。当人将价值判断和行动决策让渡给智能算法,就会失去批判、超越以及创造性的自身向度,成为智能技术的顺从者和依赖者,长此以往,人之为人的价值主体性将会被削弱。当代青年大学生对智能技术具有天然的亲近感,但尚未形成独立成熟的价值判断能力,更可能跟在算法背后亦步亦趋。
中国传统文化肯定人的价值主体精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逐渐形成了“天地之性(生)人为贵”的价值观念。孔子提出的“仁”意味着以人观之,人是一切价值的依据。可以说,贯通百家的共同价值取向就是“贵人”。“义、利、德、力、群、己、天、人都是主体整体需要的各个侧面的对象化,都是环绕着人这个主体中心而展开的价值维度”。同时,中华文化追求人的内在生命超越,而这一超越过程无法通过工具测算和数据描述而呈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这是对人作为一种特殊生命存在的觉醒,也体现了人所以为人的自觉和尊严意识。此外,优秀传统文化还强调人的知识与经验、直觉和体悟等理性与非理性逻辑的融合。因此,整合优秀的传统价值是大学生价值教育应对智能算法挑战的重要使命。
二、内涵向度:融入什么
从内容维度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取什么样的价值内容进行时代性的阐发和转化,不仅要以社会价值关系变化带来的价值偏弊为问题导向,还应以贴近大學生的现实发展程度和心理需求为基本遵循。
(一)以义利并举纠偏价值物化
大学生价值教育要面对市场逻辑下价值物化的风险,可以融入传统文化中义利并举、以义让利的价值内容。“主张以义为先的价值取向,推崇家国天下的礼义规范,强调取义舍利的理想人格,是传统价值观念的基本特征”。儒家主张“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在义利关系上,“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即便是提出“交相利”价值原则的墨家,也主张“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言利也是“言大利”“利天下”。因此,重义轻利、义利相兼、以义制利是中华民族一贯主张的价值原则。这种超功利的价值指向无疑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种高位的价值目标,甚至可以说与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殊途同归。
将义利并举融入大学生价值教育,旨在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首先,义利并举是对物质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兼顾。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一味主张贵义轻利,无疑是过时而虚伪的。因此,既要鼓励和尊重大学生追求正当利益,又要用“以义制利、舍利取义”的道德理想来规约和引导大学生的价值生活。此外,要避免大学生对利益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理解,只关注当前利益而陷入狭隘的功利主义,应引导他们以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为重。其次,义利相兼还意味着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核心在于对公利、大利的重视。二程对孔子“罕言利”的看法是“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利害者,天下之常情也。人皆趋利而避害,圣人则不论利害,唯看义当为不当为,便是命在其中矣”(《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七)。 可见,“义”指的是社会公义,“利”指的是个人的利害得失。朱子又言,“正其谊,则利自在;明其道,则功自在”(《朱子语类》卷三十七)。因此,强调重义轻利并非否定人正当的利益追求,而是强调不能置社会公义于不顾,唯求一己私利。可以说,以义制利重在把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道义规范,正所谓“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汉书·贾谊传》)。不难看出,面对市场逻辑的趋利性和竞争性,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以义为上” “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的义利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尤其对价值物化的趋向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概言之,正确的义利观既是价值物化流播的抑制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指路明灯。在价值教育中融入义利相兼的内容,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辩证把握义利关系,正确处理好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引导他们确立一种义利并重和义利统一的价值立场和价值视角,将以义让利、见利思义作为价值理想目标;引导他们克服私心,以国家大义和社会公义为重,将小我融于大我中,实现成己成人的价值追求。
(二)以中庸理性确立价值秩序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主张,中庸之道基于全局的、辩证的、动态的思维方式,以“执中”和“适度”为要义,力求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和合适的理性行动取向。“执中”与“执一”相对,反对偏于一端,力求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适度”强调有度和“时机中道”,努力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的“致中和”。作为一种理性模式,中庸理性具有思考的多面性、抉择的整合性以及执行的和谐性(注重人际和谐)等特点。它从整体原则和社会秩序的视角,强调不仅要关注对个人而言的中道恰当,而且应权衡不同行为的后果,努力维持整体的和谐。
面对转型时期社会价值标准的日趋多元,“中庸理性以总观全局的视野和自我节制的心态,主动求取‘恰如其分’的最佳方案”,未尝不是应对多元价值激荡的有效途径。其原因在于:首先,中庸理性持有“和而不同”的观念,能以整全的思维看待多元文化和价值冲突。“和而不同”意味着追求內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它蕴含着兼容精神,容忍分歧、差异甚至是对立;同时怀着沟通和协调的意图和准备。从这个角度看,中庸理性是以一种整体的、长期的和动态的视野,辩证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其次,中庸指向的不是简单的效率最大化或获取尽可能多的效用。市场逻辑下的工具理性属于一种“不受约束的模式”,试图实现所有资源的效用最大化。相比之下,中庸代表的是一种“调和模式”,不是为个人所属社会体系谋求尽可能多的效用,而是兼顾自己和交往互动他人的整个行动体系,达到各得其利的效果。所谓“物极必反”“留有余地”“退一步海阔天空”都是这种意思的表达。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曰:“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中庸理性基于一种整体的参考框架,兼顾对方、整体以及未来的利益,力求取得最佳平衡,从而实现整体效用的最优化,这不仅是对工具理性的节制,而且也是以达大道致中和为生活哲学。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中庸理性最终将脱离儒家实质道德信条的制约,植根于当下社会的现实价值中。将中庸理性融入大学生价值教育,首先,要让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目的性价值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时,“执善而固执之”,以求目的性价值的整合。其次,要学会调节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无法达到共识时,“推己及人”地去理解他人,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平和节制,努力寻求外在秩序和内在心灵的和谐。
(三)以“真实智慧”弥合算法智能
知识和智慧是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的进路。知识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分门别类地去理解世界,特点在于“把过程截断为一个个片段,或者将整体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泛化的知性思维方式无法把握到世界的完整真实形态,而智慧超过了一般知识的界限,“智慧是关于宇宙人生的一种真理性知识,它与人的自由发展是内在地联系着的” ,不仅涉及具体经验领域的知识,而且关乎对世界和人自身的认知。中华传统文化里虽然没有“智慧”这一现代表达,但它所指向的天性与天道属于智慧的内容,它注重人如何从自在到自为,如何把自然天性发展为自由的德性,从而达致一种理想人格。这种对终极智慧的追求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能力。可以说,智慧不同于知识技能,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是谁,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能够感知、理解和做什么。
在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之源来涵育大学生的价值品格。智能算法以鲜活的现实生活变得符号化和数字化为前提,以感性内容的遮蔽为代价,其背后潜藏的知性思维和计算之思将人的存在降格为可以被谋划和订制的对象,使丰富的人性变得贫瘠,不断消解人的价值主体性。然而,“在本体论意义上,人不可按照物化的方式被对待,人的心智、心灵品质无法被数据估算,人的生命价值不应当被估算”。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真实智慧”,它肯定人具有“良知良能”的智慧本性,主张“为仁由己”(《论语·颜渊》),并超越“物”的遮蔽,赋予人“成己”“成人”的价值诉求。在这个意义上,人不仅具有认知理性,而且要在完善和确证自身德性中展现人内在的本质力量。正如冯契所说,“凝道而成德与显性以弘道都有个‘我’作主体”。在真实智慧中,人的价值主体意识不可或缺,这种意识也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
将这种真实智慧融入大学生价值教育,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在一般认识活动之余追求自身德性修养的完善,通过“反躬自省”和“反求诸己”提升价值主体意识,拥有自主的道德意志,践履相应的道德责任;另一方面,要通过算法理性和具体感知的统一来获得对世界的整全把握,从对智能算法的顺从和依附中超拔出来,让“理性自明、意志自主和情感自得”(冯契语)统一于自我,实现人在知、情、意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活得更加通透和自由。
三、实现向度:如何融入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水平和社会性发展的要求,能够通过感知、理解和体验外在的价值因素而生成自己的认知与认同,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出相应的价值选择,并通过外化的行动表现出来。由此,要在价值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融进课堂教学,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认知与价值态度;融为思维方式,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做出符合社会规范和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选择;并融合数字环境,引领大学生的数字化生存,将价值认知与认同整合外化为合理正当的价值行动。
(一)融进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认知
课堂讲授是开展大学生价值教育的主渠道。要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内容的铺排,呈现阐释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内容、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深化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认知。
首先,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进人文通识课程。受市场导向和效益思维影响,实用课程和专业课程更受大学生青睐,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资源相对有限。即便是已开设的人文通识课程,不仅在形式上缺少应有的契合度和吸引力,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所选取的内容也仅停留于表面文化现象的介绍,缺乏深层价值观念的剖析。这就限制了人文通识课程在价值教育上的教学效果。为此,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善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借助绘画、书法、舞蹈、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提高大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又要深入阐释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传统智慧,引导大学生学思并重,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认知。
其次,要善于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精髓融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思政课担负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在内涵上应充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素材,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在外延上应主动筛选具有时代价值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各类文化场馆、历史人物以及其他文化场景来拓展育人场域,增强思政课的历史厚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觀。
再次,还应当在以知识教育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中给人生境界的探讨留出余地和空间。美国学者努斯鲍姆认为,学校教育“一旦选择追求短期利益,培养完全适用于赢利的有用技能,我们所说的科学和社会科学涉及人文的方面——它们关系到想象力和创造力、关系到严谨的批判性思维——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要克服专业教育的短视和功利,就应当融入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逻辑。中华文化传统把重己役物和以义统利作为人生追求,是一种人生境界之学。不论是“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还是“物而不物,故能物物”(《庄子·在宥》),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启迪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进专业课程,重在引导大学生超越学科化的视野局限、工具化的“制器”思维和效益最大化的功利心态,努力拓展和深化大学生的精神价值向度,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高素质的“人”。
(二)融为思维方式,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大学生价值教育不仅要关注认知层面的价值理念和规范内化,而且要在关系建构上求取人与人、人与外部世界、人与自身等秩序的和谐。这种和谐的实现离不开一种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
从思维发展特点看,大学生思考和处理问题日趋理智与成熟,但在思维上仍存在单一、固化以及同化等倾向,容易受到非合理价值观念的诱导。在价值判断方面表现为价值评判标准缺乏生活的根源和总体发展的视角,用片面单一的方式衡量是非对错。要么过度夸大、盲目迷信和推崇,要么简单贬损、彻底怀疑和否定。面对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大学生更容易陷入不确定和“空心”状态,这种价值选择上的迷茫困惑,与单一片面、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这种思维偏向容易把理想与现实、特殊与普遍、传统与现代割裂开来。因此,应将优秀传统智慧融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用传统整体性辩证思维来把握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不仅体现为显性的价值主张,还蕴藏于深刻的思维方式。不论是“一阴一阳谓之道”,还是“适度持中”,其内在逻辑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辩证式思维。这种思维从整体及过程的视域思考问题和把握对象,在保持张力的同时,能更真实地把握世界。在这种整体性辩证思维的引导下,人们才能更好地应对价值观念的冲突以及价值关系的失序。将优秀传统智慧融为思维方式,旨在引导大学生看到世界的动态统一和历史的发展延绵,以一种整体视野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关联性,以便更加理性地把握现实,获得稳定的价值认同。将传统智慧融入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应当把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核心价值观认同有机结合起来,为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确定一种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天下正理”和“浩然正气”,为他们的价值生活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正道。从文化底色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中凝重厚实的一笔。“现实生活的复杂逻辑昭示我们,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建设和实践,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理性任务,那就是以中国自己的方式,证成自己的现代性逻辑”。要超越西方文化主张和价值逻辑的掣肘,核心价值观在学理和实践上都应结合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锻造和培育契合中华民族特性的价值关系秩序,帮助大学生逐渐消除弥漫于内心的不确定感、无方位感和无意义感,获得合理的价值信念。
(三)融合数字环境,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行动
价值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把价值理念外化为一种价值行动。价值教育应当融合智能环境,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蕴含融进大学生的数字化生活,引领他们的价值行动。
首先,在供给层面,可依靠数字“技术性”互联机制,整合广泛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数字化所形成的个体社会关系的广泛链接与自主充分选择是其精神建构的外部条件,而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启迪和情感关怀则是精神建构的根本内生力量”。将数字化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巧妙融合,能够创新优秀文化的表达样态,重塑文化内涵的阐释样貌,加速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与内化进程。然而,在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中,要避免以过度的技术利用和视觉呈现造成文化传统意义的断裂,要警惕数字算法以传统文化作为吸引流量的话题,掩盖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大学生价值教育中,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导向,在数字化文化资源的展现中,不仅要注重优质文化内容的提取,而且要发挥数字技术的整合和链接作用,切实提升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促进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承和价值的传递。
其次,在使用层面,应把传统文化的人文底蕴融入到智能化技术运用的价值引导中。从哲学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在于“人文化成”。“人文”的本质在于“人化”。王充在《论衡·辨崇》里直言:“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也就是说,人在天地之间因具有认知能力和道德智慧,能够超然于万物而最为天下贵。在此前提下,人能运用主体的智慧和力量实现“自然的人化”,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化成”即“以文化人”,要将人类获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哺育和滋养人的精神,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传统文化蕴含着反省内求、不役于物以及体悟达成等丰富的人生智慧,以这种智慧来应对日常化的算法浸入,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批判意识和相应的反思行动。基于这种反思能力,大学生才能以一种整合性的思考视野去看待各种可能性的信息征象,用理性的价值行动来解构算法的神话。
参考文献:
[1]张志宏.成人成己:中华文化系统的伦理本位与价值共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75-85.
[2]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2.
[3]秦玉友.价值教育的社会根基缺失与时代命题[J].探索与争鸣,2013(10):86-89.
[4]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
[5]徐贲.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M].北京:人民东方出版传媒·东方出版社,2013:1.
[6]冯建军.差异与共生:多元文化下学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1.
[7]邹诗鹏.现代性价值虚无主义及其克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3-29(07).
[8]Mitchell J J.Nihilism: Belief Crisis of Youth[J].Counseling & Values,2011(02):82-89.
[9]〔德〕布列钦卡.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M].彭正梅,张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7.
[10]JOHN CHENEY-LIPPOLD.We are data: Algorithms and the making of our digital selves[M].New York:NYU Press,2017:141.
[11]〔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868.
[12]肖峰.人工智能的知识哲学审思[J].求索,2020(01):87-94.
[13]〔瑞典〕大卫·萨普特.被算法操控的生活[M].易文波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34.
[14]赵馥洁.价值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4.
[15]戴茂堂,江畅.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4.
[16]张德勝,金耀基,陈海文,等.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J].社会学研究,2001(02):33-48.
[17]Cheung T.S.Chan H.M.Chan K.M.King A.Y.C.Chiu C.Y.&Yang C.F.On Zhong yong rationality:The Confucian doctrine of the mean as a missing link betwee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J].Asi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31, 2003:107-127.
[18]杨国荣.中国哲学的现代走向:反思与展望[J].探索与争鸣,2020(02):36.
[19][21]冯契.冯契文集:第 1 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1,353.
[20]金生鈜.大数据教育测评的规训隐忧——对教育工具化的哲学审视[J].教育研究,2019(08):33-41.
[22]〔美〕玛莎·努斯鲍姆.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3.
[23]袁祖社.优良价值理性信仰与美好心灵生态的制度文化重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性转化是如何可能的[J].湖北大学学报,2016(04):8-15.
[24]陈乙华,曹劲松.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创生的机理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1(10):163-170.
(责任编辑:刘丽)
Significance,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To Integrat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College Students' Value Education
WEI Yanling
(1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42, China;2 Shanghai Theatre Academy,Shanghai 200040,China)
Abstrac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value education are common in the value purport of becoming adul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aning,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college students' value education is helpful to deal with the narrowing of value difference under market logic, the crisis of value identity under multi-culture and the weakening of value subjectivity under intelligent algorithm.From the content dimension, it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balance of justice and interest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true wisdom.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imension, it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to enhance the value re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omote the value identif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gration of digital environment, leading the value a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valu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