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是个好东西
2022-07-08庄西真
庄西真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职业院校;交汇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獻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4-0035-04
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多年,我的体会是,在中国的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是最“出力不讨好”的教育。所谓“出力”,是指我们的职业院校在“为国育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这么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分别把中考成绩、高考成绩排在后面的学生,用3年时间(学习时间2.5年,还有0.5年是顶岗实习)培养成具备一定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工作,或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其中有些还成长为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支撑了我国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发展。所谓“不讨好”,就是职业教育的成绩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社会上某些人对职业教育的误解、曲解、错解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生源质量差、在校学习时间短、毕业水平要求高、外部环境支持弱的情况下,职业院校的办学可以说是步履维艰。
好在这几年,国家决策层面重视,连续出台助推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更为关键的是有一大批爱岗敬业、孜孜以求的职业院校校长、教师,立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学生职业生涯长远发展,明知不易为而为之,千方百计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尽其所能地帮助职校生在学校里学有所知、练有所能、行有所依,走出校门后做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就是全国成千上万所负重前行的职业院校中的一分子,它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面合作”为切入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符合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符合职业学校和15~18岁这个年龄段职校生的实际,育人成效显著,做法可圈可点。
一、精确理解产教融合的内涵
作为一个概念,“产教融合”是近些年来的热词。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年10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6部门又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产教融合受重视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作为一种实践,产教融合并无新意,在现代国家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甚至基础教育)发展的规模、层次、类型及其内部的专业设置、课程框架、教学方式、实习实训、设施设备等都与所在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阶段息息相关。产教融合是常态,不融合才是怪事。区别不在于产教是否融合,而在于融合的方式、内容、深浅各异。
理解产教融合,应该从分析产教不融合开始,先有分然后才有合。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分化的社会,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组织、不同群体、不同的人各自从事自己擅长的事情、有独立性,彼此之间又相互支撑、有依赖性。有分化才有融合,产教融合是现代社会分工背景下,物质生产(产业系统,比如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行业)这种人类经济活动和教化育人(教育系统,比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等)这种人类社会活动之间互动、交流和合作的状态。分工是产教融合的前提,分工导致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具备不同的属性和功能。比如,产业系统以生利为目的,教育系统是以育人为目的,一个是挣钱的,一个是花钱的。又比如,从我国管理体制的角度看,产业系统中的国有企业属于国资委管理,教育系统的公办职业学校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管辖,两者“鸡犬之声相闻,往来交流不多”。互补(你有我没有但是我需要,我有你没有但是你需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双赢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动力,这一点要搞清楚,正所谓“没有三分利、谁起早五更”。
二、精准分析产教双方的交汇点
职业学校培养具备一技之长的职业人,不能没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是产教毕竟是在两条道上跑的车,不同之处远远大于相同之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融合呢?前面提到产教融合建立在产教、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就是要找到产教、校企双方目标的交汇点、利益的共同点。交汇点、共同点就是产教融合的切入点、着力点。从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来看,主要有3个这样的交汇点。
第一,技术工人的企业需求和学校供给是产教融合的交汇点。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包括数量和结构两个层面。理想状态是行业企业需要多少人才,职业学校就培养多少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但是现实中这种理想状态很难出现,因为人才需求的数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人才的年龄、学历、性别、能力等结构层面的供需更为复杂,如果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间没有相应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两者只会“各行其道”,出现所谓的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产教、校企双方通过建立信息渠道和合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企业需要多少人、需要什么样的人的交汇点,这是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一定是围绕人才培养展开的。
第二,操作技能的企业实习和学校练习是产教融合的交汇点。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要到企业去,在生产服务一线岗位上工作,这些岗位对从业人员最核心的要求是掌握在基本原理基础上的操作技能,要熟悉设施设备,熟知生产工艺,“来即能用”。这就给职业学校出了个难题,职业学校是教育机构,企业是生产机构,学校的教学不可能完全和生产过程对接。再加上职业学校囿于条件,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设施设备不可能经常更换,只能用老设备练新技能。产教融合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职业学校里练习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工艺流程,到企业生产岗位上熟习真实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流程,这样对职业学校的技能学习是一个效果检验,也是一个熟练程度的强化。
第三,教学资源的校企转换与统筹利用是产教融合的交汇点。职业学校的办学需要校舍、经费、设施、师资等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从哪里来?公办学校几乎全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但总是显得捉襟见肘,不敷使用。学校就要另辟蹊径,眼睛盯住行业企业。好在与职业学校主干专业联系密切的行业企业都有比较丰富的诸如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设施设备、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技工、各种各样的制度文本等资源,这些资源经过转换(比如经过从企业车间到学校教室的空间转换、从岗位要求到课程教材的内容转换、从人作用于物的生产到人影响人的教学方式转换、从生产场景熟练技工到校园环境指导教师的角色转换等等)后可以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助力职业学校培养出企业用得上的员工。同样的道理,经过多年办学积累的教育教学资源经过转换后也能被企业利用,助力企业培训员工、改造工艺、提高效率、增加收益。
三、精心开展产教融合的实践
職业学校以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操作技能的熟练为重点、以校内外资源的统筹为基础,千方百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其中离不开产教的深度融合。职业学校要把产教融合这件好事办好绝非易事,从一些做得比较好的职业院校的实践来看,须强化以下四个措施。
一是发挥行业协会产教融合的桥梁作用,为企业提供产学研融合的信息。政府和行业协会不仅仅只是人才需求创造方和经费、设施设备供给方,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发挥其自身制定规则的作用。政府和行业协会既能在国内外接触到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又能接触到各类企业,可以说是各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就要在产教之间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建立专门机构、区域范围内的数据库、信息交流平台,服务于有意为企业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员工培训的职业院校,也服务于对上述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员工培训有需求且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企业,为它们牵线搭桥,让产教双方真正互动起来。
二是建立和运营适合的产教融合载体。职业院校可以和行业企业围绕具体的目的,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形成松散式的合作(如技术服务项目合作)、名义上的合作(成立校中厂、厂中校),以及实体上的融合(成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产业学院、企业学院、订单班等)。事实证明,产教融合做得好,必须要有一个能够被赋予独立权利和义务的实体做支撑,这个独立实体的意义在于形成同时遵循职业教育和产业行业双重逻辑的运行机制,从而在规避合规风险的同时,尽可能地放大产教融合的优势。有条件的学校和企业,应该通过新建、改造、合建等方式,尽可能地拥有独立运行的产教融合实体。比如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建了无锡东方汽车产业学院、苏州清研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京东物流智能供应链产业学院、无锡市汽车职教集团等产教融合载体。
三是系统设计职校生的生涯发展体系。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职校生生涯发展路径,应将企业作为重要一元,使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元素贯穿职校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从学校方面来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等的设计应由企业全程参与。“现代学徒制”“校企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与工作场所的交叉学习”等都是职校生生涯发展路径产教融合设计的体现。学生在职业学校与工作场所的空间转换中,从一个“小白”逐渐转变为具有基本职业能力的准员工。系统设计基于产教融合的职校生培养方案和职业生涯发展体系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的任务,做到“项目共建、课程共定、师资共通、人才共育、成效共评”,不仅有利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最终体现为企业效益的提升和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
四是优化和完善产教融合的制度环境。产教融合归根结底要学校和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合作的创新,良好的制度环境很重要。这不仅需要政府一系列的“松绑”“让利”政策,也需要职业学校了解每一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对象,考虑每个合作方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划定制度创新的空间和边界,创造性地和企业开展在人才培养各方面的合作。职业院校和企业应该发挥产教融合主体的制度创新功能,在合规的前提下实现对传统约束制度的突破。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都有比较好的制度创新案例,如确保企业高质量参与产教融合的“产教融合保证金”“联合招生和培养、一体化育人”“校企党建联盟”制度,成立校企混合所有的托管公司等。相信来自职业学校的制度创新,能够为未来的产教融合提供更有借鉴意义的解决方案。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十全十美的职业学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正因如此,也就给所有想在产教融合育人实践方面有所作为的职业学校提供了无限的创新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