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实践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2-07-08张中秋林俊良

地理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科学专业

张中秋 林俊良

摘 要:探究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实践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有利于促进立德树人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文献综述、对比研究等方法,在“互联网+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的背景下,搭建适应“SPOC+无人机”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路径。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实践课程思政是“理论化思政教育+事件化思政实践”的综合平台,可通过建设标准化的课程思政大纲、搭建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成果与事件实践展示平台、丰富学生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内容等方式,提升野外实习实践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关键词:地理科学;野外实习实践;课程思政;“SPOC+无人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8-0073-04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见》中提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强化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理论课教学座谈会上指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当前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教学与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各类型专业和课程的思政建设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特征、现象及其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对培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基于地理科学专业特性,在探究课程思政内涵与本质的基础上[3],对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进行构建[4],从主要专业课程方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5],并以此为参考向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开展拓展研究[6]。在专业的宏观层面和课程的微观层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所提出的方案对解决“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问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有部分学者以党史教育为视角对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思政建设进行探索,认为红色革命遗址、古迹、纪念馆等应列入实践基地[7]。以政治元素为核心开展具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思政实践同样具有可行性,家国情怀与地理精神、爱国主义与政治觉悟、科学主义与责任担当是地学人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8]。通过文献梳理,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思想观点百家争鸣,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现有研究的视角主要聚集于专业整体层面或具体一门专业课层面,而从实习实践视角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略有不足。在研究内容方面侧重于传统授课模式下的思政建设,而针对MOOC、SPOC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从地理科学专业自身特点出发,以当前比较流行的“无人机”地理航拍实践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为视角,开展野外实习实践环节的课程思政建設研究,以期为专业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一、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契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地理科学专业实习实践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师范类实习实践,另一类是非师范类的野外实习实践。随着地理类专业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科技的壮大,地理科学专业也在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融合发展。在教育信息化,加之疫情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的环境下,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与理念对教学模式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快速发展(如大规模的在线课程教育和小规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等),各类教育教学网络平台广泛使用(如云课堂、腾讯课堂、速课网、雨课堂等),这些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普及,而且对实习实践类课程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信息化、互联网和混合教学的大环境下,有必要探讨如何高效、有针对性的落实实习实践课程思政建设,为立德树人奠定基础。

2.适合地理信息技术发展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频繁革新换代,在3S技术总体框架下,对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方式也有了新的技术和仪器设备支撑,如无人机。在开设地理科学专业的高校中,多数将无人机相关课程列入其人才培养方案中,成为专业课程野外实习实践数据信息采集的重要手段。无人机技术对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实践模式改革影响主要体现为:在野外实习实践开始的前端,通过向学生播放历次实习实践所获得的无人机影像,让学生提前认知野外实习实践的区域特点、路线选择、考察内容、工作任务等,达到实现培训的目的;在具体野外实习实践中端,通过无人机航拍,记录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情况、工作成效并对野外突发状况进行监控,为实践教学保驾护航;在实习实践完成后,学生通过整理、回放无人机影像,对本次野外实习实践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存储珍贵视频,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的高尚情怀。因此,在以无人机为代表的地理信息技术革新背景下,有必要拓宽野外实习实践中的课程思政建设,为培养具有山江海情怀的地理人奠定基础。

二、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实践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地理学是一门非常经典的学科,地理科学专业又是一门非常传统的专业,长期以来,在地理学者们和地理教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有关地理学科的科学研究和地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地理师范生。在高等教育快速变革的当下,各高校的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改革虽能跟上时代步伐,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探究上还有提升空间。

1.缺乏课程思政设计标准

在人才培养上,尚未建立全课程的课程思政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涉及《地图学》《地球概论》《地质地貌学》《水文气象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土地资源学》《经济地理学》等理论性课程,且每门课均配套有实践环节。虽然人才培养方案从宏观层面约定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但具体到课程教学大纲中,却没有针对每门课程、每个章节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标准与要求。这也使得大部分任课教师由于缺乏标准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贯彻执行课程思政中相对随意,存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认识偏差。

2.缺乏学生思政实践环节

尚未建立“互联网+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的课程思政构建路径和学生思政实践要求。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实践中,依据实习区域特点、教学任务安排和教学目标设计,学生通过“分组式+分散式”或集中式开展实践活动,但野外相对空旷,学生不易控制,因此带队指导教师可采取小规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指导学生的分组分散考察学习。学生考察认知的对象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海等典型自然资源,水、土、气、生、人等生态环境,城、镇、村、人、产等人文经济要素,教师需要加强思考如何将这些对象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和文化提炼出来,有效传授给学生。立德树人是学生培养的重中之重,但在实践中,往往出现思政教法“一刀切”,即让学生在规定时间用规定平台收看全国性的、全区域性的或是全校性的思政类课程直播,或机械地进行打卡学习,这样既无法达到引导学生思想的作用,还会让学生更加厌倦,尤其是对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低、个性主义相对膨胀的学生,这种看直播、打卡学习的课程思政方式很难迎合他们的口味,效果不佳。因此,开展有针对性的、符合学生口味的、具有事件實践性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尚需扩展。

3.课程思政内容单调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文化传承薄弱。随着全球数字化、智能化的不断推进,国际竞争中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崇尚西方的自有主义、个性主义和享乐主义,对我国经典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不以为然,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置若罔闻,对“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五伦十义”置之不理,对“历史经典、时代楷模、民族英雄”充耳不闻,大学生涯就是“游戏人生、恋爱人生、享乐人生”,致使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工作屡遭重创、生活平淡无奇。因此,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以地理文化教育和地理精神传播为抓手,也是一条重要路径。

三、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实践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实践课程思政应在三全育人思想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野外实践中通过构建标准化的、融合传统文化的、对接时代新潮流的方式,促进专业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践课形成协同效应,在地理信息技术支持和学情分析前提下,教师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整合为知识艺术品进行讲授,学生把思想政治素养转化成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宗旨。因此,野外实习实践是“理论化思政教育+事件化思政实践”的综合平台,设计学生的思政实践事件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体现(图1)。其实施思路有以下几点。

1.制定标准的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设计标准化的野外实习实践课程思政大纲,开展实践化、行动化的思政建设。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实践所占学分的比例较大,因此常规情况下,均会提前编制实习任务书,包括实习计划、实习任务、实习目标、地点与路线规划、交通与成本控制、野外安全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等内容。同时在实习任务书的基础上,增加实习实践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并统一规定,按照实习实践学分大小,以实习日为单位,在学生每日的“分组+分散”野外考察中,要求带队指导教师进行不低于多长时间(如20分钟)的思政内容讲授;学生每日完成不低于500字的思政学习日记,开展好人好事实践,如在实习地点开展公共卫生大扫除、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地理科学知识等。野外实习实践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陶冶情操、抒发情感、滋养心灵,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切身实践,以实际行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通过学生的切身思想政治实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其为人民服务的斗志与激情。

2.构建学生思政类事件的实践机制与展示平台

搭建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成果与事件实践展示平台。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信息的传输、共享、展示提供了重要保障,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与技术发展迅速,高等教育界应创建一套完整平台,专门用于展示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事件。自美国顶尖大学设立网络学习平台以来,MOOC在中国境内广泛推行,SPOC作为MOOC的发展形式,有助于创新教师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一方面,野外实习实践指导教师将实践课程思政教学大纲设计的内容进行传统讲授,并结合“党建+团建”等内容进行制作,通过线下讲解或在线上教学平台发布PPT、VR、音频等送至学生端,通过SPOC教学模式对野外实践小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在野外实习实践中,学生要完成思政实践事件,并将其过程进行多媒体记录,因此,学生可以利用SPOC技术,将思政实践事件整理成自媒体视频、音频、图片、文字报道等多媒体形式,在统一的成果展示共享平台上发布,或是学生自行在展示平台上建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进行事迹报道、开展讲座,并与其他学生进行线上线下思政实践交流和经验传授。因此,学生要建立自己的SPOC内容,展示其思政实践事件,弘扬社会正能量,彰显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3.拓宽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丰富学生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内容,把文化、法律等纳入野外实习实践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特征、人文现象及其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地理与地理信息的集合体,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在野外实践中,学生通过运用地图获取信息,从而可以设计中国地图文化的思政内容,如九鼎图的来历、山海经图的失传、山海经的发展,成语“图穷匕见”的历史故事以及地图在我国古代所具有的崇高身份与地位象征等。当前,无人机技术成为地理信息采集的重要手段,但我国大比例尺度的地理信息获取受法律保护与限制,无人机的快速发展,对地理信息采集、曝光和航空安全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可从法律视角讲授无人机航拍的合法程序,并要求学生向社会广泛宣传无人机的合法使用。在实习实践基地选择方面,应增加红色革命和红色文化基地,把参观学习烈士陵园、抗战纪念碑、红军遗址、烈士纪念馆等纳入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实践内容,把班级团结、支部党建活动融合到野外实习实践环节,师生共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一起聆听当年的战役故事,追忆往昔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教育学生尊重历史,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野外实习实践的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强调从师生层面运用各类信息技术手段与平台开展思政建设展示,又要强调学生层面进行思政素养的事件实践,以“思政讲授+事件实践”的方式开展,达到锤炼学生意志品德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与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教育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03-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人民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2-03-15].http://www.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3] 张正玉,张艳艳.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解析[J].才智,2022(8):5-8.

[4] 王海静.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地理教学,2021(13):23-25.

[5] 谢鑫,丁明军.“世界地理”课程思政的探索[J].地理教育,2021(10):60-63.

[6] 曹建军,朱莹,肖晖,等.“行知精神”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中的实践探索[J].地理教学,2022(3):34-36.

[7] 陈世发,李航飞,杨林,等.渗透党史教育的地理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探索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21(6):12-14.

[8] 李云帅,李晓东,郎赟超,等.课程思政在地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以天津大学地理科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1,7(14):162-165.

通信作者:劳燕玲

猜你喜欢

思政科学专业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点击科学
部分专业介绍
科学大爆炸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