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2022-07-08肖小华
[摘要]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精髓,通过移植、嵌入、转换、创新等途径,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为内核、富有苏区特色、符合群众特点的宣传动员话语体系,准确表达了党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用革命理论武装了广大苏区群众,有力地推进了根据地各项建设。总结分析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构建经验,对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中央苏区;宣传动员;革命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2)03-0062-07
[收稿日期]2022-04-10
[作者简介]肖小华(1967—),男,江西吉安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的建设。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苏区的宣传动员及其时代启示研究”(立项批准号:21XDJ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十月革命带给中国全新的革命理论之后,共产主义日渐成为中国的主流话语。但如何使这种舶来品转换成有中国特色、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特点、并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宣传动员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动员工作面临的一道难题。对这一难题的破解,虽然党自成立以来就开始思考和探索,但直到中央苏区时期取得实质性进展和丰硕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宣传动员话语系统是党在宣传动员实践中用于组织、动员、教育、引导、服务群众且易于被群众接受、认同、内化的话语系统,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的有一定层次性的话语整体。中央苏区时期,党在宣传动员工作中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为内核、有苏区特色、符合群众特点的话语体系,并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传播方式方法,促进这一话语体系的传播,用革命的理论武装了苏区广大人民群众,有力地组织、宣传、教育、提高了苏区群众,推进了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设。
一、中央苏区时期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构建是党的宣传动员工作史上的一个新探索
话语是话语主体表达自己立场、价值、情感、态度的一种载体,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和权力。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开始探索构建宣传动员工作话语体系。
(一)党成立后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开始探索构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但烙上了较深的“苏俄式”印迹,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鲜明地提出要“努力实现我们党的独立政治宣传,尤其在工农群众中要随时随地公开的宣传我们所发表的政纲,要使群众知道什么是C.P.的主张”[1]P89。在组织工人运动中,党开始探索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扩大党的影响融于发展工人运动实践中,提出了“从前做牛马,现在要做人”等一些既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又有中国民本思想的标语口号。但从总体上说,那时党在构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方面还缺乏经验。当时这套话语体系无论是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具有浓厚的“苏俄式”特点,脱离了大多数宣传动员对象的认知特点,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导致话语体系中许多内容不被普通群众所理解。
产生这一问题的客观原因有: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必须接受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共产国际明确规定:“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必须刊布国际共产党执行委员会一切重要的正式文件”[2]P67。党的这种历史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自主性,进而弱化了宣传动员话语体系构建的自主性。同时,“苏俄式”的话语体系,是对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总结,“布尔什维克的经验、活动、纲领以及反对资本家和帝国主义者的革命斗争口号,已经为全世界所公认”[3]P398。因而它成为共产国际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表达。
在主观上,中国共产党因处于幼年时期,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缺乏深入认识,“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大部分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致使中国共产党人“不能不严格按照俄国人的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独立性,其方向、道路、革命方法以及革命动力,势必要由俄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来帮助选择和提供”。[4]P35致使在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将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苏联革命经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述神圣化、教条化、机械化,从而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二)中央苏区时期,党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移植、嵌入、转换、创新等途径,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
随着对中国革命认识深入,党开始意识到教条主义给革命带来的危害,党内要求独立自主的声音也越来越强。1926年,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的才行的。要在自己的争斗中把列宁主义形成自己的理论的武器,即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精神来定出适合客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才行。”[5]P21
八七会议前后,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并在宣传动员中逐渐从原来照搬照用“苏俄式”话语到开始有意识通过移植、嵌入、转换、创新等途径,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话语体系。1927年9月,毛泽东把秋收起义的红旗打上了井冈山,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写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之作。为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打仗、筹款、发动群众”是红军的三大任务,要求在宣传动员工作中遇到什么人说什么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主张和红色政权的宣传,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加上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的“会剿”,1929年1月,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的开创、巩固、发展过程中,党把宣传动员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第四部分“红军宣传工作问题”,明确提出宣传工作是红军的第一等重要工作,并针对宣传内容和宣传技术中存在的缺点,特别是对脱离群众实际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古田会议之后,党在建立健全宣传动员制度和机构的同时,借鉴井冈山斗争时期宣传动员的做法,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快宣传动员内容的转换,创新宣传动员方式方法,颁布了许多人民群众听得懂的宣传大纲、宣传布告、宣传标语、宣传口号,规范了宣传动员的内容,系统地表述了党的革命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党对革命性质、任务、动力和手段等问题的主张,加大了革命理论的宣传,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影响和改变了苏区群众的价值、态度、情感和行为,强化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红军和红色政权的认同,凝聚和壮大了革命力量,开创了党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动员工作,在党的宣传动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党的宣传动员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围绕服务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巩固发展根据地这一目标,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党和红军的目标、使命、主张,革命的形势、任务和策略,红色政权下的美好景象以及对敌政策等话语,科学、系统、准确地表达了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一)基础性话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话语必然是党的宣传动员话语体系中的基础性话语。1933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局在《关于党内教育计划致各级党部信》中,明确提出要“加紧党员群众的教育,增加他们的政治程度,有系统的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6]P395。
中央苏区地处赣南、闽西、粤北三省交界处,生产力落后,交通极不发达,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和剥削,他们有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是革命的主力军和党最主要的依靠力量。但同时,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他们不可避免地烙上一些传宗接代、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和保守怕事、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缺乏革命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热情。因而要激发苏区群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不仅要从理论上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合理性、合法性,更需要从他们的认知特点和悲惨遭遇的现实出发,通过讲清革命理论、分析他们受苦受难的原因,阐释参加党领导革命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话语。加大马克思基本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宣传教育,目的是在苏区群众的头脑中植入民主平等意识,学会阶级分析法,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角色意识,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和领会革命的意义,增强对革命的认同感。在印刷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央苏区的出版部门编辑翻印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共产主义ABC》《革命领袖传略》《马克思主义浅说》《阶级斗争》《马克思传》《列宁传略》等理论通俗读物,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话语、理论话语的传播。
2.叙述苏区群众苦难生活的话语。“对革命而言,贫苦是一种可利用的有力资源。”[7]P163为激发苏区群众“被剥夺感”和对统治者的“怨恨感”,中央苏区有许多文艺作品反映了旧制度旧政权下人民群众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牛马般生活。如歌谣《穷人叹》,形象地描写了“劳工、女工、童工、雇农、佃农、耕农”等社会底层群体的苦难生活,歌中唱道:“第一叹来叹劳工,无家无产两手空,一朝劳力被榨尽,逐出工厂一个可怜虫。第二叹来叹女工,苦比男人加一重,产前产后冇人理,日做夜做冇闲空。第三叹来叹童工,工作时间一样同,工价便宜还小事,身体摧残罪更重。第四叹来叹雇农,苦与牛马一样同,清早起来做到暗,还怕得罪主人翁。第五叹来叹佃农,日在地主压迫中,田埂田坎都打谷,放下禾镰饭樽空。第六叹来叹耕农,捐派繁苛粮又重,豪绅官厅齐宰割,将来也是一样穷”[8]P2。
3.揭露反革命罪恶本质的话语。为激发苏区群众对统治者的“怨恨感”,中央苏区有许多文艺作品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卖国投降、欺诈百姓、对内镇压革命、“围剿”红军的反动本质,分析了人民群众受苦受难的原因,以激发人们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厌恶、愤怒之情。如1933年7月14日,《红色中华》报刊发了潘汉年撰写的《反对国民党法西斯的白色恐怖》社论,揭露国民党暗杀民主人士杨杏佛的罪行,同时配发了漫画《打倒屠杀工农的刽子手——国民党》,画面中的国民党举着滴血的屠刀,踏着一堆革命民众的髅骷,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与人民为敌的丑恶本性。
上述三方面的内容隐含的内在逻辑是:在理论上阐释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人与人之间理应平等;在现实上描述了旧制度旧政权下的人民群众备受压迫、欺凌、剥削的现状;在原因上分析了人民群众受苦受难的根源是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在结果上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阶级仇恨,阐释了党领导的工农革命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人民群众参加革命的必要性。
(二)价值性话语:党和红军的目标、使命、主张
加大党和红军目标、使命、主张的宣传,是增强党和红军的向心力、吸引力的需要,这方面的话语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党的政治主张。中央苏区时期,党、红军、苏维埃政府不仅颁布了《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等布告通告,而且还通过标语、墙报、传单、戏剧、歌谣、漫画形式,加大党和红军的目标任务、性质宗旨的宣传,以深化苏区群众对党、对红军、对红色政权的认识。如歌谣《共产党的三大任务》中唱道:“驱逐那帝国主义滚出中国,完成那真正的統一战线。伟大的土地革命彻底实行,消灭那封建势力束缚我们。打倒那一切顽固统治阶级,建立起工农兵苏维埃政权。”[9]P260二是党的政治表现。政治表现是一个政党赢得民众支持的第一外在因素。这一方面的话语主要集中于党、红军、苏区干部一心为民、勤政廉洁、严格自律以及英勇善战、机智顽强的内容。当时,《红色中华》报等报刊开辟专栏,专门报道苏区党员干部和红军指战员的先进事迹以及重大战役的胜利成果。《苏区干部好作风》《苏区干部“十带头”》等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苏区干部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三是加强了党纪、政纪、军纪的宣传,当时的一些纪律性规定也逐渐成为宣传动员的常用语。
(三)策略性话语:革命的形势、任务和策略
策略性话语即国际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在此背景下党、红军、根据地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完成这些中心任务的政策、路线、方针的话语。加强革命的形势、任务和策略的宣传动员,有利于帮助苏区军民坚定信念,树立大局观念,顺应形势变化,理解、认同党的路线、方针、策略、举措,统一全党、全军、全体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凝聚革命力量。
中央苏区时期,党不仅加强土地革命、扩大红军、经济政策、战略战术等方面的政策宣传,而且还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确立了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提出了不同策略方针,以使广大军民明白自己在这些中心工作中的职责使命,以更好地调动他们参加根据地建设的积极性。如,1930年1月,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详细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宏观形势,描绘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正式宣布对日战争,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一致抗日,以求中华民族彻底地解放和独立的坚强决心。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为热河事变告全国民众书》向苏区军民介绍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分析了于我党我军有利的因素,鼓励苏区军民同仇敌忾对付敌人。
(四)目标性话语:红色政权下的美好景象
目标性话语即通过描绘红色政权下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未来的美好蓝图,告知苏区军民红色政权不仅能够满足大家的现实诉求,而且还能实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加强红色政权下的美好景象的宣传,有利于增强苏区军民的理想认同、目标认同和价值认同。这一方面的话语主要包括根据地土地革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内容,反映了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翻身作主人的幸福生活以及根据地建设的火红场面,描绘了红色政权的美好前景。如歌谣《米馃有方又有圆》中唱道:“米馃有方又有圆,欢迎分田众委员,米馃香来米馃甜,分田分地笑开颜。绿擂茶来甜小酒,贫苦农民家家有,分得田地夺丰收,你敬茶来我敬酒。”[10]P22歌谣描写了农民分得土地后、家庭生活发生变化后的喜悦心情。再如《苏区景》中唱道:“胡琴拉起来呀,唱支苏维埃。苏区好地方,天下最可爱呀……农民真快乐呀,勿要缴租谷。平分个土地,享福真幸福呀。米粮么,堆得满仓屋呀,顿顿那个吃饭么,有鱼又有肉啊……苏区好地方呀,实在是天堂。”[11]P132-134这首歌谣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形象生动鲜活,用看得见、摸得着并与群众息息相关的语言,描绘了苏维埃社会的美好蓝图,根据地人民的幸福生活跃然纸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类话语中,妇女解放和苏区社会风俗改造等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五)补充性话语:分化瓦解敌军
中央苏区时期,党把分化瓦解敌军势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经常通过传单、标语、歌谣等形式对敌军发动政治攻势,号召白军官兵加入红军,或动摇其军心,摧毁其意志,瓦解其势力。如书写“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欢迎白军士兵来当红军!”“优待白军俘虏、医治白军伤兵!”“红军中官兵夫薪饷穿吃一样白军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等标语,还通过放孔明灯、放木排等办法,把党的一些宣传材料传到白军士兵手上。除此之外,传唱红色歌谣也是一条重要的宣传途径,如《白军士兵来当红军》中唱道:“(白军军官)克扣军饷、殴打士兵、骑马坐轿、作威作福……(白军士兵)军饷被扣、受饥挨饿、性命白送、备受欺凌”[12]P36。
分化瓦解敌军的话语暗含了三层逻辑:通过白军士兵悲惨遭遇与白军官长奢侈生活的对比以激发白军士兵对国民党军队及官长的痛恨;描绘红军部队中的民主、平等及红军士兵的快乐生活,激起白军士兵对红军部队的向往和羡慕;用共产党的优待政策,劝其投诚参加革命。
三、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内涵特征
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内涵丰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精髓。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中央苏区宣传话语体系的灵魂
“无论在党内,还是在思想界、文艺界,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毒草,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只能处在被统治的地位。”[13]P197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仅是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基础内容,而且是其思想灵魂。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正是因为注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灵魂,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所以才彰显了时代性、实践性、大众性,发挥了服务现实需要的作用。
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中不仅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领袖关于民主革命的经典论述,而且一些“苏俄式”话语,如“一切权力属于党”“农工兵联合起来”等口号,经过长期反复的宣传,也逐渐成为群众的日常用语,并被群众所掌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巧妙地把原本抽象、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转化为与苏区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群众性语言,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三化”。如歌谣《共产三字经》中唱道:“马克思,倡共产,无产者,被唤醒……普教育,设学校,不要钱,贴油火……”[8]P414歌谣以老百姓熟悉的内容、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美好景象,从而使抽象的共产主义社会变得具体可感。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内核
中央苏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斗爭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4]P825-826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道路作了艰辛探索,先后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重要著作。这些光辉著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对中国革命作了深入思考,批判了教条主义的种种表现和危害,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内涵,也为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遵循、给予了直接指导。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明确指出:苏联的“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15]P49。
(三)革命实践是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源泉
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是党的主张的直接表达,是党对人类、国家、民族、革命、战争、命运等宏大问题的思考,是推动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工具,有力地推动了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开创、巩固、发展。同时,这些话语体系,融合于当时的政治运动、军事运动、经济运动、社会运动之中,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实践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生动鲜活的素材,不断丰富其内容。以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红色歌谣为例,当时为了推动“扩红”运动进行,文艺工作者就创作了《当兵就要当红军》《送郎当红军》等大量的“扩红”歌谣;为了推动扫盲运动开展,文艺工作者就创作了《识字运动歌》《劝妇女读书歌》《劝工农补习夜学歌》《消灭文盲歌》《平民夜学歌》《瞎子开目见光明》《男女老少把书攻》等歌谣;为了推动配合卫生运动开展,文艺工作者就创作了《卫生歌》《戒酒歌》《戒吸烟》《戒烟戒辣椒歌》等歌谣,等等。同时,“扩红”、扫盲、卫生、体育工作的开展又有力地推动了这些歌谣的广泛传播。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等资源是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
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既有外源性话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是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灵魂和核心内容,并为其它文化资源转化为党的宣传动员话语体系,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有内生性话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革命文化和庐陵文化、客家文化等厚重的本土文化资源,通过总结、转化、创新,这些文化资源成为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重要补充。
内生性文化资源首先为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内容借鉴,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自强不息”“革新求变”“匹夫有责”“矢志不渝”等精神内涵都是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题中之意。《要找出路去革命》《革命民众歌》《觉悟起来歌》《工人革命歌》《上前线去》《工农兵联合歌》《杀敌歌》《就义歌》等系列歌谣的内涵,都继承了庐陵文化、客家文化中追求自由、追求幸福,敢于反抗、勇于牺牲的优秀基因。
需要强调的是,近代以来中央苏区所在地的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早期在这里建立革命团体组织、播撒革命火种过程中留下的宣传动员话语,也是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宣传动员话语体系内容的重要来源。
其次,内生性文化资源为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构建创作提供了形式上的借鉴,如把一些抽象难懂的革命理论转化为山歌、小曲、民谣等形式,从而变为群众易记懂易传的日常话语。《革命歌谣选集》后序中写到:“我们需要运用……那些为大众所能通晓的一切技巧,作为我们阶级斗争的武器,它的形式就是旧的,它的内容却是革命的。”[16]P223正因如此,中央苏区时期诞生的许多红色歌谣套用或借鉴学堂乐歌、民歌、山歌及外国歌曲的曲调。
(五)转换创新是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构建途径
针对中央苏区人民群众文化水平较低的实际,通过把党的宣传动员内容创造性地转换转化,使之成为普通群众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的话语体系,提高了宣传动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对抽象的革命理论进行转化,增强了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通俗性。1929年6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宣传工作决议案》强调:“一切宣传工作,仍应尽可能的群众化,与群众日常生活联系起来。”[17]P8931933年2月,杨尚昆在《斗争》第2期发表了《转变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文中强调:“内容还要大大的改善,使它更通俗,更适合于群众的需要。”[16]P248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构建,在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准确表述党的主张前提下,尽可能把党的宣传内容转化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群众性语言,尽量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把抽象的革命理论诉诸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感悟之中,使之易于被群众接受。如把“共产主义”描绘为“黄金的世界”“神仙的光景”“享太平”的社会,把党的宗旨表达为“中国共产党是替穷人找饭吃的政党!”把“苏维埃土地公有”表达为“一切土地归农民”。
2.把抽象的宣传内容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增强了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渗透性。如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坚持把宣传动员与知识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在识字课本中嵌入了“马克思”“共产主义”“阶级”“共产党”“苏维埃”;“封建主义”“反动派”“恶霸”“地主”“土豪劣绅”;“团结”“革命”“暴动”“解放”“专政”等政治性词语,甚至把《工农三字经》《国民党四字经》《共产三字经》《三字经》《中国疆域歌》作为不同年龄段的识字课文。
3.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改造,提升了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格局。如歌谣《杀头好比风吹帽》原歌词是:“生要恋来死要恋,唔怕官司打到衙门前;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牢好比逛花园。”通过创新转换后,其内容是:“为了革命出头天,个人生死放一边;砍头好比风吹帽,坐牢好比逛花园。”[18]P218修改后的歌谣保留了原来誓死如归的核心内容,但提升了歌谣的格局,把儿女情长上升为家国情怀,在内容上实现了格局性突破,体现了党的主张意志,契合了革命斗争的需要。
四、结语
中央苏区宣传动员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入革命的热情,其根本原因是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坚持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以自己的卓越表现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同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受“苏俄式”话语体系的影响还比较大,存在一些“左”的错误倾向。但总体来说,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构建,成功地宣传了党的主张、宗旨、政策,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罪恶及旧政权旧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落后的旧思想旧观念,革除了落后的封建恶习,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各项建设。总结分析中央苏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成功经验,对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党的意识形态主动权和领导权,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党的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灵魂。当前,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要聚焦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和凝聚全社会力量作为构建、完善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根本目标,阐释宣传好党的创新理论、奋斗目标、战略部署,为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鼓劲加油、凝心聚力。三是要体现时代特色,增强宣传动员话语体系的大众性,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征,妥善处理好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政治话语与宣传话语、党员干部话语与普通群众话语等之间的关系,着力解决“一套话语对付所有人,一个腔调唱遍全天下”问题,努力用时代化、大众化话语宣传好党的创新理念,不断提高宣传动员的针对性。四是要加强方式方法创新,不断拓展宣传动员话语体系传播载体。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动员作用,把线上和线下、传统与现代、显性与隐性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宣传动员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省委文件.1923—1926.甲)[Z].长沙:内部印刷,1983.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3]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2010.
[5]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张宏卿.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8]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集[M].福州:鹭江出版社,1990.
[9]白庚胜,向云驹.红色采风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0]江西文艺编辑部.红色歌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11]徐腊梅.红色歌谣[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
[12]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西分会.红色歌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1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汪木兰,邓家琪.苏区文艺运动资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17]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18]谢重光.福建客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for Publicity and Mobilization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XIAO Xiao-hua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ffairs,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
Jinggangshan 343600,Jiangxi,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period,the CPC firmly grasped the initiative of the ideological work,combined 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 with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Chinese revolution,actively absorbed the quintessences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and built up,by means of transplantation,embedding,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a discourse system for publicity and mobilization that took Marxist revolutionary theory as the kernel,embo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viet area,and conformed to the demand of the mass.The discourse system accurately expressed the Party’s political views and tactics,armed the mass in the soviet area with revolutionary weapons,and energetically promoted the work of construction in the revolutionary bases.Summing up and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in building up the discourse system for publicity and mobilization has an important meaning for doing well the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Central Soviet Area;publicity and mobilization;revolutionary discours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