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
2022-07-08上官酒瑞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回答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创新成果,包含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其中,历史方位论、本质特征论、人民中心论、历史根基论是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本寻根;民族复兴论、战略布局论、文化强国论、总体安全论是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立心铸魂;全面从严论、政治建设论、自我革命论是为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固本培元。它们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主要内容、原创性理论贡献,并集中展现了其鲜明特色与理论品格。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理论贡献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2)03-0005-09
[收稿日期]2022-04-18
[作者簡介]上官酒瑞(1977—),男,山西阳城人,博士,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项目“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体制机制与制度话语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1]P38这样的概括具有政治权威性,从三个方面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
从比较看,这些原创性理论与党历来的理论创新一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2]党的理论创新创造表现为:整合性创新,即将两个或多个新观点整合成新论断;发展性创新,即适应新的时空环境为既有理论观点赋予新内涵;拓展性创新,即将原有理论引入新领域、进行新解释;开创性创新,即填补理论空白,提出全新的观点论断要求。
从内容看,这些原创性理论主要是系统回答三方面重大时代课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宏观层面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为“十个明确”。这三方面重大时代课题、“十个明确”又具体包含大量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与理论界在这方面既有的研究和阐释不同,本文不是为了罗列并解析新思想理论创新的具体内容,而是以三方面重大时代课题为框架,以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参照,以那些最能体现新时代新思想新实践特色的原创性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主要内容,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揭示其理论创新特色。
一、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本寻根
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新论断。具有新时代鲜明特色的主要为历史方位论、本质特征论、人民中心论、历史根基论等,它们相互联系、依次递进,从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层面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本寻根。
(一)历史方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历史方位是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与发展方向。明确历史方位是党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时空条件。只有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党才能创新理论,并促进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相反则是理论僵化教条,党和人民事业受挫。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就是对历史方位的新判断,成为邓小平理论立论之根本。江泽民准确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基于对发展方位的判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P10这个“新时代”不是简单的时间和历史范畴,而是基于历史发展、“长期努力”而形成的重大政治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4]P70。
对此,可从“历史”“方”“位”三个层面理解,分别对应哲学上的三个问题:一是从何而来。十九大报告基于事实总结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由此而来的历史性转化,也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认识新的历史方位的实践依据。二是向何处去。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并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样“五个时代”、五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目标新方向。三是从何出发。十九大报告提出“三个意味着”: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了强起来的新起点上;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站在了为世界作贡献的新起点上。[3]P10-11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坐标新起点。
提出历史方位论属于拓展型、开创性创新观点,其意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是: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也正是科学认识了历史方位这个根本问题,并系统回答了新时代的重大课题,才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本质特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明确历史方位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解决认识论问题。追溯社会主义发展史,会发现很长时期内人们大都从结构特征上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如斯大林模式就与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一元化意识形态等结合在一起,也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对中国共产党认识社会主义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事实证明照搬苏联模式行不通。
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反思经验教训指出:“归根结底,是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个根本问题上发生了偏差。”[5]P116“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6]P313他对这个“根本问题”有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P373与以往不同,邓小平不再是从结构上、而是从功能上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他还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P3。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要摆脱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无论是功能社会主义,还是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对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贡献。也正是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才创造了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主题。
进入新时代,针对国内外舆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资本社会主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等说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其他别的什么主义”[7]。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基于中国特色的,认为其特就特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这些方面,同时在功能基础上,也开始从结构上加以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4]P165制度事关国之根本与长远,是从结构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结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概括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从十三个方面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特别是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4]P94这个原创性论断在2017年10月写入十九大通过的党章,2018年3月写入了新修订的宪法,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本的理论突破。
在认识论上,本质指的是事物固有的根本属性与内在联系,决定着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而最本质特征是指事物最根本、最内在、最核心、最能决定事物性质与发展方向的要素。从结构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为多方面,但最根本、最内在、最核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换言之,在衡量是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结构特征中,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是决定性质和发展方向最关键的结构要素。这也就不难理解,新时代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如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将党的领导落实至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全过程。
(三)人民中心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与认识论相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从价值论上回答根本立场问题。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称“中心论”。2012年,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与记者见面时就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P42015年,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中心论”,十九大报告将此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人民立场历来就是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决定的。毛泽东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改革发展是否成功的标准。江泽民多次强调,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立场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立足新时代,围绕“中心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比如,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人民是党的根基、力量、血脉和最大底气;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意涵就是:人民立场,人民主体,人民目的,人民至上,与党的群众路线一致,要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比较而言,新时代的“中心论”属于一种整合性理论创新。
就“中心论”,还要强调:一是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矛盾,前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价值立场,后者是党的工作任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点。二是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主要是从先锋队政党与群众关系而言的,与以人民为中心也是统一的,西方政客和舆论制造“认同政治”,试图把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行不通。
(四)历史根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大地
以认识论、价值论为基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回答实践论、方法论问题。在这方面,如果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在“共时态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那么在“历时态上”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寻根,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也是新的理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8]P21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其参照系是中国传统社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等,而根本在于它扎根中国大地。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历史视野、从五个时间段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大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4]P70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为重视历史根基问题。最集中体现就是创造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双结合”的论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P36正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视野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既立足于现实,又植根于中国历史,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特质融会贯通,体现了浓厚中国味、中华情、中国魂,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1]P38。這是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寻历史根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具特色的原创性理论贡献。
二、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立心铸魂
进入新时代,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族复兴论、战略布局论、文化强国论、总体安全论等,从目标主题、推进方略、软实力(灵魂)、底线保障等方面,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立心铸魂。
(一)民族复兴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领导人民奋斗的主题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8]P36这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原创性、战略性新命题。对此,他有系统论述,强调民族复兴的实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近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36。这可称为“民族复兴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升级版,属于发展型理论创新。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三步走”设想。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变化了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是到2021年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该目标已经实现;第二步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是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P28比较而言,新时代的“三步走”,将以往确定的目标在时间上提前了15年,在目标上将基本实现现代化提高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要指出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联系,也有区别。十九大报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3]P13这里的“近代”,时间节点是1840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起点分别是1921年和1949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境遇与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概括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P3。而且,他分别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伟大创造、伟大成就对该历史主题作了系统阐释,体现了宏大的历史视野。
(二)战略布局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方略
如果说民族复兴论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方略就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了总方略,是全新的、开创性的理论贡献。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实现,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表述作了调整,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取代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战略目标的递进提升,带动其他三个“全面”发展创新,并赋予其新内涵新要求。
制度兴则国家兴,制度强则国家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4]P11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8]P104,对国家制度建设问题高度重视。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5]P372此后,党不断推动国家治理改革,加强各领域各方面的体制完善,取得了制度建设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制度建设摆到更为突出的位置。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到十九届三中全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聚焦职能体系、机构体系,推动的全面改革都是围绕完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展开的。
黨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规划了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10]P159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目标包括“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方面为“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归结而言,新时代治国理政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方略的全面性展开,是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战略目标的;都聚焦于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是为了“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4]P110。也正因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形成的制度性成果,才在比较意义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论断。
(三)文化强国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弘扬中国精神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包括文化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即便是制度竞争,背后也有文化因素。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需要强大物质力量,特别是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也需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增强治理效能,形成制度竞争优势,同时还需要发展文化,为国家立心铸魂,提升软实力。“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1]P51回答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高度重视精神力量与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3]P40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如果说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富起来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解决“挨打”“挨饿”问题,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那么要从大国走向强国,实现强起来就面临解决“挨骂”问题。这包括话语权、软实力、文化发展等,进而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塑造、传播,是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围绕文化强国论这个发展性、拓展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诸多新观点新要求。比如,“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P54,要求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同时,提出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54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12]P139在中国,强国与强党密切相关,又都有赖于强大精神。新时代对中国精神之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意义尤为重视,认为实现中国梦要弘扬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特色的时代精神,以红色基因为底色的革命精神,它们共同构成凝心聚力的兴国强国之魂。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为精神之源,与其他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强国建设提供了精神力量。
(四)总体安全论:维护国家安全确保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进程不被滞缓或打断
共产党历来重视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8]P200进入新时代,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灰犀牛”“黑天鹅”事件时有发生,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彼此交织,国家安全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为艰巨,其内涵外延、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丰富宽广,而我国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仍然存在能力不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就国家安全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比较来说是一种发展性、开创性理论创新。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家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8]P200-201。“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8]P201当然,随着形势环境变化,国家安全内涵会更丰富,要求会更多更高。比如粮食安全也极为重要,被认为是“国之大者”,强调要把十四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如果說战略布局论、文化强国论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民族复兴的“上线”,是高要求、高标准,那么总体安全论则聚焦于“底线”,是临界线、警戒线、生命线。所以,必须统筹抓好安全与发展两件大事,“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13]P53。这意味着安全发展也如同一条红线,要贯穿在治国理政的各领域与全过程,意味着各方面、各部门、各地方甚至每个人都是国家安全的维护者,正可谓国家安全为人民、国家安全靠人民。
虽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时与势在我们这一边,但还是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好安全与发展,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顺利推进。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地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进程曾多次被打断,留下了深刻警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说到底就是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划出“底线”、筑牢屏障、提供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是确保党永不变质、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滞缓或打断的根本保障。”[14]P332从这个意义看,习近平强军思想蕴含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也与总体安全论相关,因为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三、为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固本培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固本培元,系统回答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创造性提出了很多新论断新要求。其中,全面从严论、政治建设论、自我革命论三方面,相互联系、由总到分,最能体现新时代特色。
(一)全面从严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推进党的各项建设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历来重视自身建设,但其重点要求、工作抓手等会因历史变迁、环境变化有所不同。比较而言,毛泽东党建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建党。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制度治党是其党建思想的特色。江泽民、胡锦涛都高度重视从严治党,并提出了推进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新要求。进入新时代,针对党的领导和执政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打铁必须自身硬”,意识到固本培元的必要性;继承以往从严治党思想,强调“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15]P94,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统一起来,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论断新要求。这是一种整合性、发展性理论创新,并被纳入了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信念坚定、纪律严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政治优势、力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15]P94,并要求“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15]P95。同时,他也认识到:“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抓住主要矛盾,不搞空对空。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15]P95只有协同用力、双向发力,才能形成合力。这也就是自律与他律、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以德治党与依规治党的有机结合,是立党强党的立根固本之举。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突出特点。这表现为:管党从严,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不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追究责任,就做不到治党从严;思想从严,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动摇问题,强调理想信念滑坡是最严重的滑坡,不断夯实理想信念之基;执纪从严,严明党的纪律规矩,强调把党纪挺在国法前,在纪律上要严起来,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任何人不得隐瞒、简化、变通,否则从严治党无从谈起;治吏从严,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强调从严治党要抓住从严治吏这个关键,要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进行从严教育、管理、监督;作风从严,着力解决四风问题,强调作风建设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反腐从严,“老虎”和“苍蝇”一起打,强调从严治党不能放松惩治,既要坚决查处各类违法乱纪行为并形成震慑,又要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当然,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想法,要一以贯之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二)政治建设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如果说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那么“全面”中的重点、“根本”就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在比较意义上,这是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显著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党的建设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摆在首位”,“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3]P60。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政治优势,并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处于根本性地位,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和效能。同时,这是为了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在一些高级干部中存在“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不仅暴露出他们在经济上存在严重问题,而且暴露出他们在政治上也存在严重问题”[16]P408。于是,作为固本培元、提高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得到加强。
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中央出台并严格落实包括《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形成鲜明的政治导向。为解决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講政治的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从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等方面对新形势下党的政治建设进行部署。每个方面又包括具体要求,如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等。
深入理解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一是根本任务,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团结统一,其中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首要任务,因此要求坚定“四个意识”,树立“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二是前提基础,即坚守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是建党之魂、立党之本,是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决定的。三是保障条件,即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提高领悟力、判断力、执行力,增强政治能力等,是必要条件、着力点,否则政治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四是总体目标,即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是为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水平,“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3]P61。这四方面共同构成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内涵,是由任务、基础、条件、目标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
(三)自我革命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无论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还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点”,都要通过党的自我革命来实现。党只有持续加强自身建设、进行自我革命,才能保持长期领导和执政地位。百年来,党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克服一个又一个风险挑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历史淬炼中形成了勇于自我革命的传统和优势。甚至可以说,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社会革命促进自我革命的历史。“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16]P589这是历史结论。
新时代意味着新环境新任务,“七个有之”“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等党内存在的各类严重问题,对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对党的自我革命要求之高前所未有。“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4]P529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自我革命作为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1]P79这是新时代对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自我革命事關国家治乱兴衰。我们熟知延安时期的“窑洞对”,毛泽东对这个历史之问给出了答案: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窑洞对”,党继续探索并回答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并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勇于自我革命。从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转变作风到通过科学管理、严格监督和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切实管住权力,从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到扎紧不能腐的笼子、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从全面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到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党以刀刃向内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了自我革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正因此,“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在自我革命锻造中更加坚强”[1]P45。也只有这样,党才能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在新时代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四、结论
以上三方面重大时代课题,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它们有共同时空环境,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回答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人民之问的理论创新成果。有共同主题贯通,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主题,它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党的领导起决定作用,是关键,必须建设强大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有共同领导力量,即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民族复兴是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接续奋斗取得的根本成就,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这三方面重大时代课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主题、目标任务、政治保证的三大领域。系统回答这些课题,也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国家治理规律、大国兴衰规律等的深刻认识。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回答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其中,本质特征论、人民中心论、历史根基论,是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本寻根;民族复兴论、战略布局论、文化强国论、总体安全论,是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立心铸魂;全面从严论、政治建设论、自我革命论,是为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固本培元。它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主要内容,也在不同层面和维度上诠释了这一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这些原创性理论是既不丢“老祖宗”又讲“新话”的理论传承,是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理论结晶,也是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的环境新变化的理论回应,还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该思想主要创立者执政理念、治国理政风格等的理论概括,集中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独特的理论品格。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3]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0]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3]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4]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The Original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SHANGGUAN Jiu-rui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Scientific Socialism,
Shanghai Party Institute of CPC,Shanghai 200233,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s the product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systematically answering the important questions of the times,comprising a series of new ideas,new arguments and new requirements.Among them,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orientation,the theory of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the theory of people centrism,and 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root are aimed at looking for the root of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he theory of national revitalization,the theory of strategic layout,the theory of building a strong culture,and the theory of overall security are aimed at tempering the heart and soul for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the new era;and the theory of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the discipline,the theory of political building,and the theory of self-revolution are aimed at consolidating the basis for building a Marxist party of long-term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They are the main contents and the original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and intensively embody the distinct feature and theoretical character of the Thought.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originality;theoretical contrib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