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婴儿题材具象雕塑创作的探讨

2022-07-08周利民

东方收藏 2022年6期

摘要:雕塑是视觉艺术中的三维属性,在艺术呈现方式上较之其他艺术门类而言更具优势;婴儿则代表着希望和未来。在笔者看来,婴儿题材具象雕塑的创作,要从审美、意蕴、形体、肌理、神韵、动态、质感等方面进行准确把握。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经验,与大家就这一题材进行分享、交流和探讨。

关键词:婴儿题材;具象雕塑;创作意义

在《中国雕塑史》开篇,梁思成先生这样写道:“艺术之始,雕塑为先”,又称雕塑艺术为“凝固的历史”。雕塑作为人类文化艺术活动的组成部分,它也和其他文化门类一样,折射出每段历史的真实情愫与鲜明特征,展示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传之后世,为人们所珍视和铭记。

笔者赞美婴儿的纯真、简单、快乐、善良与美好,认为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不同凡响的。故而,笔者将在后文中分享婴儿题材具象雕塑的发展历史、题材价值和创作意义,对其所涉及的形体、肌理、神韵、动态、质感、材料、色彩、审美等方面内容,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雕塑与婴儿的概念界定

雕塑,通常是指由形体而产生量感并占据空间的三维(高度、宽度和深度)艺术形式,乃一种物化的实体语言状态,为雕塑家在空间里进行造型的一种主观艺术行为,也被称为造型艺术。婴儿则是指0至11个月大的儿童。

二、婴儿题材具象雕塑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又自成体系,具备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中国雕塑一直以“意”为象。自上世纪受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具象雕塑创作的影响以来,具象雕塑技法已经成为中国雕塑家塑造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标准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和深入,逐渐涌现出一批塑造小天使、婴儿题材具象雕塑作品的雕塑师。进入新世纪以来,婴儿题材具象雕塑创作在审美、造型、意蕴、材料、色彩等方面呈现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和深度的思考。

三、婴儿题材雕塑的分类

婴儿题材雕塑从艺术表现手法上进行归纳,可以分为具象雕塑、意象雕塑和抽象雕塑三类。

(一)婴儿题材具象雕塑

婴儿题材具象雕塑是能够让观众第一时间辨认的造型艺术,雕塑家运用透视、解剖等科学原理,使用雕塑材料模仿或再现婴儿的基本形态、肌肉骨骼、运动形态等,追求整体与局部的形似和神似,通过严谨、细致和准确的塑造,力求获得真实的艺术创作效果。

董书兵的婴儿题材具象雕塑作品《大地之子》(图1),长15、高4.3、宽9米,以红砂岩作为主要材质。它是采用三维扫描获取模型数据,再通过分块进行3D雕刻,最后逐块雕砌、安装、成型的大型户外主题雕塑作品。虽然整件雕塑作品体量巨大,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对于整个戈壁地貌而言,却毫无突兀违和之感。完成后的《大地之子》,砂岩的粗犷肌理、沉稳厚重以及棕红色调,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寓意,都与广袤壮阔的戈壁紧紧相融,浑然天成,毫无牵强之迹。

加拿大艺术家Camille Allen的婴儿题材具像雕塑微型作品(图2),是托在掌心里的生命,表达出作者对雕塑艺术的无限热爱与生命渴望。她用树脂黏土材料雕塑出微型婴儿,每个婴儿只有拇指大小,五官四肢俱全,细致精巧、神态逼真、栩栩如生、萌态可爱,最大的约10.2厘米,最小的才6.5厘米。Camille Allen用了13年的时间捏塑出300件泥塑作品,每件都让人惊叹不已。其创作的婴儿题材具象雕塑微型作品,被各大主流媒体报道,她本人也应邀在纽约、迪拜等国际艺术圣地举办展览,其作品藏家更是遍布全世界。

(二)婴儿题材意象雕塑

所谓“写意”,就是不追求形象上的逼真,而是追求“以形写神”。中国传统文化侧重于对整体、感性的体悟。西方艺术中的“模仿说”延续了上千年,而中国艺术则讲求“情景交融”,探求意象,认为艺术创作过程就是意与象的交融过程,求神似而不求形似。也只有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效果,才算是达到了艺术创作之最高境界。

在道家文化中,讲求有无相生、无中含有、有中含无,从而延伸为虚实相生的道理,即有实有虚、虚实相济,把无看成有的存在形式。以简单而朴素为美,即大巧若拙、拙中见巧、浑然一体,部分从属于整体,如若能达到虚实巧妙,则可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正可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吴为山先生的雕塑作品《睡童》(图3),其创作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在朋友家中看到一个正在熟睡的婴儿,仅有4个月大,那种弥漫在呼吸中的纯真和美好,让他一时兴起,抓起泥土,随手几下,便将一个嘴微张、头自然歪向一侧、憨态可掬的婴儿形象捏了出来,后来采用青铜材料进行制作。

《睡童》这件充满着东方智慧和具有高度写意精神的雕塑作品,融入中国古代传统雕塑的“意象”风格,通过一目了然的视觉语言,让所有人都能看得懂。2003年,英国古典主义雕塑大师、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专程到南京与吴为山进行交流,这件作品深深地吸引了安东尼,他希望吴为山将此作送往英国伦敦,参加2003年举办的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50年展,于是,这件青铜制作的小小《睡童》漂洋过海来到英国,并一举夺得“攀格林奖”,这是国际雕塑界的一个重要奖项,其设立50年来,首次由亚洲艺术家获得。

(三)婴儿题材抽象雕塑

抽象雕塑具有很强的主观表达色彩,它并不以表现和描述具体的自然物象为基础,而是通过点、线、面简练造型元素的完美组合,形成单纯、醒目的视觉形象,给人以愉悦的视觉美感。由于它追求更为概括、简洁、精炼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成为现代雕塑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英国雕塑家芭芭拉·赫普沃斯被国际雕塑界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她在产下三胞胎一年之后,花费巨大的精力,采用几何造型的简洁手法塑造这些卵型(图4),如此富有美感,令人赞叹。这些卵型置于一个平面之上,处于一种富有意味和张力的关系之中,让你有切身可感的体验。而这件作品也是英國远古巨石阵的缩影。

四、婴儿题材具象雕塑创作感悟

婴儿题材具象雕塑的创作,让雕塑艺术语言拥有生命的温度,它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于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在人类悠久的雕塑艺术文明历史长河里,每个时代都造就了一批伟大的雕塑家及其不朽的雕塑艺术作品。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小天使、婴儿等作品都塑造得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充分展现出那个时代西方雕塑艺术文明的巅峰,西方高超的具象雕塑艺术让笔者赞叹不已。

一直以来,笔者在婴儿题材具象雕塑领域之中努力耕耘,陆续创作了上百件婴儿题材具象雕塑作品。

(一)创作初期

2021年3月,笔者的小外甥出生了,婴儿题材具象雕塑作品《曙光》的创作构思便在此时萌生出来(图5)。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古今中外有关婴儿方面的图片和讯息,并到书店里购买了相关书籍等。出于专业的敏感和深深的爱意,笔者近距离观察、揣摩和研究婴儿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深深地感悟到,要塑造好这一题材的作品,必须从婴儿的思维方式出发,多方面了解婴儿的微妙变化,掌握其情感特征,深入研究适合婴儿题材的雕塑语言。

(二)形体塑造

笔者在开始塑造形体时,便根据自己的直觉对作品进行强化和取舍,使其更加丰满、更有内容,既从小处着手,也照顾到整体布局。特别是在对于肌理的塑造过程中,观察到婴儿的肌理特征和细微变化,那是一种自然美妙之感。

(三)情感表达

笔者在塑造作品时,不断改变作品的形体等。时间一天天过去,作品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婴儿造型也逐渐丰满起来,只见一位婴儿坐在大地上,仰望着星空,重心微向后仰,小手稍稍靠近嘴边,睁开那纯真、美好、灵动的眼睛,望向远方;身旁两只象征着和平的白鸽,一只正要展翅飞翔,另一只依依不舍正深情地看着它。笔者经过对作品的不断调整,在进一步完善细节之后,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四)神韵表现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笔者仔细观察了婴儿眼神中的那般纯净与灵动,要想塑造好婴儿,只有与作品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神韵。

(五)材料选择

在雕塑创作中,材料是十分重要的媒介,它能起到强化题材内容的作用。从审美和雕塑语言的角度考虑,笔者选用汉白玉石材来进行雕刻,笔者认为它能准确地表达纯洁、和平与爱意,让观众产生共鸣。

雕塑是雕塑家抒发情感的重要媒介,而《曙光》便承载着笔者对于小外甥那份真挚的爱意。从创作动机的萌发,到酝酿、构思、塑造,再到最后完成整件作品的历程,无不凝聚着笔者的强烈情感和辛勤汗水。只有忘我地沉浸于创作之中,经过不断的推敲和重塑,最后才能创作出有价值、有意义、有魅力的佳作。

五、婴儿题材具象雕塑的价值和意义

婴儿题材具象雕塑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带有强烈的视觉感知和艺术形式,能够直叩观众的心扉;它是作者和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够传达出雕塑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勾起观众的情感记忆与人生思考,具有净化心灵的功能。尽管目前国内对于婴儿题材具象雕塑创作的关注度不是特别高,也缺乏系统的深入研究和成果梳理,但笔者深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婴儿题材具象雕塑的关注度必然会得到提升,同时将与当今时代的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新手法等进行接触和融合,创造出更加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六、结语

总而言之,婴儿题材具象雕塑,代表着爱、代表希望,它将婴儿最纯真、最可爱、最美好、最柔软、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广大民众,令人心生欢喜。未来,笔者将继续积极致力于这一题材的创作,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为创作出更加富有温情的婴儿题材具象雕塑作品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曲巍巍.中国传统绘画中婴儿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审美价值[D].中央美术学院,2007.

[2]高千惠.儿童题材雕塑的艺术语言研究[D].郑州大学,2021.

[3]周洋.全球化视野下的写意雕塑[N].中国文化报,2019-06-30(002).

[4]张鑫.具象雕塑的新思考[J].美术观察,2020(03):148-149.

作者简介:

周利民,1964年3月生。毕业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工藝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