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化陶瓷仙佛人物造像艺术

2022-07-08陈廷实

东方收藏 2022年6期

摘要: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陶瓷造像艺术史上,仙佛人物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德化窑作为中国古代南方的著名瓷窑,便是以白瓷造像而闻名于世。德化瓷的白釉,釉色格外纯净、晶莹透亮,如凝脂、似冻玉,使得仙佛人物造像显露出庄严肃穆之态,且风格多样、底蕴深厚。

关键词:德化陶瓷;仙佛人物;造像艺术

在中国陶瓷造像艺术史上,仙佛人物造像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其形象大多慈爱、庄严,充分表达出人们对于亲切、优雅、肃穆的审美情趣的不懈追求。因此,陶瓷仙佛人物造像以其高度的生活实用性和文化艺术性而备受人们的喜爱。甚至可以说,仙佛人物造像与陶瓷艺术的碰撞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国陶瓷文化艺术的发展。

一、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陶瓷仙佛人物造像艺术

纵观中国的陶瓷仙佛人物造像艺术,题材丰富、造型多变,数千年来薪火相传、延绵不绝。从秦始皇兵马俑,到盛唐三彩、宋元青釉,及至明清白瓷,各个历史阶段的陶瓷造像,随着时代审美的变化而变迁,可谓巧夺天工、各具特色。

陶瓷雕塑的第一个高峰期是在秦汉,尤其秦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朝代,疆域辽阔、天下一统,这一时期,陶瓷雕塑艺术融合各地、各家之长,开辟新境,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此时的艺术风格写实逼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诸侯纷争,社会上各种思想碰撞,文化艺术得以迅速发展。在北魏前期,佛像雕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造像目深鼻高、形体壮硕魁梧。随着时代更迭,而后出现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形象。西魏造像则面相丰圆、体躯壮实。北齐时期,佛像雕塑身材修长而轻盈,衣带轻柔且线条简洁,这种安详静谧的形态也成为当时造像的典型风格,并延续至隋朝末年。

唐朝时期,文化发达、经济繁荣、国力雄厚、疆域扩张,仙佛人物造像也以华丽的唐三彩形式来制作,精美华丽,其艺术水准超越了之前各个时期,大放异彩。

宋朝时期,士大夫阶级兴起,取代王公贵族成为推动宗教与文化的主力,仙佛人物造像风格趋于平易近人,同时由于绘画成为文化艺术主流,创作过程时常融入绘画意趣,因此陶瓷仙佛人物造像更加丰富,可谓别开生面、多姿多彩,直接推动了陶瓷仙佛人物造像藝术的快速发展。

元朝时期,瓷器创作具有草原民族的典型风格,以景德镇青白釉、龙泉青釉最为常见,面部五官及手部则更加立体、清晰地展现出来,提升了陶瓷仙佛人物造像的整体表现力。

明朝时期,形成了更加多元、丰富、灿烂的文化体系,特别是在工艺美术领域独树一帜,传统的陶瓷造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陶瓷仙佛人物造像有别于绘画、木雕、石雕等其他材质的造型风格,陶瓷质地将仙佛人物造像的庄严、优雅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德化窑来说,当时依托古代泉州港的贸易繁盛,德化瓷器远销海外,因而促使生产扩大、技艺出新、新品迭出,工艺更加精益求精。

在明朝,德化陶瓷大师辈出、人才济济,出现了何朝宗、林朝景、张素山等制瓷高手。其中,“瓷圣”何朝宗对于德化陶瓷和佛像雕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其所制佛像为老百姓所喜爱,流传后世之作更是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竞相收藏的珍品,他所创立的“何派”艺术样式,“捏、塑、雕、刻、刮、削、接、贴”八字陶瓷技法传承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德化陶瓷匠人,对陶瓷仙佛人物造像的发展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何朝宗所创作的各类仙佛人物造像,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陶瓷雕塑“传神写意”的艺术创作技巧,于微妙间表现仙佛人物造像的内心世界,韵味幽远。如他所创作的达摩渡江像、观音渡海像等,充分吸收魏晋南北朝以来仙佛人物造像的传统艺术风格,不仅具有超凡脱俗、气宇轩昂之气势,同时也蕴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智慧。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何朝宗的仙佛人物造像作品,通常都是根据各神祇的不同属性,从现实的生活中加以提炼并进行艺术化,因此作品呈现出和蔼可亲之感,望之俨然、触之也温,其制瓷艺术境界,令人仰之弥高。

清朝时期,不断精进的制作技术,让青花瓷、五彩瓷得以广为流传。这一时期各类瓷器全面发展。无论是规矩的图案、缤纷的色彩,还是新颖别致的造型,都取得了新的成就。此外,陶瓷仙佛人物造像不仅集中在汉传佛教题材上,藏传佛教题材也出现了。在釉彩品种上,除沿用原有的传统技艺外,同时还诞生了新的釉彩品种和创作手法,如清雍正时期的哥釉金彩弥勒佛像,就是一件很典型的清朝陶瓷仙佛人物造像作品,其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弥勒佛圆头,双耳垂肩,慈眉善眼,开口大笑,袒胸露腹,腆着标志性的大肚子,整体雕刻传神、自然古雅。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陶瓷雕塑更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如璀璨之星大放异彩,诞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陶瓷仙佛人物造像作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闽南宗教习俗促使德化陶瓷仙佛塑像应运而生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依托于兴盛的海上贸易,各国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融合。泉州宗教类型多而庞杂,历来有“宗教博物馆”的美誉,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都在这里留下深深的印迹,比如神像雕塑、庙宇遗址、摩崖石刻等众多宗教元素仍留存至今。

德化地处闽南地区,位于泉州西部,受闽南宗教文化影响深远,因此德化陶瓷仙佛人物造像大多取材于宗教元素。人物题材方面有源自佛教的佛祖、观音、如来、弥勒、罗汉、达摩等,也有源自道教及民间崇奉的各路神仙,如八仙、西王母、玄天上帝、真武帝、文昌帝君、天妃等。

(一)佛教造像艺术

闽南是佛教传播广泛的地区,如今在闽南众多佛教庙宇中依旧保留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德化窑在继承传统样式的基础上,大量生产各类佛像,佛教元素与德化陶瓷艺术得到完美结合,对佛教的中国化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此外,如泉州清源山瑞象岩保存的宋代释迦牟尼佛造像、漳州南山寺石佛阁的阿弥陀佛像等,均受到当地宗教本土化审美的影响,带着闽南地区特有的精致之美。从艺术创作上来说,闽南地区的佛教雕塑常与中国的写意手法相结合,使其贯穿着一种“以形写神”的艺术表现风格,匠人非常注意利用人物衣纹的特征来烘托主体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性格,同时也注重把传统中国画的线条艺术表现力运用到创作之中,力求呈现出不拘泥于形体、行云流水般的自然顺畅之感。

佛教信仰的通俗化与人性化,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进行深度的融合,对德化窑造像艺术的影响是巨大而且广泛的。

(二)道教造像艺术

闽南道教造像艺术追求的是清净的审美情趣,以自然适意、不加雕琢的艺术创作,透露出一种怡然自得的闲适之美。现存泉州清源山麓的老君岩像,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大最好的道教石雕造像,只见老君席地而坐,面容饱满,丰润圆亮,眼睛炯炯有神,很有超世脱俗、仙风道骨之意味,整座雕像神态泰然处之、慈祥安乐,正是道教人物造像的典型特点。

三、德化陶瓷仙佛人物造像的艺术特点

自明清以来,德化瓷以“白”享誉天下。德化匠人将福德正神、文昌帝君、妈祖等闽南民间广为信奉的仙佛人物形象融入到白瓷雕塑艺术当中,创作出了一大批富有闽南地域特色的宗教人物造像作品,同时受佛教影响深远,如佛祖、观音、达摩、罗汉、弥勒等,也都成为德化陶瓷仙佛人物造像的重要题材。

(一)庄严肃穆的佛陀造像

德化窑所塑佛陀像表情庄严肃穆,头发卷曲,额上有一颗圆珠,一般露出一边肩膀,有时为盘坐或立于莲花座上,有时站在波浪之上,神态逼真,风格洗练。

笔者的作品《华严三圣》,采用简洁的雕塑技法进行创作,充分突出佛像庄严肃穆的形象。居中为释迦牟尼佛,左胁侍菩萨是以智慧闻名的文殊菩萨,右胁侍菩萨是以大行闻名的普贤菩萨。作品中,文殊、普贤通体洁净亮白,手持法器,端坐狮象之上,文静贤淑,五官刻画到位,冠饰、璎珞制作精美。释迦牟尼佛则大耳垂肩,面形丰满圆润,眉如弯弓,双目俯视,神态沉静内省,双手持禅定印,捧法器于膝上,安静祥和。

(二)韵味飘逸的观音造像

观音菩萨位各四大菩薩之首,相貌端庄慈祥、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民间信徒众多。德化白瓷中的观音塑像烧造年代久远,是德化瓷塑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

近年来,为了宣扬海丝文化,并为民众祈福,笔者创作了作品《慈颜观音》,只见观音神态庄严安和、慈悲吉祥,底部为竹排造型,以德化瓷艺、竹排、观音等元素,彰显上善若水、慈航普渡的观音文化。

(三)简朴清净的罗汉造像

在我国各地的寺院里,供奉有不同数量的罗汉像。位于莆田市仙游县盖尾镇的龙纪寺,其镇寺之宝——德化瓷雕五百罗汉群像,便是佛教文化和陶瓷文化的璀璨明珠。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龙纪寺的住持瑞义祖师在动工兴建六角殿宇的同时,请著名国画家李霞绘制五百罗汉图稿,并邀泉州德化瓷雕大师许友官、许友簪、许友义兄弟,制专板雕塑烧制,历时十余年,才把五百罗汉烧制出来。

笔者所作的《伏虎罗汉》,面带微笑,双目低垂,坐抚虎背,衣服造型线条流畅,富有层次感,老虎昂首匍匐于罗汉身旁一侧。作品整体呈现出简朴清净的形象。

(四)活灵活现的传统神话故事人物造像

传统神话故事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组成部分,各种各样的民间神话故事,滋润着一代又一代民众的心灵。从女娲补天的牺牲与奉献,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反抗与争取,再到嫦娥奔月的浪漫与凄美,传统神话故事中总有取之不尽的精华,等着我们去发掘。

笔者所创作的作品《刘海戏金蟾》,便是取材于传统神话故事。只见刘海笑容满面,赤足交脚坐于岩石之上,右手执一枚金钱,正在逗弄一只三足金蟾。其衣纹作柔软飘拂流畅处理,笔者在创作当中力求形神兼备、妙趣横生,希望能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又期盼其所具备的招财进宝寓意能够给人们带来好运。

四、总结

自明清以来,德化窑在仙佛人物造像雕塑的创作上,以丰富的题材、多变的造型、精深的技艺、莹润的釉色、雅致的形态而享誉全世界,堪称国际瓷坛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与此同时,德化陶瓷依托泉州港的繁荣贸易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仅反映了中国宗教文化的繁荣,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参考文献:

[1]曹雅蓉.唐宋时期中国佛教造像形成的特点[J].收藏与投资,2022,13(05):136-138.

[2]杨连彬.德化窑与德化瓷研究略说[J].福建文博,2012(02):55-58.

[3]杨俊艳.明清时期的德化窑白瓷[J].收藏,2018(12):128-131.

作者简介:

陈廷实,1977年生于“世界陶瓷之都”德化。2004年创立福建省德化廷实瓷艺研究所,任总设计师。现为中国陶瓷艺术家、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福建省高级/一级技师、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泉州市高层次人才、泉州广播电视台《海丝名家》栏目推荐陶瓷艺术大师、泉州禅艺善馆执行社长、泉州广播电视台刺桐之声圆梦大使、海丝名家创新创业论坛创咖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艺术文化发展中心会员、泉州市青年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