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

2022-07-08吴嫣

东方收藏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育功能双减政策

吴嫣

摘要:嘉兴博物馆作为青少年学习历史、接受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通过挖掘整合现有展教资源、高效利用多元教育资源与拓展开发新兴线上教育资源,探索对博物馆教育资源的优化,助推第三课堂的高效发展,致力于提高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双减”政策;嘉兴博物馆;教育功能

一、“双减”政策的背景概述

2021年,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从学校层面看,通过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布置,提升课后活动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目的;从博物馆角度看,“双减”政策是一个促进馆校结合更加紧密的契机。事实上,为了推动馆校融合,国家文物局与教育部已经出台了不少针对馆校合作的政策:2014至2015年间出台了两大政策,分别是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和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功能的指导意见》;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颁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2022年2月21日,文旅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在各方面政策尤为重视的背景下,如何将博物馆与教育融合在一起,成为博物馆人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二、博物馆教育功能

博物馆与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国际博协在关于博物馆的定义中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博物馆是历史记忆的凝聚地,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历史记忆通过口口相传或是书本相传的方式已经弱化,博物馆却是一个兼具有具像与抽象的地方,能够将历史记忆最大程度地呈现出来。因此,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包含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娱乐七项;形态上包含建筑物、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户外史迹、古城小镇博物馆、长期仿古代生活展示(民俗村),以及视听馆、图书馆、表演馆、档案资料馆等皆可纳入。尽管展示的角度不同,却仍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共通点,即人与历史发生关系的保存点,这种关系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正是博物馆这样的一种特殊性,使得民众对于它的教育功能性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代社会中,大部分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不少学生与家长业余时间喜爱来到的地方。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于展陈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不少博物馆特意在寒暑期推出适合青少年的特展,使他们在业余时间能够了解更多感兴趣的文化。

1.嘉兴博物馆教育活动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博物馆自身的定位也在不断地改变,从最初的“藏品的容器”,被动地等待观众,到主动地变化展题,吸引感兴趣的民众,如今不少博物馆开辟出体验区,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更好地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

嘉兴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为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馆内藏品丰富,收藏有马家浜、崧泽、良渚等史前文化和太平天国等时期的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的明清书画及地方文献。先后获得嘉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省级治安安全示范单位、省文物系统先进集体、浙江省愛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近十年来,嘉兴博物馆也在谋求更多类别的主题活动来提高其教育功能。嘉兴博物馆于2014年5月18日开辟了体验区,整个体验区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涵盖了彩绘区、拉坯区、软陶区、泥塑区、模拟考古区、沙滩坑区六大区域,满足不同体验者的爱好和需求。自201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开放体验区以来,截至2021年底,共举办活动约3000余场,直接参与人次达70000余人次,创造了广泛的社会效应。除了日常接待体验观众外,为拓展体验活动的深度,增加体验活动的传承性及文化性,还开办了各种培训项目。2015年开始增加培训场次,如拉坯培训、草编公益培训、泥塑培训、人像摄影培训、素描培训等,直接参与的达20000余人次,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每年为丰富青少年的暑期生活,开展泥塑与软陶项目进社区活动,直接参与的社区达四十余家,既让青少年在暑期里动手制作泥塑与软陶,提高动手能力,又让他们体验课本以外的实践知识,同时又对嘉兴博物馆做了一个很好的宣传,可谓一举三得。体验区项目的多功能性,是其发挥实践性的最大优势,既可将参与者吸引到馆内,在观赏展览的同时,做件泥塑或软陶带回家,增加趣味性,又可送项目到基层,满足社区的需要。多项目的运用,充分发挥其灵活多变、实践性强的特点。

2.嘉兴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多元化转变

除了常规的教育活动之外,嘉兴博物馆积极满足青少年的观展需求,每年暑期都会针对青少年群体推出特展。2016年推出了“海洋强国——海洋权益与军事科普展”“动画中国风——经典动画与传统文化展”;2017年推出了“海洋精灵——水母活体科普展”“鸟语花香——常州博物馆藏鸟类标本及花鸟画展”;2018年推出了“南海之美——海洋生态与保护科普展”;2019年推出了“虫虫世界——世界精品昆虫展”“中生代剑客——剑龙特展”;2020年推出了“生命的历程——古生物化石展”;2021年推出了“搏戏——中国古今体育文化展”。同时,配合特展制作主题展板,以流动展览的形式将展板送入社区和学校,让青少年在课余时间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到博物馆最新的特展内容。

嘉兴博物馆始终秉持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来满足观众观展、体验的需求。近三年,每年举办教育活动场次约400余场次,并且坚持推出新类型的教育活动,打造了“最炫民族风”“运河文化课程”“小小讲解员夏令营”“糖画话嘉博”等精品教育活动,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2021年,结合引进“永生奇迹——马王堆汉墓文物精品展”,策划年度主题系列活动——《云想衣裳花想容》,意在让青少年朋友提升对传统手工艺的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学”和“做”之间感受古人古风的魅力。该项目获得了2021年度浙江省博物馆十佳青少年教育项目优秀奖。

三、“双减”政策下嘉兴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设想与深化

1.发挥博物馆第三课堂作用,以多元角度实现馆校合作,满足孩子的需求。

嘉兴博物馆具有多年的教育活动经验,也取得不少的成绩和荣誉,在此基础上,如何在“双减”政策下寻求突破,满足青少年对于博物馆作为第三课堂的需求,将是目前重点规划的方向。首先,嘉兴博物馆将立足馆藏文物,深耕嘉兴历史作为学习内容,结合寓教于乐的活动,让青少年在学习中感受嘉兴的底蕴和文化。2022年,嘉兴博物馆针对双减政策将推出《博学记》打卡活动,拟和多个学校进行馆校合作并推广。《博学记》分为三个篇章:展览篇、活动篇和志愿者服务篇。每个孩子来博物馆看展、参加活动或志愿服务,均可至服务台敲章。截至2022年12月,嘉兴博物馆将会统计敲章数量且进行排名,同时会有惊喜送给孩子们。学校也将根据敲章数量进行相应的表彰。《博学记》打卡活动的推出是深化馆校合作的一次尝试,有别于传统的较为机械的合作模式,采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打卡方式,希望孩子们在休闲时间多来一次博物馆、多看一次展览、多体验一次主题活动。博物馆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广阔的文化视野,让孩子们欣赏、感悟、参与、探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历史记忆。

2.努力实现教育功能的动态推送

嘉兴博物馆将继续深化现有的教育活动,拓展适合青少年的博物馆课程。积极与旅游方面合作,实现文旅融合,打造博物馆特有的研学课程。与学校相比,博物馆具有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丰富多元的教育方式。博物馆研学的开展形式多样,如体验式活动、互动交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多的是要思考如何将博物馆中的教育功能以文化为载体,用动态的方式推送出去,让更多未成年人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甚至爱上博物馆。嘉兴博物馆的“运河系列课程”就是一个动态推送文化的尝试。2020年,嘉兴博物馆开展了四期“运河系列课程”,将大运河文化通过博物馆这个第三课堂呈现在孩子们眼前。运河系列课程”不再将上课地点局限于嘉兴博物馆,而是领着孩子们走出去,去实地查看历史遗迹,在遗迹上感受大运河文化的风采。无论是落帆亭还是文生修道院,亦或是长虹桥,都留下了孩子们探究的身影,四期的研学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在此基础上,嘉兴博物馆将积极深化该项目,吸取和改善不足之处,在保证深度的同时从点和面尽可能地去铺开,努力深化公共服务的职能,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最大化。通过前期的经验累积与总结,打造品牌研学课程,扩大影响范围,让各中小学的学生参与进来,让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社会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让嘉兴博物馆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对其社会价值的树立有着积极的意义。

3.线上、线下虚实空间相互结合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各大博物馆均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博物馆文化,这种传播模式更加受到大众的关注。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之中,也成了博物馆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嘉兴博物馆在2021年末尝试了线上课程,推出《竹根流水带溪云》的线上竹编课程,该课程分为四块内容,分别是经纶满腹、观风察俗、密竹娟娟和青梅竹马,从文房、民俗、饰品和童玩的角度入手,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竹编体验。每一期视频在嘉兴博物馆公眾号上连载,前二十名留言的观众还能获得一个免费的材料包。孩子们可在嘉兴博物馆的公众号中学会做一个竹蜻蜓、编一个竹子的手镯,亦或是在端午节做一做竹香囊。每个视频都会跟大家分享一个跟竹子有关的小故事,或是欣赏一件嘉兴博物馆的珍品文物。《竹根流水带溪云》系列活动以竹编为载体,展示传统技艺,弘扬传统文化,让孩子们足不出户便可开始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通过一个小小的手工,认知背后厚重的历史沉淀!比如马王堆展览在嘉兴博物馆展出期间,《竹根流水带溪云》便推出了便面的线上课程,根据马王堆出土的便面,还原手工制作的过程,推出了便面制作的材料包,深受小朋友的喜爱。有小朋友领到材料包后制作成扇面,身着汉服前来参观马王堆展览,她表示一个小小的扇面隐含了如此多的历史知识,再次观展时更加了解展览里文物的内涵。2021年,嘉兴博物馆还推出了《话说革命文物》系列视频,立足于馆藏革命文物,由相关工作人员认领、研究后写成文章,由该工作人员录制视频后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该系列视频受到了很多青少年的喜爱,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能够去了解嘉兴的革命历史。通过一件件文物,去了解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好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

无论是《竹根流水带溪云》线上课程,亦或是《话说革命文物》系列视频,都是通过一个个连载形式的线上视频,充分发挥数字教育资源要素的作用,优化博物馆线上资源配置,应用互联网与数字资源重构课程,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智能化服务供给结构,给“双减”政策下的孩子们一个新的了解博物馆传统文化的渠道。

四、小结

嘉兴博物馆作为青少年学习历史、接受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通过挖掘整合现有展教资源,高效利用多元教育资源与拓展开发新兴线上教育资源,探索对博物馆教育资源的优化,助推第三课堂的高效发展,致力提高青少年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王晓宝.如何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的策略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9(04):233-234.

[2]彭兆荣.博物体:一种中国特色的生态概念与模式[J].福建艺术,2010(02):30-34.

[3](美)马斯汀编,钱春霞译.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5]匡利民.略论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J].学理论,2009(19):60-61.

猜你喜欢

教育功能双减政策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