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迁安徐流口长城出土万历十二年阅视题名同建碑考证

2022-07-08郭力菲

东方收藏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化研究

摘要:长城,凝结了古人无可比拟的聪明智慧,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最伟大的防御工程之一,乃华夏文明和中华精神的象征。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时期的燕国,终于明代。现在我们所说的万里长城大部分是明代修建的,而迁安境内的45公里长城除了一段北齐时期的长城,其他大多属于明长城。长城附属的文物作为研究长城历史的最重要佐证,逐渐被考古发掘出来。其中,石碑是最重要的研究载体,上面的文字以最为客观的角度诉说着当时的历史,可以说是长城历史“活”的讲述者。

关键词:长城石碑;阅视题名;文化研究

古往今来,长城都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霜落长城万草枯,三边兵甲尽防胡”“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国的长城,于国人或者外国人来说都是一项伟大的建筑奇迹。长城主要是中原人用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防御性工事,因地势关系,北方群山巍峨,利于长城的修建,所以河北、山西、甘肃、陕西等北方省市大多留有长城遗迹。河北省作为保存长城遗迹的重要省份,境内长城绵延2498.54公里,其中明长城1338.63公里,唐山境内绵延228.44公里,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物和文字财产。

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时期的燕国,终于明朝。现在我们所说的万里长城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而迁安境内的45.3公里长城也大多属于明长城。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没有停下对长城的加固增修,在当时情况下,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凭借百姓的手推肩扛完成所有工程,且长城所选地点多地形险峻,崇山峻岭、峭壁深渊,十分艰难,让我们不禁慨叹古人的智慧与毅力。

通过史料记载和文人墨客的睹物抒情,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长城的沧桑与磅礴。随着近现代考古学的兴起与发展,它的“身世”面纱一层层被揭开,长城文物逐渐成为新的研究佐证。雷石、火铳已不足为奇,箭镞、铁炮比比皆是,然而比它们更有历史研究价值的便是长城上以及长城沿线发现的铭石碑刻,上面的文字以最为客观的角度诉说着当时的历史,可以说是目前最具有研究价值的实物资料。

2022年3月,迁安就新发现一方阅视题名的同建碑,是修建长城工程竣工后检查验收时所立,用来公示工程负责人的姓名及职务,按照职位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无论是秦朝还是明朝,长城的修筑都是一项十分浩大而繁重的工程,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高超的智慧,不仅在长城的规划设计方面契合设防的需要,“因地形,用险制塞”,而且在原材料供应、施工监管、施工流程诸多方面都极尽发明创造的智慧。可以说,利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如此重要的防御工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据明史相关资料记载,当时修建长城采用分区片、分段承包方式,每修完一段长城便将官员及工匠姓名、部队番号、施工任务、长城长度、修建时间等刻碑上并嵌于墙内,此举旨在便于日后统治者开展奖惩、追责。长城完工后,当即派兵驻守,沿线诸镇所管辖的重要关隘、城堡,除了派遣总兵驻地,还分遣参将把守。

经过拓印研究,现将碑文内容整理如下:

甲申 孟夏 吉旦,

钦差总督 蓟辽保定等处军务 兼理粮饷 太子少保 兵部尚书 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佳胤;

钦差 整饬蓟州等处边备 兼巡抚顺天等府 北方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张国彦;

巡按 直隶监察御史 张文熙;

钦差 巡关 直隶监察御史 苏鄼;

钦差 整饬永平等处兵备 (兼)管驿传屯田 马政 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 成逊;

钦差 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 地方总兵官 中军都督府都督 同知 杨四畏;

钦差 协守蓟镇东路等处 地方分理练兵事物 副总兵官都指挥 杨邵勋;

钦差 分守蓟镇燕河营等处 地方副总兵署 都指挥佥事 徐从义;

抚院总督工程委官 原任游击都指挥 李逢时;

提调 冷口关地方以都指挥 陈仲;

燕河路中军指挥佥事 张承荫;

官上步援千总百户 叶珊;

把总百户马道成、李时芳、张学诗,同建。万历十二年五月望日立上(堂)工旗*张贞。

经后期调查,石碑原埋藏在徐流口段长城平台北侧的第1个敌楼中,当地人称为小井子楼,发现时碑面保存完好,文字清晰。此碑文首时间为万历十二年(1584)农历四月,吉旦一般指每月农历初一,后来泛指吉祥的日子,文末的时间是五月望日,望日即每月的十五、十六,月圆之日,从落款时间得知是万历十二年分修长城而造。此碑青石制,碑正面四周阴刻卷草纹,正文阴刻楷书,皆竖行排列右起书字,通篇约300字,刻有明朝著名将领张佳胤、张国彦、张文熙、杨四畏等15名官员的官职。经研究发现,这些人名可能是明朝建造此段长城主要将领以及后期戍守长城的将领,自秦汉开始,就有将监制长官和承制工匠的名字刻在砖上的先例,为的就是有据可查,制作精良的是受功封赏的证据,粗制滥造的便是承办处罚的证据。由此可见,迁安发现的这块题名碑既是参加修筑监督长城官员荣誉的体现,也是当时一种独特的质量监督手段。

这块碑文不论从内容还是格式看都十分考究,通文小楷隽永秀丽,从右至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官员职务和管辖范围,凡职务内有“钦差”二字的,其书写位置更是高于其他,这凸显了钦差由皇帝直接任命派遣履职的重要性,更标榜了皇权至上的封建制度,为我们研究古代官职提供了实物佐证。

古代的书写顺序是从右至左,碑刻最右侧所刻“钦差总督 蓟辽保定等处军务 兼理粮饷 太子少保 兵部尚书 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佳胤”便是石碑所记载的最大的官员了。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简称蓟辽总督,主管署理军务。蓟辽,旧指现在的北京,经山海关到锦州直至辽河一带的地区。据史料《大明會典》记载,蓟辽总督管辖有3个巡抚,即顺天巡抚、保定巡抚、辽东巡抚。其中顺天巡抚下属又包含蓟州兵备、昌平兵备、永平兵备、密云兵备、霸州兵备各一名,永平兵备分管:永平府滦州、卢龙、迁安等地兵马、钱粮、兼屯田。太子少保,辖属东宫,是副职,主要负责教习、保护太子,后来已是名、职分离,最终演变成荣誉职号。兵部尚书,负责统管全国军事,属于正二品官。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也是正二品。明朝时,中央设立左都御史一人、右都御史一人,任职于督察员长官,负责监察、纠劾事务,以及协助审理重大案件、考核官吏。

职务最高的张佳胤(1526—1588),为重庆铜梁县人,由于明朝的总督和巡抚并不是常设官员,而是属于临时官员,本身并没有官品,所以碑文中记载的“总督”并不是他的固定官职,兵部尚书才是张佳胤的官职,授太子太保衔。他擅长诗文,为明文坛“嘉靖后五子”之一,著有《崌崃集》。明万历八年(1580),修筑长城一万六千九百四十尺(约合十余里),升为兵部右侍郎。万历十年(1582)春,因镇压浙江杭州兵变有功,受神宗传诏嘉奖,升迁为兵部左侍郎,加封右都御史。 万历十一年(1583),任兵部尚书,协理京营戎政,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蓟、辽及保定军务。此碑所载纪年为万历十二年,此时的张佳胤恰好管辖此地,修建长城建碑记功也顺理成章了。

张国彦(1525—1598),邯郸人,整饬蓟州等处边防事务兼管巡抚顺天等府,又称顺天巡抚、蓟州巡抚,管辖区域包括永平府、顺天府。监管喜峰口、松棚谷、太平寨、马兰谷四路。监督副参等官,分管蓟州、遵化、丰润、玉田四周县,蓟州镇朔(蓟州镇北部,设镇朔卫),遵化营州右、东胜右、忠义中、兴州前、开平中屯、兴州左屯六卫,宽河一所,兵马钱粮兼屯田(《永平府志》卷六)。巡抚主理民政,在明朝又兼任中央一级都察院的都御史一职。

张文熙,广西桂林人。永乐元年(1403)后,一省即为一道。每年八月各省(道)分别派出监察御史出巡,考察吏治,称为巡按御史,也称按台。巡按御史的品级是正七品,虽然级别不高,但实为代表天子出巡,各省、府、州、县行政长官都被列为考核对象,小事即可现场处理,大事需奏请天子裁决,权力很大。张文熙作为监察御史,有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之责,所以石碑上名字排列靠前。

苏鄼,巡关御史为明朝官职。明朝中央政权设有监察机构即都察院,下属分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在京城都察院称内差;如若奉命外出,有时巡盐,有时巡漕,有时巡关,皆称外差。奉命巡视关防者,即巡关御史。然边防事务,各有所司,故巡关监察御史之职重在监督。

成逊,《永平府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任永平兵备道,进士出身,河南长垣县人。明朝,兵备道是制于各省重要地方设整饬兵备的道员(是省以下府州以上的官,也称道台)。万历十二年(1584)初,山海关卫兵部分司主事王邦俊、永平兵备副使成逊主管建山海关东罗城。永平兵备,管辖石门寨、山海关、燕河营、台头营四路。负责监督副参等官员,分管永平府抚宁、昌黎、乐亭、滦州、卢龙、迁安五县。

杨四畏(1530—1603),《永平府志》记载其为镇守蓟州总兵官,辽东人。因它能征惯战、屡摧劲敌,历职山海关守备、宁前游击将军、开原参将、蓟镇马兰峪参将、辽阳副总兵等。隆庆二年(1568)调任昌平镇总兵,与戚继光相佐,固守北疆。后戚继光被贬,他又先后任职蓟镇、保定总兵,深得皇帝宠信,进秩中军都督府右都督,特迁荣禄大夫,官至正一品,“为天子锁钥之臣”。在八达岭长城85号敌楼发现的鼎建碑上便刻有杨四畏的名字,碑文所载年代为1571年,这说明杨四畏担任总兵时,曾在多地督造过长城。总兵、副总兵皆为官名。明朝初年派遣将士出征开始设置总兵官、副总兵官职务,这之后军务日渐繁冗。总兵官统领士兵镇守一方,于是总兵官成为武官的要职,简称为总兵,副总兵官简称为副将。总兵所辖部队(如蓟镇),副将所辖者(如建昌协),所以俗称总兵为总镇,副将为协镇。

“钦差 协守蓟镇东路等处地方分理练兵事物副总兵官都指挥 杨邵勋”,杨绍勋,《永平府志》记载时任东路协守副总兵,广宁前卫人。次建昌营,辖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山海关四路。都指挥使司,正二品,其下有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辅官,掌管一省军务、屯田、刑狱等。主管一省军户卫所番汉诸军,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

“钦差分守蓟镇燕河营等处地方副总兵署都指挥佥事徐从义”,徐从义,《永平府志》记载燕河营参将,绥德卫人。都指挥佥事,负责协助办理卫所中的政事,主要负责文书工作(文牍)。参将,明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不固定人员,职位仅次于总兵、副总兵,分守各路。燕河营为卢龙管辖。

“抚院总督工程委官原任游击都指挥李逢时”,抚院是巡抚的别称,总督是起源于明朝的官职,侧重于管理军事。李逢时可能就是修建这段长城的实际督导官。游击也是官名,是游击将军的简称,位次于参将,亦无定员,分掌驻在地的防守应援。

“提调冷口关地方以都指挥陈仲”,提调是明朝边防关隘哨所负责管理、调度的低级军官,也就是实际指挥修建长城的军官。

“燕河路中军指挥佥事张承荫”,张承荫为陕西榆林人,承袭其父张臣的功德,任延绥副总兵,后镇守辽东,在后金与大明的战役中战殁。“燕河路”的“路”不是一般的道路的路,而是明朝的行政区划。

“官上步援千总百户叶珊;把总百户马道成、李时芳、张学诗”,千总何把总,明清时各地总兵属下的低级军官。百户,掌兵武官,每户定编112人。叶珊,浙江义乌人,据说当年戚继光在义乌招了3000名义乌兵,修建戍守长城,叶珊就是众多义乌兵其中之一。

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会建立相应的官员管理制度,明朝文职称总督,武职称总兵。从明初时,总兵作为临时任命的一军统帅,慢慢地变成常设镇守地方的军职,后来又变成地方军区的二把手,职责为管理军官和镇戍地方。 据《明会典》记载:“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设官统兵镇戍。其统镇一方者,曰镇守;守一路者,曰分守;独守一堡一城者,曰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曰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明朝洪熙(明朝第四位皇帝)年之前,总兵这个职务有临时差遣的性质,洪熙年之后,总兵的职务系列已经形成,拥有实实在在的职务品阶。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南受倭寇骚扰,北有胡虏侵袭,边疆危机严重,军事活动频繁,所以,此时镇戍边关的总兵权力很大,而且社会地位也很高,据笔者研究得知,镇戍总兵制下设官员官职大小依次为: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都司—镇守—分守—守备—千总—把总—提调—备御等。镇戍总兵制下,大凡五人为伍,五十人为队,五百人为司,千人为哨,三千人为一营。一营之中又设一坐营,三千总,六把总,六十管队。

石碑上记载的官员职务名称清晰完备,可帮助我们窥探明朝官兵制度,碑面保存完好,是遷安长城沿线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纪年最早的一块长城碑刻,它以无声的方式真实地记载着长城的历史,为深入挖掘研究长城文化和明朝的官阶制度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迁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迁安县志译注.[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6.

[2](明)申时行著.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10.

作者简介:

郭力菲,大学本科学历(文物保护专业,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博物馆陈列展览和文物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研究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概述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科技文化视阈下的文学研究概述
“文化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文本、载体与景观
理论的终结与新生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群体的文化研究及其公共文化服务立体供给系统
斯图亚特·霍尔和“种族”
试析布尔迪厄“反对文化研究”的文化批判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