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朱复戡论述诗文看其书法审美取向

2022-07-08孙瑜

东方收藏 2022年6期
关键词:金石书法

摘要:朱复戡乃金石、篆刻大家,幼承庭训,涉猎经史,好习书画,艺术涉猎十分广泛,在金石、书法、诗文、篆刻以及古文字研究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朱复戡的论述诗文是其书法审美思想的集中,也是最能够体现其书法崇尚的,他很早就受到篆刻大师吴昌硕的教导,其书法观点的形成与吴昌硕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朱复戡的论述诗文中寻找其书法审美取向,包括他的观点对后世书家乃至当今书坛所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朱复戡;金石;书法;篆刻艺术

朱复戡(1900—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后更名起,号复戡,以复戡号行。7岁能作擘窠大字,吴昌硕称其为“小畏友”。南洋公学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历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会常委。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美术设计。朱复戡书法四体俱佳,尤擅篆籀,厚重朴实、别具风格,师承吴昌硕,与冯君木、罗振玉、康有为等人交往十分密切,获益良多。篆刻得吴昌硕亲自传授,1922年出版的《静龛印集》由吴昌硕题写扉页。

一、书法碑帖发展的转型——“碑帖相融”观点的产生

从晚清至现当代,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在这100年中,中国书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转折。社会背景的变迁使艺术门类也随之相应地发生变化,书法艺术更是如此。社会大变革对书法艺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然而书法艺术并没有走向没落,反而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向前发展,给现代书坛带来了启示。一个时代的书法崇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学习与创作。朱复戡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其书法风格受社會影响颇深。

从书法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唐代受南北朝的影响,宋代前期受唐代的影响,元代前期受宋代的影响,明代前期受元代的影响,清代受明代的影响,清代的碑派书风一直至民国中期才得以消退,所以说这个时代的书风受到清末书风的影响再正常不过,但是仍存在着一批书法家敢于突破这种书风的笼罩,他们在碑与帖的路径上尝试寻找新的途径。[1]

此时,朱复戡对书法碑帖发展的看法已大不同于“惟碑论”的前辈们。碑学书风发展到清末,出现了转型,近现代碑派书家涉猎范围大大拓展了。因为古代流传下来的书法遗迹以篆、隶为多,行草书很少,大都以六朝的刻石为主。近现代书法要想产生新的成就,就必须超越前人。

朱复戡其师吴昌硕不仅以临《石鼓文》而著称,行草书也俱佳。朱复戡受他的影响,加之时代背景因素,书法讲究碑帖结合的观点由此而生。因此,朱复戡不仅擅长大小篆书,而且更擅长行草书,形成了既学习碑刻又追崇“二王”的书法风格。回望整个书法史,碑帖的观念不再是康有为所倡导的两个相对的概念,而是一种融合的形式。学习书法,不论碑还是帖,只要对自己学书能够产生帮助的,就要将其作为取法对象。碑帖结合是如今众多学习书法人士的路径。

二、以金石考据对待书法——“印从书出”观点的倡导

朱复戡的篆刻,早期便享有盛名。他是一位出色的金石学者,对金石学的研究深入。朱复戡的篆刻早年受康有为、吴昌硕的影响很大,其与吴昌硕交往甚密,曾一度痴迷于临摹吴昌硕的印章,然而吴昌硕告诫他,不要一直痴迷于临摹自己以及近现代名家的印章,要取法乎上,追寻周秦小玺、石鼓铜诏、铁权瓦量,以便为以后篆刻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如果一味地临摹老师的印章是不足为法的。这使得他茅塞顿开、自辟蹊径。我们观赏吴昌硕和朱复戡的篆刻作品,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古玺封泥、汉砖瓦当的气息,无处不在。朱复戡受吴昌硕的影响,也经常教导自己的学生,要取法高古,不要拘泥于今人,要学习古人,走正路,更不要走歪门邪道。

每一位名家所刻的印章,都有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主张“印从书出”的朱复戡,在专心致力于刻印的同时,又致力于大小篆的研究,道明篆刻要像写书法一样,注重线条和布白,大小须统一。在他看来,印章要在方寸之地安排篆字,就必须合理安排好文字之间的分寸布白,笔画之间的距离平均,文字要统一,图案要对称,结构要协调,即所谓的互相呼应。[2]

“印从书出”思想,早在明代程远的《印旨》中就已提出;清代邓石如在其篆刻创作中,于试图突破印章以往限于旧风格模式,做了极大的尝试,丰富篆书及篆刻线条美。邓石如、吴熙载最早从时间的角度出发提出“印从书出”的理念,尤其是朱文印,出现了不同于秦汉印风的美感,这说明“印从书出”的理念获得了成功。在吴昌硕学习篆刻的历程中,受到邓石如和吴让之等人的影响,他的篆刻艺术与其诗、书、画密切相关,均可见其结体、章法以及线条分割、空间布局等与他的绘画功底联系密切。刀法和结体上,均来自于书法,书法与篆刻艺术的融会贯通,被吴昌硕运用得淋漓尽致。朱复戡自幼就接触吴昌硕,加之其对秦汉篆书的深入研究,形成一家独到的面貌。与其说单方面地“以书入印”,不如说是两方面相互影响,朱复戡将其书法的用笔与篆刻的用刀融会贯通,篆刻里带着毛笔的书写感,书法里又带着篆刻所流露的金石气。

朱复戡作篆刻,用字与他的金文书法风格十分类似,像他这样造诣深厚的书法家进行篆刻,必然会注重书写效果,以书入印,成就其作品的独特精神。一本《朱复戡大篆》更是体现了他在金石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删繁就简,美化字形,篆字风格都不尽相同。朱复戡刻印一生,以刀作笔,在篆刻作品中不仅能看到刀与石,还有笔与墨,晚年有人称其为“挥将寸铁刀如笔”,在石头上刻印就如同在纸上写字一样轻松自如,能够完美地展现出生动流畅优美的富有感情的线条。因受吴昌硕的影响,无论是朱文还是白文,朱复戡形成自己的一种气势雄浑、凝重肃穆、屈曲绕缭、大阖大开的金石篆书风格。他对《石鼓文》也有深入的研究,曾缩刻《石鼓文》全文,并且在边款上作文章,边款重于印文,灵活多变、精妙绝伦。

“我本江南一布衣,自幼爱好书画刻,闻之仙贝谆谆言,书刻先须通金石。埋头苦读许慎书,象形会意细咀嚼……”[3]朱复戡的这段自述便体现了他的学书思想。一开始“书画刻”作“金石刻”,“书刻先须通金石”是作“刻石先须通字学”,由此可见,朱复戡在研究书法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和思索,在学习篆刻时还没有将其与书法内容融会贯通,随着研究的深入,书法与篆刻的完美结合就体现在这位金石大家的书印风格之中,细致入微地表达金石气息。朱复戡不仅在治印方面十分严谨,在盖印之时也讲求细节。一幅作品写完之后盖印章是一门大学问,要照顾上下左右,要起到协调整幅作品的作用,即为画龙点睛的作用。他还对许慎的《说文解字》做了深入的研究,所作篆字结体精确严谨,经得住推敲,其严谨的研究态度影响了许多现当代的书法大家,对现当代书坛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以篆入草”成就朱复戡书法风格的形成

进入二十世纪,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书法家意识到当下书风的弊端,写篆隶虽然能够形成雄强、肃穆、浑厚、严谨的书风,但是实为一种粗疏之感,于是书家们重新审视书法,开始向“二王”回归。沈尹默、白蕉等人举起回归“二王”的大旗,而朱复戡则是植根“二王”,以篆入草,碑帖兼容,开辟蹊径,行草书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虽然在书法上崇尚“二王”,但是朱复戡在书迹上还是以碑行书为多,拙见以为,其受吴昌硕的影响颇多。点画上粗细均匀,中锋偏多,刚硬扎实,着意强调肥笔,结体上整体舒畅,追求华美庄重的装饰意味,章法上大开大合,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到了中年时期,朱复戡的草书偏向平稳;晚年时期的朱复戡行草书里便加入了篆隶的元素。

伯英草书绝人间,使吾惘然长叹息。

羲献体势已纵横,每想运以篆隶笔。

写来不落魏晋度,便已直入秦汉室。[4]

在中国书法史上,到了魏晋时代,书法艺术真正走向自觉化之后,书体的演变可谓暂告段落,以后的书体演变成了风格上的创新,书法作品出现了和文学相结合的范式,并且供欣赏的意义就展示了出来。从前述朱复戡的这首《读伯英羲献草书有感》中便可以看出,他在学习书法过程中还想更往上追溯,可是时间十分久远,真迹流传在世可见的寥寥无几。在学习草书的过程中,和学习篆隶是一样的,上追书体最初的形态及其巅峰时的样子。王羲之书法里带有浓厚的篆隶的影子,便可说明,“二王”时期也发生过一段碑帖结合。在魏晋时期,楷书从萌芽到相继成熟,但是篆隶的影子摆脱不掉,在楷书中仍有延伸,特别是行草书,更带有一种浓厚的篆隶意味在其中,这是一种纯天然、自然演变的进化过程。这种原创性的书风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以王氏为代表的书风统治了一千余年,但是这往往被书坛误认为是帖学的典范。《兰亭序》随着唐太宗入昭陵,真迹的模样早已無人知晓,拙以见为,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临摹的《兰亭序》都是带有唐楷的意味的,从中会失去“碑”里相应的因素,因此三人临摹的《兰亭序》,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帖学的典范。朱复戡的草书不是将篆隶北碑的意味融入行草书,而是将大篆里面的肥笔、隶书里面的波磔直接融入进自己的草书里,风格鲜明。加之他对金石学的研究十分深入,上溯秦汉十分痴迷,故自曰“写来不落魏晋度,便已直入秦汉室”。

朱复戡做学问极为重视思考,注重书法艺术的细节之处所在。他的一切艺能都带有金石气,画也不例外,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均集众家之所长,将篆书的笔法融入到画作的线条当中,使画面更加沉着有力、雄浑苍厚;致力于书法的研究非常严谨,追求完美,他反复研究“二王”书法,精心读帖、细心分析,并且与其他的王书进行比较,书写了许多自己的学书感悟。“晋韵”是后世每个时期书家想要追寻的东西,但是唐代以后,“唐法”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后的书家们就以唐法去追求晋韵。朱复戡在追寻“二王”书风的时候,提出了要重视用笔和结构等表象因素,以至于他从青年时期到中年时期的书法风格,在原有的基础上,一直追求着法度、规律的完美体现,再加上自身对秦汉金石学研究之深入,形成了独具面目的草书风格。近现代书家在追求“二王”书风的路上也有更多的认识,如白蕉认为学王书最重要的是追求其“韵”,事实证明他们成功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女士是朱复戡的外孙女,她曾写过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学书历程,其自幼学习书法便受到外祖父的影响,她在其中这样讲道:“对于书法的种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身上,这可能得益于我的家庭对我从小的熏陶感染,还有严格的书法训练。”

朱复戡一生十分重视对金石学的研究,在篆刻用字和金石考究上十分严谨的态度,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是一位在书法、诗文、金石以及篆刻艺术上都很精湛的大师。不计名利,不谋虚名,一心专于传统艺术,书法风格也是独树一帜;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孜孜不倦,创作追求取法乎上,见解独到,博古通今,“学到老”的精神在其身上大有体现;又敢于对传统书法法帖进行批判,敢于自我否定,又特别重视文学修养的塑造。朱复戡对于书法和篆刻的研究方式以及宝贵经验,对后世学书者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也对今后的书法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广鉴.朱复戡墨迹遗存·论书卷[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138-139

[2][4]冯广鉴.朱复戡墨迹遗存·论书卷[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136-137

[3]冯广鉴.朱复戡墨迹遗存·书法篆刻卷[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164-165

作者简介:

孙瑜,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研究)

猜你喜欢

金石书法
书法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书法
书法欣赏
赤子之心 金石留痕——记旅美华侨、金石名家汤成沅先生
金石有声
冷热
抱朴子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