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支配”到“支持”
2022-07-08费玉新
编者按:基于信息技术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寻找适合学校的课程坐标,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恪守“在美的体验中自主成长”的课程理念,在实施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支持初中生泛在学习的课程建构研究”的过程中,立足时代特点和学生主体需要,通过环境创设和技术支持,打通正式学习空间和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藩篱,建构了一种具有泛在性、交互性、情境性等特点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体系,努力让“学习的资源、学习的需求和学习的发生无处不在”逐渐成为一种现实。
【关键词】泛在学习;菁园课程;菁研课程;菁云课程;支持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3-0061-03
【作者简介】费玉新,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江苏无锡,214400)党总支书记、校长,高级教师,江阴市名校长。
课程是国家意志的重要表现,是人才培养的“支配性权威”。在传统课程管理的背景之下,学校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随着教育权力的下放和办学多样化改革的深入,学校课程建构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与内涵。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出现,让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学生学习从有限的教学时空,转向无边的知识建构。为此,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南菁实验学校”)申报并立项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支持初中生泛在学习的课程建构研究”,围绕国家课程设置,学校在原有“菁华园”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以学生生活轨迹为轴、以学习环境的创设与技术资源的支持为翼,建构了三大课程体系——菁园课程、菁研课程、菁云课程,旨在通过这些课程的实施,支持初中生泛在学习的实现。
一、菁园课程:支持初中生泛在学习的课程建构
南菁实验学校坐落于江阴市城区中心,亦系南菁书院旧址。学校借助优质学校推进工程、内涵发展工程等,以《课程化育南菁梦,科组行成中国风(2017—2020)》的学校内涵发展三年规划为主线,基于“菁美教育”之哲学以及学校既定的课程目标,建构了相应的“菁华园”课程逻辑与体系(见图1),实现了创造性实践和校本化认识的高度统一。
1.以“园”为创意整合课程内容
学校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以各学科课程为基础,将各类课程整合为六个“园子”,分別为:以培养学生语言与表达为主要任务的“语萃园”课程;以培养学生逻辑与思维为主要任务的“慧华园”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与探索精神为主要任务的“科创园”课程;以运动和健美为主要任务的“健美园”课程;以艺术与审美为主体的“艺韵园”课程;以自我与社会为主体的“德馨园”课程。
2.以“馆”为平台促进课程实施
这里的“馆”即“场馆”,指校内的教室、廊道与其他各类场所。场馆是课程的载体,是学习的场域,是探究的空间。如在“语萃园”课程之“名著阅读”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综合考虑了“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场馆学习环境设计要素,整体设计了课程建设研究中心、阅读文化长廊、菁园书屋、菁园剧场、学生阅读中心、阅读角等具有南菁书院气质的校园阅读场馆,让书院文化、园林艺术和建筑美学高度融合,让学生在精心规划与设计的场馆中与同伴形成有效的互动,激发持久、深度的认知投入,并形成意义建构。
二、菁研课程:支持初中生泛在学习的研学课程建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在广阔的天地中,因此,我们开发了学生校外研学的“菁研课程”。学校结合初中生特点,根据顾明远先生提出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的理念,将研学旅行与品格提升进行有机整合,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开发了“科育匠心”和“文化润泽”两类研学课程。
“科育匠心”研学课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科学类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国家课程与基于这些学科开发出来的拓展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以微课程学习为实施方式;第二层次是面向科学爱好者的科学社团,组建科学类社团以及与之相应的南菁青少年科学院研究所,以理化生实验室、创客中心、蒋新松匠心坊等为平台,以小课题研究的社团学习为实施方式;第三层次是面向各社团领军人物组成的“明日科学家”团队,以中科院科学教育推广中心为平台,以参与相关项目研究为实施方式。“科育匠心”课程采取“双向联动,分层推进”的实施策略。首先引导学生逐层而上,选拔优秀者参加中科院的项目研究,然后回校逐层向下交流、辐射、示范,推广科育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引燃下一层次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保持项目的良好运行。
“文化润泽”研学课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走进自然之研学。如走进花园口黄河游览区,认识黄河水文特征,感受母亲河的魅力;走进泰州兴化溱潼湿地,了解湿地的作用。二是走进社会之研学。我们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远足,如“走进天府之国,感受‘巴适’生活”“走进清华园,胸怀成才梦”等。除此之外,学校还不定期开展以“江阴名人”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三是走进真理之研学。学校带领学生参观江阴要塞军事文化遗址、走进江阴博物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等科普馆,了解并学习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搞清“为什么”。
菁研课程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立体、灵动,这种基于研学教育闭环逻辑落实行前(学科链接、研学必备等)、行中(研学手册、研学任务等)、行后(研学感悟、课题结题等)的贯通式培养,让学生在行走的空间中得以成长,既提升能力,又涵育素养。
三、菁云课程:支持初中生泛在学习的线上课程建构
为支持初中生的泛在学习,突破初中生学习时空的限制,提供课程学习资源、学习技术、学习服务等。我们以创建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为契机,开发线上课程,依托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构建了“菁云课程”。
1.菁云课程平台的规划与建设
优质的平台是菁云课程建设和推广的基础。自课题立项以来,学校开发和建设了全新的校园网站,设计了统一用户认证、统一管理服务平台、统一教学资源库、统一数据分析平台,具有网络学习、电子教室、校园云盘、网上选课、在线考试、微课等强大功能,为菁云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全面展现和实时互动的平台。我们利用菁云课程平台,不定期推送课程资源,使学生可以通过搜索课程名称、主题、知识点等顺利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在网页终端提供知识链接、讨论框、词典等工具,方便学生即时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浏览习惯、浏览时长等发现他们的兴趣点,依托大数据中心及时优化和丰富学生所需的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评估及教学改进。
2.菁云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学校针对学生的各种需求,集中优秀教师团队、学生团队构建不同类别、丰富多样的微课及空间资源课程群,引导学生按需选择,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智能工具按时进行探究性学习。学校汇集优秀教师对学科重难点进行讲授,通过腾讯会议、钉钉等进行教学直播或录播,开放学习者讨论和师生问答的互动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学校注重收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优质课程资源,并上传至菁云课程平台,竭力为学生打造最新、最丰富的菁云精品课程,供学生课内外使用参考。
课程建构是一个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再加上泛在学习是无处无时不在的,这决定了对泛在学习视域下的课程建构的支持也是无法穷尽的。我们通过探索信息技术等与课程实施相融合的方法策略,努力构建了支持初中生泛在学习的全时空课程实施方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线上线下互补、校内与校外互联,让学生自主规划、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更宽广、更舒展、更自由,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本组文章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初中专项重点资助课题“支持初中生泛在学习的课程建构研究”(E-a/2018/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