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道德成长的新劳动课程实践探索
2022-07-08张国民
【摘 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分校天润城小学在润泽学生道德成长的过程中,将德育与劳动相结合,构建新劳动教育课程。通过“校园小主人”“家庭小帮手”“田园小农夫”“职业小能手”“研学小项目”等劳动教育课程,指向儿童责任、感恩、尊重、力行、创造等精神的涵育;通过自治委员会、主题活动、增值评价深化劳动教育实践,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
【关键词】润泽;道德成长;新劳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獻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2-0054-03
【作者简介】张国民,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南京,210000)天润城分校校长,高级教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逐渐聚焦学校德育的整体推进和协同育人。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分校天润城小学坚持“天性有致,润德无声”的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铸魂育人作为教师的第一使命,“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将德育课程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形成校本化的新劳动课程,引领学生通过劳动涵养道德,不断推进德育的学科渗透、行为渗透和评价渗透,从而服务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坚持以劳动润泽儿童道德成长的价值导向
1.彰显学校育人目标的价值追求
润泽学生道德成长的新劳动课程营造的是一种爱劳动、会劳动的积极氛围,使得劳动成为道德成长中一种内省与自觉的行动,生活劳动做到日常化,服务性劳动做到公益化,生产劳动提倡“身体之”与“心悟之”。学生不是画劳动、讲劳动、秀劳动、玩劳动,而是实实在在地进行劳动,长周期、持续做,形成劳动习惯,促进道德成长。
2.实现教师育人方向的积极转型
理性审视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不难发现,不少教师眼中只有知识传授,有的甚至认为“只要成绩好,一切烦不了”,出现轻视劳动、忽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现象,造成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诸多问题,对学生道德的养成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因此,润泽学生道德成长的新劳动课程的中心,聚焦于教师从劳动出发、关注学生道德成长方式的教育教学转型。
3.构建儿童道德成长的课程愿景
润泽学生道德成长的新劳动课程创设各种劳动教育情境,学生亲身经历从流下汗水到收获喜悦,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自主、从接受到创造,每一次劳动都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劳动坐标,即积极生活、责任担当、感恩勤奋、自由生长。因此,润泽学生道德成长的新劳动课程要让学生“流汗水”“有耐心”“敢挑战”。“流汗水”关注学生真实的劳动;“有耐心”关注学生毅力的培养;“敢挑战”提供有难度、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的能力。
二、探索以劳动润泽学生道德成长的课程图谱
学校建构新劳动课程图谱,形成“校园小主人”“家庭小帮手”“田园小农夫”“职业小能手”“研学小项目”等劳动教育课程,指向学生责任、感恩、尊重、力行、创造等品质的涵育,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1.责任:校园小主人课程
对于学生而言,一年中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校园是学生劳动起步的地方。学校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不同的能力层次划分责任区,形成“知行合一”的校园小主人劳动责任课程。学校通过主题融合、班队融合、课程融合等方式,设立班级责任区、年级责任田、校园责任岗,使学生人人责任到位;学校还通过润园自治委员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自主评价,充分养成责任意识。
2.感恩:家庭小帮手课程
家校共育,才可能将新劳动课程真正落到实处。家庭,也是以劳养德的重要场域。学校通过班会活动、家长志愿者讲座等途径,让学生了解家长在工作一天后还需要承担的家务活,引导学生制作家务活任务清单,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辛苦,感恩父母的付出。学生从收拾衣物、整理书本、协助家人清洁打扫做起,在日常劳动中逐渐养成劳动习惯,习得生活技能,培育感恩之心。
3.尊重:职业小能手课程
学校通过社团实践,开设“小厨师”“小导游”“小设计师”等多种职业体验课程,让学生在职业体验中了解各种职业的艰辛与付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份职业都为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作为学生,首先需要学会的就是尊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付出,尊重每一份职业的劳动。
4.力行:田园小农夫课程
劳动对人的品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要让学生体验流得下汗水的生产劳动。学校在种植园中划分年级责任田,制订不同年级的生产劳动清单,比如三年级学生主要体验培育种子,五年级学生则要体验“翻土—整地—施肥—播种—管理”等种植环节。同时,与社区合作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身体力行,进行社会实践。
5.创造:研学小项目课程
根据学生品格“浸润—涵育—砥砺—体悟”的基本方式,学校从“学”到“创”,设计了“创意劳动项目”课程,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及实践生发出生长性德育课程。学生根据在劳动体验中发现的问题与困难,与同伴一起提出问题、生成项目、解决问题、发布共享。用自己的创意,关注公益项目,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
三、聚焦以劳动润泽学生道德成长的实践路径
劳动对提升学生道德成长和创造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施指向学生道德成长的新劳动课程,引领学生以劳动者的角色与担当认识家国、服务家国、报效家国。
1.“润园自治”彰显“主体性”关怀
学校建构以学生自主管理的润园“自治委员会”,成为学生的“最高权力机关”,设学生会长、副会长各1名,委员会下设少年农学院、劳动服务院、媒体发布院。
少年农学院包括劳动心理体验区、劳动合作挑战区、劳动成果展示区,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劳动中的挑战,学会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建立积极的心理调适。同时,学生可以在劳动中发现问题,进而生成项目并进行研究。
劳动服务院由学生自主管理,成员包括劳动小天使、文明督导员、公益志愿者。学生自主划分校园责任区域,制订评级规则,学会与同伴相处、与自我相处,在对话协商、沟通交流中获得品德成长。
媒體发布院包括新媒体平台、广播站、文学社等,小记者自主发现同学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闪光点,并加以宣传,以点带面,传播榜样的力量。
2.主题活动点亮“个性化”实践
学校以“润泽学生道德成长的新劳动课程”作为道德学习的抓手,寻找学生道德发育的原生点定位,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服务意识,学校设立校园体验岗、班级体验岗,分工到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岗位,在此过程中学会挑战、学会合作,建立责任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体验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学生懂得劳动付出即有收获,长大后用劳动创造幸福。
三“节”六“力”,丰盈成长。为培养学生劳动的仪式感,学校选取最具意义的三个时期开展三“节”主题活动:播种节,开启德育旅程;耕种节,寓意德育过程;收获节,放飞未来梦想。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生命力、审美力、品格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劳动中提升人格涵养,展现个体活泼的生命状态。
3.增值评价促进“多元化”发展
在“润泽学生道德成长的新劳动课程”中,学校以真实的现场体验为基础,增值评价为载体,通过机制驱动,让多元的评价不断为学生成长增值。
学校每月线上发布劳动项目指南,每项任务下有相关的子任务,学生可自主选择。学生在家里进行劳动实践后上传照片、视频和心得。每周认真完成生活技能课学习并进行生活技能打卡者可集“润园六星”贴纸,集满4张可参评每月一次的班级“润园六星”;每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劳动成果分享;一学期中完成所有项目学习和考核的,获得学校“润园六星”的评选资格;“润园六星”可在学校升旗仪式或班会、晨会上进行事迹巡讲。
学校在课程学习和研究取得一些突破、一定进展和一些成果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展示和分享。对于演说者而言,既是一次分享,更是一次成功体验,可获得自信与激励;对于聆听者来说,是再度进入学习情境,在学习和借鉴中,不断调整、改进、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
新劳动课程以学生为原点,实现德育资源的“整合”、道德生活的“融合”,用劳动谱写润泽学生道德成长的田园牧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