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研讨创新 优化作业设计

2022-07-08孙莹

江苏教育 2022年12期

【摘 要】“双减”政策要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小学从作业研讨、作业设计、作业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关键词】作业研讨模式;作业设计结构化;作业管理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2-0041-03

【作者简介】孙莹,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江苏扬中,212299)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

“双减”政策要求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同时,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这意味着什么?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小学的作业改革行动做出了回答。

一、创新研讨模式,在教学方式变革中实现作业轻负高效

“双减”实施以来,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小学在“减负”上多思考,在“增效”上多谋划。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每天利用一节课时间对单元教学、课时教学,以及作业设计进行研讨,创新架构“一課一研”特色教研体系。

1.“三定”确保“一课一研”落地

一是定时间,开学初排课表时,各年级同一备课组教师每天空出40分钟的集中研讨时间。二是定地点,各备课组固定研讨地点,便于行政巡查反馈。三是定内容,教师对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和作业设计进行研讨。

2.“三步”促进“一课一研”实施

研讨前,明确责任,分工到人。备课组提前制订一周“一课一研”安排表,教师根据分工提前思考。研讨中,教师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对教研内容和作业设计进行纵深探讨,积极互动。研讨形成方案后,教师根据班级学情适当微调,形成个案。每日作业发到备课组群中,确保作业的一致性。

3.“四研”形成“一课一研”闭环

一研“周期学习单的整体规划”。周期学习单主要包括预学单、共学单和课后研学单三大类。经过三年的探究,学校形成了不同样式的语数外周期学习单,并汇编成册。二研“单元分层作业设计”。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备课组对一个知识周期或单元周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设计单元分层作业,并有效落实到每一课时之中,用“一星”“二星”“三星”标示。三研“课堂重难点的突破”。备课组依据周期学习单和单元分层作业设计的内容,对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研讨;主备人介绍要突破的重难点,其他教师共同探讨设计思路;同时,鼓励年轻教师提出疑惑,资深教师支招答疑,逐步形成以老带新、薪火相传的良好态势。四研“课时作业设计”。作业研讨是每天“一课一研”的必备环节。作业研讨既有整体视角,照应校本化周期学习单和单元分层作业;又有微观视角,对每课时作业进行设计,确保教什么、练什么。

二、开拓研讨视野,在学科素养融通中实现作业结构优化

“双减”背景下,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减少作业的量、提升作业的质,更要精心设计举一反三的作业、紧扣目标的作业,还要设计融合各学科内容的作业、提升综合素养的作业,以达到知识技能学好、学足,学科素养提升的目的。教师关注学习空间、学习环境等的研究,对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

1.有效设计基础性作业

一是研讨周期学习单。在教授新的内容之前,教师首先要研讨并设计周期学习单,明确一个周期内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适用于课前全面预习、课内深入思考、课后巩固拓展的整合性学习素材包,形成“自学定位、学情诊断、共学提升、因需拓展”四步学习范式。在一个完整的学习周期中,学生会接触到课前预学单、课堂共学单、课后研学单三种不同形式的作业,以期实现周期学习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渐进性。

二是研制单元分层作业。教师在建立单元整体备课的基础上,从单元主题意义出发,深入解读教材,积极探索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单元分层作业设计。教师要关注单元作业内容的结构化,依据单元整体目标,统筹规划,确保整体目标指引下各课时作业的合理分布;关注作业内容的层递性,将单元目标分解到单课作业中,使单元基本问题和单元重难点的解决有序落实;同时,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差异,设计分层作业,从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设计相应课时作业。课时作业是关联学科知识的作业,教师要做到作业目标定位准,围绕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从学科的核心素养出发,设计对应的练习,避免重复和无效训练,让学生精练,练得有效。作业内容分层次,设计星级作业,力求“一星”练习让学生吃得了,“二星”练习让学生吃得饱,“三星”练习让学生吃得好,从而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学校推行“一课一研”和“三级教研”并行的教研模式,确保作业改革扎实落地。

2.创新实施研究性作业

学校打破以知识习得为主的传统课堂作业形式,通过学科大主题的方式整合知识点,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任务情境,创新研制出“任务链”“项目书”这两种学习支架。

“任务链”打破传统,创设情境,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完整连贯的“任务链条”。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知识重难点、规律探寻处、问题解决中精心设计任务链教学,促使学生由现实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跃进,继而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项目书”以现实问题为驱动,围绕问题情境、学习实践、反思评价三个阶段推进展开,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真实情境问题为驱动的结构性项目书。如指向校外实践的“寻迹”红色之旅研学项目,教师为三至六年级学生设计挑战性的情境任务:听一段战斗史,走一段红色路,宣传红色故事,感知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不同年级前往不同的红色根据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目标。二是基于学科内容和社会生活的主题式项目书。如针对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挑战性学习项目书,教师将教材中的“动静之道”这一大概念,进一步分解为语文学科概念“动静结合”,用制作“生活美景观察师的推荐攻略”这一挑战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三是基于学生兴趣和现实需要的开放型项目书。如在“成长体验周”活动中,为了让学生从小读好“家乡”这本书,学校用一周时间组织五年级学生按照兴趣分组,追寻家乡历史的足迹,用脚步丈量家乡的文脉,用眼睛发现家乡的风土人情。

三、拓展监控渠道,在完善管理制度中形成作业减负常态

学校要明确整体减负目标,缩短完成作业的时长。学校应把全部学科的作业量加在一起,计算学生作业的总时长,各学科作业布置量要有效统筹、相互兼顾、合理协调。这就需要学校有宏观调控和适时监控机制,对教师的作业布置总量、布置形式等进行长效管理。

1.总量统筹

新学期,各班讲台上都有一本作业清单,供任课教师查阅、登记作业。每一页作业单都有两个板块,帮助教师落实每一天的“分层减负”。第一板块记录校内课后服务需完成的作业,并标明完成时间;第二板块记录“每日阅读”和“实践活动”。各科作业登记后由班主任统筹协调各学科作业时间,确保学生作业时间不超时。

2.三级审查

学校建立“班主任—行政人员—分管校长”三级审查制度。每天,班主任要加强同班级任课教师的作业统筹协调工作,由各班作业记录员记录每天作业情况,行政人员和分管校长审核签字。

3.定期抽查

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加强对作业布置、批改、讲评情况的检查,并予以反馈;定期举行优秀作业评比和展览,促进作业质量的不断提高。

4.家长访谈

教导处每天由专人随机抽取6名3—6年级学生的家长进行访谈,不定期进行班级学生随访、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作业量和学习负担,以便发现问题,并立即整改。

5.主动公开

学校每日在扬中市教育信息网“义务教育作业公示平台”上将作业进行公示,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双减”实施以来,学校实现了周一到周五,一、二年级学生不带书包回家,周三“阅读日”全校学生不带书包回家。学校为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开设“聊聊吧”,通过心理疏导,及时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其解决作业方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