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融入
2022-07-07马浩淼秦美怡
马浩淼,秦美怡
(陕西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一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的技术发展不仅为智慧教育创造了新的教育环境,还影响了教育理念、教法学法、教与学的过程、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根据实施教育计划2.0行动计划的行动章节,明确强调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开展智慧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推进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改革创新,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新的形式和模式,引领教育改革的发展[1]。可以看出,推进智慧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是大势所趋。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的环境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必须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推进教学重构的智慧教学。
二 信息技术课堂现状分析
信息时代下,信息和技术方面的能力已经成为每个高中生必须要掌握的能力,是学生学习和生活必备的技能,也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教学。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不参与高考,很多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这个问题不太重视、积极性也不强;其次在实际的课堂上,多数情况是教师坐在电脑前演示教学,教学形式方法单一,导致学生积极性不强,难以提升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附属于课堂理论教学,且大都是根据教材完成对理论的验证。这样就导致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出现不连贯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不善于延展知识,不善于案例教学,一些优秀的课外案例引用不当,因此学生也不能肯定自己的知识,无法进行验证。
但是在当前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智慧教育赋予了教学新的内涵和意义,当前中小学出现的信息技术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支撑下,借助智慧学习平台形成个性化、自主、高效、科学的智慧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探究、讨论、思维的拓展更为丰富。
三 智慧教学概述
智慧教学,顾名思义是运用智慧于实际教学活动中。智慧教学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迫切需求,也是对以教师为主导的科学追求[2]。很多学者认为智慧教学体现在三个方面,“智慧教”“智慧学”、智慧教学环境。杨现民、祝智庭和黄荣怀老师分别从手段、技术和系统方面对智慧教学持有不同的定义[3-5]。
智慧教学包括了三种智慧,分别是教师“教”的智慧、学生“学”的智慧,教师借助智慧教育教学智能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设计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教学活动,学生借助人工智能、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打造的智慧环境。这种教学模式要实现“教师智慧”和“学生智慧”,就意味着教师要以“学生智慧”为中心开展教学,在一系列的打磨中实现教师智慧。因此,智慧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是整个教学的焦点,教师以智慧教育环境为依托,智慧教学资源为支持,使用智慧教学法,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结合学习活动,提供自主学习,使得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实现学生智慧学习;教师设定构建情境问题,选择合适的智慧教学法,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行为轨迹,反馈到教学方案及教学实践中去,从而优化教学,实现教师智慧,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教学模式
四 高中信息技术智慧教学模式的优势
当前新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支点,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随之变化,现阶段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中小学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结合了知识性和技能性,是一门具有发展迅速、实践性强等特点的基础工具课程。相较于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智慧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师生角色定位明确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采用的教学方式多为“先讲后练”“边讲边练”,这种教学方式造成的结果就是师生互动单一、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其封闭性和保守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审辩性思维。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位于整个过程的焦点,更重视学生的社会主体地位,而学生的信息素质、审辩性思维、合作精神和探索世界的能力及其创新精神都需要受到高度关注。与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同,智慧教学模式中,学习者可以利用智慧教学平台,主动获取知识,发展其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促进其多方面发展。既要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又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学[6]。
(二) 个性化学习
相较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具有一种特殊性,对于高中生来说,学生的学习经历、社会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会直接映射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知识的基础认知能力上,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实行个性化教学,以满足这种特殊性。智慧教学所展现的个性化教学与学习方式、分层教学、差异化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技能进行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通过个性化智慧教学平台,发布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交互平台上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个性化学习。
(三) 互动研学
传统课堂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知识传递往往是线性单向的[7]。而现阶段课程改革指出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全面化发展,而且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四大核心素养,对学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知识的传递由单向转变为双向,这时学生需要给教师反馈,从而实现双向的有效互动。智慧教学能够创新师生的互动方式,并且不受时间空间、教学场地的限制,打造全方位的互动,使教学更加高效。在互动研学的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以学习为基础,问题为依托,研究为过程,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开展互动研学,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全面发展。
五 智慧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智慧教育理论的支撑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目标,重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以及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智能平台上构建学生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和轨迹,在课程的前、中、后等教学阶段,构建教学闭环,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教学模式下的教学闭环
下面,笔者以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为例,构建智慧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中的教学闭环。
(一) 阶段一:课前“智学”
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来说,传统课堂的课前预习在学生看来可有可无,预习也基本以教材为主,没有针对性,教师也无法得知学生是否预习,预习的效果也无法量化。在智慧教学中,教师要与年级组教师共同交流,深入探究教材,优选微课,设置教学目标、核心问题以及课堂练习。通过智慧学习平台发送教学资源(任务单、导学案、微课),主要用于面向个体的知识传授,让学生明白需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学生课前充分思考,完成预习任务,如图3所示。
图3 课前“智学”的流程
基于此,笔者将《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①通过操作软件,能从中了解到智能信息处理工具是如何进行处理的,简单了解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的工作原理。
②掌握手写输入、在线翻译、文字识别等工具的使用方法,认识到智能处理与一般处理工具的不同之处。
③在实践活动中领略智能信息处理的魅力,形成对人工智能的探索愿望,体验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和价值。
针对上述目标,借助网络资源,选取合适的视频微课,设计配套的导学任务单,学生进行自学,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放在课中的内化环节完成。
智慧教学模式下,学生进行预习测评,智慧教育学习平台会记录学生做题情况和结果,进而生成个人学习轨迹,教师根据学生个人学习轨迹选择教学策略、促进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师生便捷化沟通,达到“智学”的目的。
(二) 阶段二:课中互动研学
1.整合环节
学生是带着已有的认知和问题来到课堂的,但这些知识并没有形成体系,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创设情境,问题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到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还要利用好课前学生的学习数据,帮助教师定位学生的问题所在,进而展开个性化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知识图谱、思维导图以及软件助手等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起知识结构,通过关键词索引将知识整合到自我知识结构中。
笔者以三个活动为中心,创设情境开展《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的教学,师生在这个情境下,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平台上的信息资源,共同探索和互动,利用活动教学和智慧教学,给学生提供认知停靠点。以活动一为例:从学生不认识的字切入,使用手写输入这一功能。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你不认识这些汉字?为什么计算机能够认识它们?由此引出模式识别的概念。通过体验手写输入键盘这一过程,共同推理手写输入的这几个过程对应的是模式识别的主要过程:信息录入、处理、对比和识别,最后得出模式识别的一般过程。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情感为出发点,通过对手写输入这一过程进行联想类比,最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三维目标相互渗透,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
整合环节教师根据学生课前活动数据以及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挖掘出隐性知识,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层面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以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快地提取知识,科学地整合知识,高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内化环节
这一阶段是新知内化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发挥主要作用的核心环节。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质疑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问题为驱动,进行互动研学,智慧教学使得教育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教育组织形式可以扩展为“自主、讨论、研究”,学生在自主或组内进行研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总结、拓展、创新,智慧学习平台上记录教师的组织设计和学生的学习痕迹与思考。
笔者在这一环节设计了自主探究的教学,为《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教学目标设置任务:利用在线翻译功能,完成以下诗句的翻译。具体要求:将《再别康桥》的诗句进行中文和英文翻译。
问题1:最后的结果与我们的原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问题2:那么翻译工具是如何做到的呢?
问题3:翻译工具还是模式识别的应用吗?
通过以上问题体现自然语言理解是如何实现的,除对比识别外,还要进行理解和分析,最终形成自然语言。
内化环节基于复杂问题的互动研学,教师通过设置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在设计任务问题时要针对教学目标设置问题串,也要留有一定的探索、独立思考、思维拓展的空间。之后进行组内研讨和展示,使学生的知识从表层简单的梳理整合到深层的内化,培养探究性思维,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3.迁移环节
迁移阶段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完成,布鲁纳认为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具有主观性,往往借助于教师的个人喜好和教学经验,而智能评估在平台上分析学习数据,捕捉学生的学习状态,评估整体水平。评估阶段包括学生教师评估、学生互评和数据统计,智能学习环境的分析与评价。这些数据为学习诊断提供数据支持。
这一阶段笔者设计在模式识别的一般过程时,笔者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我们手写输入的这几个过程对应的是模式识别的主要过程:信息录入、处理、对比和识别。那么我们就可以推理出模式识别的一般过程。
练习:指纹锁是一种智能化的设备,它是以指纹为识别载体和手段的,其原理是提取人体指纹图像的特征进行对比识别,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其顺序应该是( )。
①指纹图像采集 ②指纹图像处理 ③控制门锁开启④匹配指纹图像的特征 ⑤提取指纹图像的特征
A.①②⑤④③ B.①⑤②④③ C.①②③④⑤D.①④⑤②③
文字识别与指纹识别类似,所以可以对比得出答案。这一环节的知识点是模式识别的一般过程,学生掌握起来顺序会有偏差,所以针对这类知识点,采用即讲即练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迁移环节通过具体的习题来调动学生所学知识,学生针对具体的习题构建知识结构,实现对知识的迁移。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进行自我反馈,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教师也可以得到及时可靠的教学反馈,用于教学反思和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8]。
(三) 阶段三:课后自适应学习
课后是知识的巩固提升阶段,在信息技术传统课堂学生根据知识要点重复思考,作业批改没有针对性。而智慧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报告、课堂测试结果、个人学习轨迹等,发现本班部分学习困难学生,本节课的重难点和遗留问题。通过有针对性地推送个性化的资源和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等进行分层选择。
这一阶段一方面可以实现自适应学习,学生及时获得结果,提交的作业还可以进行互评,有利于知识的外化和转移,这种群体互评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能够布置分层作业,这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还可以从学生的课后数据中获得反馈,这些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找到适配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继而优化教学设计,所以说,这一阶段是一个智慧教学闭环的结束,也是新的智慧教学闭环的开始。
六 结语
智慧教学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以丰富的学习数据为支撑,引进智慧教育理论,能将信息技术手段和丰富的教育学习资源整合起来,不仅改变教师的教,而且改变学生的学。有了智慧教学方法的帮助,学生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和信息技术综合运用水平,并且满足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有效互动的需求,解决了当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单一、学习资源匮乏等问题,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