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的诊断及防控
2022-07-07牛金鹏山东省诸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文│牛金鹏(山东省诸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禽流感(AI)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AI给养禽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同时对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也会造成巨大的威胁。导致高致病性禽流感的H5N1病毒和导致低致病性禽流感的H7N9病毒能跨过种属屏障引发人类感染,甚至导致感染者死亡。笔者主要介绍了AI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机理、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
AI是由AIV造成的急性暴发型禽呼吸道传染疫病。AIV为甲型流感病毒,正黏病毒科、流感属。其外观具有多形性,表面具有一层较厚的囊膜,直径为80~120纳米。依据病毒粒子表面结构,AIV分成9个N亚型、15个H亚型。AIV基因结构是分节的单股负链RNA。AIV基因由8个负链ssRNA片段构成,翻译超过11种蛋白质,HA和NA是两种主要表层糖蛋白,在致病力、感染特异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AIV的表面具有一层较厚的囊膜,使其对氯仿、乙醚等脂溶剂非常敏感。去氧胆酸钠、福尔马林、十二烷基磺酸钠和轻胺等物质能迅速破坏病毒结构,大大降低了感染病毒的风险。AIV抗低温能力极强,在自然条件下,尤其是在温度低、湿度高的条件下,其生存能力强、生存时间长。动物粪便内的AIV病毒在4℃温度下可生存30~50天,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在20℃的温度下可生存1周左右,保存在甘油中可保持感染性1年。AIV病毒对热极其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便会丧失活性;60℃条件下10分钟或65~70℃条件下几分钟也能达到同样效果。自然阳光直射下,病毒在2天或更短时间内也会失活。如果用较强的紫外线直接照射病毒,AIV感染力、神经氨酸酶活性和血凝素活性损失速度极快。部分蛋白酶对AIV的影响极大,有些特殊的蛋白酶甚至会导致病毒无法吸附在机体细胞上,进而导致其损失血凝素活性及感染性。如果使用胰蛋白酶处理病毒,AIV活性不会降低,有时反而会升高。
AIV亚型种类繁多,根据致病能力可将其分为3类,分别是较弱的非致病性、一般的低致病性和较强的高致病性。大多数AIV亚型病毒株对家禽的影响较低,一般属于非致病性,小部分属于低致病性,但也有例外,如H5和H7亚型毒株。这两种病毒毒性非常强,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极易导致禽流感,感染病毒后的死亡率极高,该病毒不但感染多种家禽和野生禽类,还可感染哺乳动物。潜伏期相对较短,发病率、死亡率相对较高,传播范围相对较窄。通常情况下,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病率、死亡率相对较低,但传播范围非常广。当鸟类感染低致病性禽流感时,如果不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将很难根除,疫情将继续蔓延,病毒毒力将进一步增强。
二、致病机理
AIV侵入机体的第一步是由病毒颗粒HA蛋白受体结合区和机体细胞表面糖蛋白或糖脂分子末端唾液酸受体结合,然后进入细胞溶酶体,随后将病毒粒子转入至细胞内。在细胞核内,病毒mRNA合成后被转运媒介运送到细胞质中,并在核糖体内翻译成蛋白质。在这一过程中,合成的NP进入细胞核,并与合成的病毒RNA形成核衣壳。其他新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质进行装配。AIV感染可破坏细胞mRNA前体,进而抑制宿主蛋白质的翻译,导致细胞凋亡或裂解死亡。
三、诊断
感染AI后,由于感染病毒的种类、时间、继发感染及所感染毒株的强度不同,临床症状会有一定差异。感染后的病变也会由于毒株强度、发病程度、发病种类的不同而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同时,AI无特征性病理变化。因此,长期以来,AI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的分离鉴定。近年来,随着血清学诊断技术和分子生物诊断技术的进步,AI诊断方法得以拓展。
病毒分离鉴定(VI)技术具体步骤如下:采集发病禽类的气管和泄殖腔深部病料,对病料进行稀释,将其制成10%的悬液,同时使用病料接种SPF鸡胚,培养一定时间后,收集鸡胚尿囊液样本,再采用特定方法检测血凝活性。若测试结果表明样本血凝活性为阴性,则将采集的鸡胚尿囊液盲传几代,再次检测样本的病毒血凝性。若测试结果表明样本血凝活性为阳性,则利用新城疫(ND)抗血清作为试验原料,进行血凝抑制(HI)试验,以此方法排除ND感染的可能性。如果测试结果表明NDV血清HI检测为阴性,则采用琼脂免疫扩散试验(AGID)来检测AIV的病原特异性。最后,用AIV分型血清做HI试验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NI),以确定AIV的亚型。
血清学诊断技术有很多种,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包括:血凝抑制(HI)试验、血凝(HA)试验、琼脂扩散试验(AGID)、病毒中和试验(VNT)、免疫荧光试验(IF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NIT)。其中有两种方法被普遍采用,即HA和HI法,这两种方法快捷、方便、特异性优良,可以用来进行亚型鉴定。但这两种方法的缺点是不能检测新的亚型。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AGID法更加便于操作,常用试验为免疫双扩散试验(IDD)。VNT为病毒鉴定的经典方法,但操作复杂、耗费时长、成本较高,在临床上基本不使用。IFT的检测灵敏度高于VI或与之相当,但存在假阳性可能。ELISA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NIT法较为可靠,检测快速、成本低廉和重复性好。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该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的优势,可应用于早期快速诊断、疫情监测,可为及时发现并扑灭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四、防控措施
AI为烈性、急性动物传染疫病,一旦暴发,对养殖业,尤其是禽类养殖业会造成巨大的危害,破坏性极大。同时,由于该传染病可导致人类感染,致死率高,存在严重的后遗症,易引发社会恐慌,导致损失扩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密防控,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
1.阻断传播。对进口活禽、禽类产品及生物制品进行严格检疫,防止国外AIV传入我国。同时,对跨地区调运的易感动物,尤其是禽类进行严格检疫。AIV检测为阴性的方可进行调运。跨地区调运种禽的强制进行隔离检疫,期满检疫合格的方可停止隔离,混群饲养。
2.注重饲养管理的科学性,保证饲料卫生,避免饲喂霉变饲料。及时更换干燥、清洁的垫料,及时清理粪便和潮湿的垫料,保持环境卫生。饲养密度要合理,采取合理的通风措施,维持适宜的温湿度环境,避免发生应激。
3.强化生物安全工作,做好防蚊、防蝇、防鸟及防鼠工作。避免养殖场及周边出现积水,一旦出现积水要及时清理。禽舍门窗采用窗纱进行隔离,同时注意通风,防止缺氧。围墙应使用水泥抹平,并保持整洁。在排污口设置铁丝网,门口设置挡鼠板,必要位置铺设碎石带。同时使用物理设备或化学药物对蚊蝇及老鼠进行扑杀。
4.注重日常消毒灭源工作。根据位置不同,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做好舍外环境、舍内过道及带禽消毒。根据是否空栏选择不同的消毒方式。空栏时可选择火烧或熏蒸的方式进行更加彻底消毒。
5.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提高群体抗病能力。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准确控制疫苗用量,使用量过大会导致机体免疫反应加剧,用量过少会导致免疫失败。免疫注射过程应注意减少应激,可采取夜间注射的方式,将禽舍灯泡更换为蓝光灯泡。
6.强化诊断和报告。如果发现疑似高致病性AI疫情,要迅速向相关部门、人员报告。省级畜牧兽医等相关部门在收到报告后要迅速派出人员进行现场诊断。凡是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应怀疑其为高致病性AI疫情。迅速收集病料,送至省级实验室进行血清学检测,一旦检测结论为阳性,则可以最终确定为高致病性AI疑似病例。凡属于这种情况的病例,要立即安排专门人员将病料送到更权威的国家级AI参考实验室进行更加全面、完善的检测。
7.抑制和扑灭。如果发现有疑似疫情发生,畜牧兽医等相关部门应果断采取抑制和扑灭工作,科学研判形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精准判定、划定疫点、疫区及受威胁区。对疫区周边3~5千米范围内的全部禽类进行强制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