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效果分析
2022-07-07王芳芳
王芳芳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绍兴市越城区人民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沈一成
(绍兴文理附属医院,绍兴市立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具有复发性、周期性、自限性、缠绵难愈等特点,好发于青壮年[1-2]。ROU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发作时患者自觉有口腔灼痛感,会影响平时说话、进食、睡眠等,甚至会影响患者情绪、精神状态及日常生活和工作[3]。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主要与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环境、遗传、免疫与微生物等密切相关[4]。目前尚无治疗的特效药,西医主要以补充维生素、消炎和止痛等对症治疗,达到减轻疼痛和促进自愈的目的,但仍有部分患者的治疗疗效不理想[5]。《金匮要略》经典方甘草泻心汤具有“治其湿热,分利其阴阳”作用,临床常用与治疗溃疡、便溏、痞满等相关疾病[6]。笔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该病取得较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数字表以1∶1的比例将2018年7月—2019年6月绍兴市越城区人民医院诊治的272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6例中男64例、女72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为(36.55±6.9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为(4.52±1.22)年。观察组136例中男58例、女78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为(37.18±7.32)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为(4.63±1.3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标准 1)符合口腔黏膜病学》中诊断标准[7],且患者就诊时正处于溃疡期;2)年龄18~65岁;3)患者对本临床观察知情同意,自愿加入。
1.3 排除标准 1)入组前1个月内接受过针对口腔溃疡治疗者;2)感染性溃疡、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白塞病等患者;3)合并其他口腔黏膜疾病的患者;4)伴有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的患者;5)伴有其他器官、系统严重疾病或功能障碍者,或伴有恶性肿瘤者;6)处于妊娠或哺乳期妇女;7)过敏体质者及对本临床观察用药过敏者;8)依从性差的患者;9)不能配合随访的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口服维生素B2(北京中新制药厂,国药准字H11020354,5 mg/片),10 mg/次,3次/天;口服维生素C(湖南九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3021720,50 mg/片)100 mg/次,3次/天;早晚刷牙后含漱西吡氯铵含漱液[四川健能制生产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183,120 mL:0.12 g(0.1%)]15 mL含漱,每次1 min, 2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甘草泻心汤治疗,方药组成:黄芪、生地黄各15 g、生甘草、太子参、黄芩、桔梗、玄参、紫草各12 g,黄连、半夏、干姜、白及各9 g,细辛3 g,随症加减:疼痛明显酌加当归、白芍、延胡索;纳差酌加炒神曲、炒麦芽;气滞明显酌加苏叶、白术;湿邪明显酌加苍术、佩兰、藿香;红肿明显加麦冬、天冬;抑郁烦闷者,加浮小麦、香附;烦躁甚者加栀子、连翘,1剂/日,水煎两遍,两煎液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患者均治疗7 d。同时嘱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注意口腔卫生,调节情志,规律作息,适当锻炼。
2.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复发性口疮”的疗效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7 d后的疗效进行评定[8]。
2.3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口腔溃疡面积、溃疡数量、疼痛程度,其中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分值0~10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剧烈。2)口腔溃疡疼痛持续时间、溃疡愈合时间。3)治疗后分别于6个月、1年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随访,记录患者口腔溃疡复发情况。
3 结果
3.1 两组ROU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ROU患者近期疗效比较[例(%)]
3.2 两组ROU患者治疗前后溃疡面积、溃疡数量、疼痛VA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ROU患者溃疡面积、溃疡数量、疼痛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ROU患者溃疡疼痛持续时间、溃疡愈合时间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ROU患者溃疡疼痛持续时间、溃疡愈合时间比较
3.4 两组ROU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ROU患者复发率比较[例(%)]
4 讨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阿弗他溃疡,发病率较高,约占所有口腔黏膜疾病的20%[9]。主要表现为舌、唇、颊及软腭等部位口腔黏膜反复发作的浅表性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孤立的、单发或多发于舌及口腔黏膜,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10]。现代医学虽能在短期内缓解患者的症状,但仍无长期防治的特效药物,使得ROU的远期复发率仍居高不下[11]。
复发性口腔溃疡在祖国医学中属“口疮”“口疡”“口糜”等范畴,病位虽然在口腔黏膜及舌,但与心、脾及肝关系密切。该病患者平素多嗜食辛辣刺激之品或肥甘厚味,导致脾胃积热,火热之邪循心脾两经上炎,脾开窍于口,舌为心之苗,火热之邪引发口、舌生疮而发病。正如《圣济总录》载:“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又如《诸病源候论·口舌候》言:“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正气不足,而火热之邪又易伤津耗液,使得患者气阴两虚,正虚邪恋,病情反复,迁延难愈。故治疗上当扶正祛邪,《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扶正解郁散火,原方用于治疗由湿热虫毒内蕴脾胃所致的咽喉及二阴溃烂等症状,笔者在原方基础上人参易为太子参,去大枣、加生地黄、细辛、白及、紫草、玄参、桔梗、黄芪配合西药治疗该病。方中甘草既可清热解毒、又可补中缓急;药理学研究显示,甘草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氧化及促进溃疡面愈合的作用[12];加黄芪补气生血、托毒生肌敛疮;黄芪与甘草相配,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是促进溃疡愈合的良药。黄芩、黄连,味苦、性寒,苦寒降泄,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可分别清除上、中二焦之郁热,《本草集要》言黄连“诸疮肿毒必用之”;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芩有解热、抗炎、抗菌、抗氧化的作用,黄连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并有抗炎、抗溃疡等作用[13-14]。干姜味辛、性温热,入脾、胃、肺经,温中健运中焦,以利于脾胃运化水湿;药理学研究显示,干姜具有抗炎、抗溃疡、镇痛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15]。半夏味辛、性温,可辛散开结又可燥湿。人参易为太子参,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肺经,可扶助正气、健脾生津、补阴退热,具有气阴双补的作用。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肺经,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补益心肾。细辛味辛、性温,辛温能散,《本草正义》载: “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恰中病火郁者当发之义;再者,细辛与与生地黄相伍,可引生地黄之甘寒向上直达病所。白及味甘性凉,长于止血消肿、生肌敛疮,《神农本草经》谓白及:“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可滋阴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紫草味苦、性寒,可凉血活血、解毒消肿止痛、促进溃疡愈合;《本草正义》载:“紫草,气味苦寒,而色紫入血,故清理血分之热。古以治脏腑之热结,后人则专治痘疡……皆凉血清热之正旨”。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可清热利咽、载药上行,直达病所。全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养阴、清热、凉血兼施,共奏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凉血、解郁散火愈疡之功效。
本观察结果显示,加服甘草泻心汤加减的观察组总有效率(93.4%)显著高于对照组(84.6%)(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1年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溃疡面积较治疗前均明显缩小,观察组为(0.93±0.61)mm2明显小于对照组(2.28±0.94)mm2;两组患者溃疡数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观察组为(0.58±0.34)个明显少于对照组(1.95±0.46)个;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低,观察组为(0.92±0.5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21±0.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溃疡疼痛持续时间(3.24±0.89)d、溃疡愈合时间(4.51±1.06)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5.18±1.14)d、(6.36±1.23)d(P均<0.05)。以上结果提示,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减轻溃疡疼痛,促进病灶愈合,降低溃疡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