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田野不可移动文物的价值与保护

2022-07-07方先振

民族文汇 2022年40期
关键词:延续建议价值

方先振

摘 要:由于田野文物分布于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易受自然灾害影响,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毁坏,田野文物的安全岌岌可危。本文从分析田野文物的价值入手,合理解释田野文物为何大部分都无人看管,易遭受人为损毁与不法分子偷盗的现状,提出田野文物安全保护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的原因与问题。结合实践工作中的所见所闻与心得体会,从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整体化考虑的视角来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对田野文物的保护工作起到理论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田野文物 价值 问题 建议 延续

田野文物是传承历史的重要符号,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田野文物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底蕴,显示着这个民族的渊源和风采,文物工作对两个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田野文物工作的进行,正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田野文物不但是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所以保护田野文物,刻不容缓。

田野文物的保护,应从多个方面入手。政府、主管部门、所在单位,人民群众等,这些力量缺一不可,在新形势下的文物保护工作面前,只有运用联系的,运动发展的观点来重新看待并认识问题,才能寻得一条正确的保护途径。

一、田野文物与其价值:

1.田野文物是指分布在地上、地下、水域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传统民居、石窟寺、古石刻、壁画及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化石遗址;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较之馆藏文物有着明显的分散性和不确定性。

2.田野文物的价值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

2.1.田野文物的史料价值。悠悠华夏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主要以各种物质形态的无量瑰宝和各种非物质形态的民俗文化组成。而丰富多彩的田野文物,一方面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证实,另一方面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补充。

2.2.田野文物的教育价值。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田野文物是一定的历史时期背景下,人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改造,实践形成的具有高度技术代表和人文传承的历史产物。其中所蕴含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上千年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反映着先民在一定历史时期,历史地点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素质。

2.3.田野文物的发展价值。田野文物可为促进人居和谐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传统文化强调“视死如视生”,一部分田野文物本身就是当时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成果。

二、基层田野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文物”的概念认知不清或不够准确。把“文物”狭义地理解为“古董”,单纯的从经济价值的角度去看待文物,认为只有很值钱的东西才是文物,而对于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古树名木、石雕碑刻等,兴趣不大,关注度不高,有些群众甚至嗤之以鼻。广大干部群众不知道或忽略了“文物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遗留下来的遗物或遗迹”这一广义的概念。“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思想认识上的巨大偏差,导致他们不可能从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角度去审视文物,不可能站在“保護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明”的高度去保护弃置一隅的一通碑刻、一座老建筑或一处古遗址。

2、文物基本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过于理性化、抽象化、概念化。如我们经常宣传说“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是悠悠华夏文明的载体,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保护文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等等,这些观点语言说理性较强、专业和文学色彩较为浓厚,曲高和寡,很难适应“农村”这个大的语言环境和“农民”自身文化知识结构层次,不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而有关文物的宽范信息就很难深入人心,扎根于基层。

3、田野文物破坏、流失严重。许多石雕、碑刻等可移动田野文物被盗窃、被破坏,由于这类文物分布范围较广,文物主管部门不可能做到随时随地对它们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保护,加之它们生存的环境是交通、通讯相对滞后的农村和边远山区,而农民群众对此类文物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到位,保护意识淡薄,保护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为不法分子营造了可乘之机,致使一些不同时期的、涵盖重要历史文化信息的碑刻和石雕艺术品惨遭破坏或被盗流失。

三、田野文物保护的几点建议:

1、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切实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古言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势必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形成“保护文物、传承文明,齐抓共管,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2、文物主管部门要采取正确、有效的宣传方式,运用平易、质朴、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图片制作光盘、版面、折页等,在农村这片田野文物生存的广阔天地里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法律、法规,使文物真正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

3、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执法队伍。现阶段多种文物鉴定报道、鉴宝栏目频频出现天价文物,拍卖会上千万的成交价格也是屡见不鲜,这对于文物盗窃分子的诱惑是非常大的,也因此他们将田野文物确定为盗窃目标,屡屡发生文物盗掘案件。而文物执法队伍相对薄弱,各级政府要规范文物行政执法主体,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文物犯罪行为,配备必要的巡查车辆和执法设备,为执法提供设备上的方便,有效的震慑文物盗窃分子,降低各类文物案件的发生率。

田野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是文物部门、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各级政府和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恩泽今世、惠及后人”。为更好的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协同努力。只要我们不断掌握新动态、研究新问题、落实新措施,正确对待每一项工作,一定能最大程度地延续田野文物的生命。

参考文献

[1]田野文物保护的几点思考[N].魏乾涛.中国文物报.2013-01-09

[2]当前田野文物安全工作的思考[N].范永禄.鹤壁日报.2015-05-15

猜你喜欢

延续建议价值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一粒米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运球技术在篮球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
“给”的价值
刍议安德鲁?怀斯作品从隐喻、转变到延续
弘扬、延续、创新
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建议
建议答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