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赶集

2022-07-07马书忠

散文诗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卖菜集市买菜

马书忠

我喜欢赶集,是因为赶走了寂寞。

赶集是一种民间风俗,就是在集市上进行买卖交易。集有集合之意,到集上交易的时机很重要,所以前面加了个"赶"字,赶早不赶晚,要赶紧点去,有些紧俏短缺的物品,赶得晚了就没有了。在过去老家的农村,赶集有大小之分,两天一小集,一周一大集,集场上兼有杂耍等娱乐活动,煞是热闹。

我现在居住的小区毗邻步行街,在街的背后有一条单行道,道路两边摊贩云集,有一道贩子和二道贩子,也有自产自销的当地农民,把一条街摆放得满满当当,大有摆出整条街的架势,是玉门市的一景,其实这就是古老传统市集的遗风,姑且称之为赶集。

我大概双休日早上踢完毽子以后去赶集。我喜欢东张西望、东游西逛、东挑西拣、东攀西谈。

集市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有车辆声,有喇叭声,有鸡叫声,有叫卖声,有交易声,有吆喝声。最有趣的是自己录音、自做广告,通过小喇叭不停地播放, “收报纸,收旧报纸;收头发,收长头发”……那“收破烂哩”的吆喝声,是一种河南腔调,像豫剧的唱腔或道白,声音嘹亮,文字简练,对仗工整,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拖着尾音,底气十足,带着土话,就喊得那么有趣好听,听的人感到亲切和自然。

我乡音未改鬓毛衰,偶尔模仿吆喝两嗓子,逗得亲友哄堂大笑。

赶集买菜,首选的是买谁的菜?我的经验是菜品超过五种的大概是二道贩子,菜品三种以下的大抵是本地菜,同样的蔬菜老城集市的比新城集市的便宜,而且可以搞价,我一般情况下买老农民的菜,既新鲜又纯正,既物美又价廉。我眼神不太好,买菜的时候不会趴在秤盘星子上仔细瞧,不会满筐翻找,也不剥去外面的老叶子,更不会随手掰掉茄子的把子。有时问价不搞价,有时不问价直接买,有时问的最多的一句是:这菜是你自己种的吗?买好菜我说,俺可是不会算账,你只要别算错、别吃亏就行。我从事审计工作,每天和数字打交道,碰见数字就头疼,懒得算计。因为经常卖菜的缘故,一般情况下卖家比买家算得快而且准,现在都是手机扫微信付款,让看一眼支付成功也就成了。有一次碰见一位老太太卖土豆,大概古稀之年,她说她也不会算账,我就用手机上的计算器计算,算完账让她看,她说我不认识字,你看着给俩钱就行了,别给多了,朴实诚信得令人感动。

所谓“一箪食,一瓢饮”是一种生活状态。请原谅我的俗气!我喜欢带根的绿菜,比如芫荽、菠菜、芹菜等,据说菜根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吃的时候把根留住,菠菜根甜,香菜根香,芹菜根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菜根谭》的气息,虽不是节衣缩食,但也是素衣蔬食,可谓上得了厅堂,嚼得了菜根。

我欣赏一句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点。那绿油油的油菜,嫩得能掐出水来,那叶子上有零星的虫眼,大概是没有打过农药,这就是原生态,吃菜讲究的就是原汁原味。我这人吃饭不挑食,别人能吃的我都能吃,别人不能吃的我也能吃,甚至是虫子吃过的菜我也能吃,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喜欢大田里生长的菜,日照充足,风吹雨打,农民也未精心包装,买菜时也不用精挑细选,一把抓,抓两把,半袋子,提回家,闲来无事地挑选择菜,那菜原来是混装的,茼蒿里面夹杂香菜,菠菜里面夹杂曲曲菜,买一样吃两样,仿佛是占了便宜。

更喜欢根上带泥土的菜,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黄土有莫名的亲近感,而现在与土地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甚至是嫌弃尘土弄脏了我的衣服,可是家中的花盆想找点好土都非常地艰难,这种菜说明是土生土长。我有一次为了做酱菜买了很多洋姜,袋子里剩下的土放在了花盆里,那一定是很好的养料,我家的花儿也显得格外的翠绿。

我到外地出差,不爱逛大型商场,除了非买不可才去,去了买了就走。倒是喜欢逛一逛菜市场,那里有街边棋摊,有当地小吃,有时令蔬菜,有生活气息。有一次去兰州出差,在农民巷一家川菜馆,点了一道青炒红薯叶,这是我离别家乡30年后第一次吃红薯叶,那感觉不亚于童年的过年。我吃的不是菜,吃的是乡情,吃了以后老想着它,可是后来到这家川菜馆再也没有吃上这道菜。时隔6年之后,我到哈密出差,在菜市场遛弯儿时发现有卖红薯叶的,我喜出望外,1斤10元我全部包了,花了100多块钱,几乎有一蛇皮袋子,那卖菜的人说:“如果你想要的多了明天还有。”她把我当成菜贩子了。因为,买到了久违的家乡菜,所以,我兴奋了很多天,我爆炒上吃、凉拌上吃、包饺子吃、收藏着吃,我把买的红薯叶尖和凉拌薯叶在朋友圈里晒图,有位朋友开玩笑说:“这菜以前是用来喂猪的,现在成了绿色食品了”。

城里的孩子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主要是缺乏农村的生活。我居住的城市有两地韭菜比较出名,就是赤金镇和柳河镇的韭菜,每到菜季,集市上就高声叫卖柳河官庄子的头茬韭菜。关于挑选本地韭菜的问题,曾向老岳母进行了细致的请教,她老人家讲:年轻的时候刚种出来的韭菜叫毛韭菜,叶子又尖又细,一般不割,有时用木杆子打掉,利于韭菜长得更旺更壮。从时令上看,4月份头茬,五月份二茬,20多天一个生长周期。叶子的宽窄反映韭菜的年龄,判断是否头茬韭菜,主要观察其最外层的叶子,最外层的叶子短,最内层的叶子尖,如果内层叶子头平有茬口,说明是二茬或三茬,等四茬之后就该长韭苔子了。

区别大棚韭菜与天然韭菜的方法是:一是观其色,大棚里的细长微黄,看似干净;天然的短促深绿,看似土气;二是闻其味,前者味淡味轻,后者嫩香味重;三是抓手感,前者潮湿,后者粗干。没想到买菜还有这么多学问,真是让城里人大跌眼镜。

我不喜欢整齐划一的菜,而喜欢大小不一样的菜,比如黄瓜,那头上戴着小黄花,身上带着小毛刺,把自己的腰弯着,一看就不是装嫩而是自然熟。

菜店里的菜,看上去很干净,不带一点泥土,像洗过的一样。有时为了增加亮点,还在绿菜的上面喷云吐雾,套上保鲜膜,妻子买地黄瓜时就上过当,回家脱膜后发现,黄瓜的颜色发黄,是真正的“黄瓜”了。不但颜色不正,而且味儿不够纯,不够味。西红柿里面硬一块,青一块,黄一块,吃不出乡土气息,更吃不出童年的味道。比如外地进来的大蒜,白颜色、不够辣,我喜欢当地农民种植的大蒜,紫皮独头,编成辫子,剥皮粘手,辣得冒汗,辣得过瘾,一米之外就能闻见。

一年四季,春夏秋季赶集的时候多,冬天不去赶集,在小区门口的菜店买菜,因為西北的冬天极为寒冷,最冷的时候零下20多度,手脚麻木,脸如刀割,我想大抵不会有人露天卖菜了。有一次寒冬的早上,我去买下水软管,路过菜市场,仍有大约10人左右在卖菜,有的摆在三轮车上,有的摆放地上,菜框上盖了很厚的棉被,她们大都站着跺脚,唯独一位老妪在卖菜,头上裹着围巾,几乎只露出眼睛,她膝盖下有褥子,身上也披了个褥子,时而蹲下、时而跪着卖菜,我感到她穿的还没有盖菜的被子厚,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冷的天还出来卖菜?”她说:“丈夫身体有病,儿子在外地打工,自己温棚里种的菜吃不完,坏掉怪可惜的,就当出来锻炼身体了。”我赶紧把她卖的菜尽量都多买些,想让她早点回家。这就是生活,我又一次被卖菜的老人所感动。

天下忙碌,皆为生计。那集市上,是市井百姓,是群生相,也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有的像我老家的爷爷奶奶,有的像我的大叔大姨,有的像我的大哥大姐,但就是不像我的女儿。当我感到生活乏味的时候,就去集市上寻找感觉。

我喜欢那种街巷市井的喧闹氛围,喜欢那种乡音未改的叫卖交谈,喜欢那种民俗民风的淳朴乡情,喜欢那种不紧不慢的市民生活,更喜欢那种熙熙攘攘的烟火气息。

猜你喜欢

卖菜集市买菜
小猪卖菜
小兔买菜
热闹的集市
我的理想就是卖菜
几个卖菜人的故事
买菜
买菜
“锤不破”和“锤得破”
热闹的集市
买菜中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