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性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意蕴探究

2022-07-07李福荣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人民性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

【摘要】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性也是贯穿整个高质量发展过程始终的红线。高质量发展的体系中,要坚持人民性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就是做到为了人民这个理念。本文从高质量发展的五个方面探究人民性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意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阶段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形态;引领把握经济新常态最根本的是以人为本;供给侧结构变化体现着人民主体性问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体现着人民的诉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好维护人民群众的公平与正义。

【关键词】人民性 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2)04--02

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阶段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形态

(一)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社会发展的历史便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人民群众国家的主人,他们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方向与前途命运,同样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从人民中汲取力量才能使社会主义的核心事业得到接续发展。同样,人民群众又促进着社会主义事业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进行着。

(二)人民群众建设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

我国的社会主义历史曲折而又艰难,社会主义的事业筚路蓝缕,我们从苦难中建设了光辉灿烂的历史,这些都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得人民群众信服,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创造辉煌。事实表明,这些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而取得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创造的动力源泉,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就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核心力量源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兴旺的根基所在。人民群众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社会主义事业也只能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得到发展壮大。

(三)高质量发展符合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理想形态

社会主义的制度下,人民群众发挥了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的核心作用。他们创造的历史,也是在适应了当时当地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之下,并在社会经济结构所提供的条件下创造的历史。高质量发展阶段正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经济结构所提供的条件下,适应我国的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人类发展的理想形态的前奏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和不充分的问题,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必须阶段。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形态,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理想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高质量发展符合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理想形态。

二、引领把握经济新常态最根本的是以人为本

(一)以人发展引领经济经济发展

以人为本思想指出,人类的生存作为根本,也是社會活动取得成功的资本。经济新常态是在经济结构对称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增长的方式,经济增长的这种方式是可持续的、稳定的。而人作为社会活动的成功资本,只有在经济社会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了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人们在社会财富持续健康增长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成功和发展。因此,人在社会活动中的成功过程中不断地引领着经济的新常态,也在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就自我、发展自我。

(二)以人为本是经济新常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引领和把握经济新常态要突出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才能在发展中更好的把握经济新常态。以人为本与经济新常态是正向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的新常态与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符合的。经济新常态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强调的科学内涵是一致的,经济新常态建设与推进人的发展状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新常态的推进是以人的发展为前提的,而人的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经济新常态发展的状况。所以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对于我们在经济发展中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有重要的意义。

(三)以人为本在新常态中基础性地位

首先,引领经济新常态就要了解“新常态”,经济发展要解决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当下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还要考虑发展应该承受的能力问题,只有在两者相互适应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引领和把握新常态。其次,经济发在的阶段发生了变化,社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就要求人民素质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更好的事业经济社会的需要。最后,人力资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以往粗放的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现今最主要的是人的创新。只有人的创新发展才能更好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变化。

三、供给侧结构变化体现着人民主体性问题

(一)经济改革的目标是符合人民切身利益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适应这一矛盾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从原来的“重速度”变为现在的“提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发挥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为起点的,改革也是为了以解决人民问题为主的改革。只有体现人民切身利益的改革才能使整个改革的走向正确的方向,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激发个体的活力和消费能力。也只有这样,经济改革的效果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改革的政策就能普惠人民大众。经济改革符合人民切身利益也是发挥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范例。

(二)供给的变化反映着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马克思认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人是目的,而人就是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所以供给的变化根本上说是反映着社会主体的需求的变化。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来看,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粗犷型的方式,带来的就是创造力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现在转变为高质量、高水平。供给与需求的变化的过程反映着我国的人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不同诉求,同样也体现了不论在任何的发展阶段上,人民主体性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始终是处于中心地位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通过适应发展需求的改革来不断地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仅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动力因素就是满足人民美好是的向往,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的措施中我们不难看出,去产能、去杠杆、将成本、去库存、补短板都是体现着人民中心思想的措施。补齐短板就是“补齐民生福祉”。在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前提之下更好的发展经济,发展市场,为实现社会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前景而努力奋斗。

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体现着人民的诉求

(一)建设新型国家就要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

贯穿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好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支持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政策的支持让人民群众有机会有空间在创新致富的路上实现理想和抱负,能够进一步的扩大就业、增加社会财富积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仅利国而且利民。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参与创新创业,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在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提升自我的追求,使人民在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要求人才的培育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我国人口红利是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的有力证明,同样让人口红利变成为人才红利才能是我国的经济社会更加的朝着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迈进,并且更好的发展了国家的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经济业态的多元化发展就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的表现

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要在其提质创新上下功夫,质量的提高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实体经济做出的要求。只有实体经济优质发展,才能实现人民对物质的“有没有”转变成“好不好”,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随着时代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物质和生活条件的追求也不断地提高,仅靠实体经济已经无法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实现经济业态多样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经济业态的多元化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时代必须应有之意,也只有这样人民才能享受到经济业态多样化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

(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为了实现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

由于我国区域之间是资源禀赋、区域优势、人才发展、思想观念都有较大的差异,使得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不利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发挥各区域优势来促进区域之间的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最后实现区域差距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这个发展战略就是突出我国发展部署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理想的表现形式。因此,这些最根本的还是落在了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高这个层面。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最终的要求。

五、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好维护人民群众的公平与正义

(一)政府对资源市场的规制维护了公平与正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的有序健康的发展中政府作用作为“看不见的手”必须在资源市场中发挥规制作用,来调节和矫正市场失灵造成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从而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达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也可以这样认为,市场机制的天然属性在于他的自发性,这就导致了市场机制常常产生不公平和公共利益的不平等。政府作为一个起规制作用的公共部门,必须为市场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和有序的市场规则。可见,政府的“看的见得手”就是在市场自发性调解不了的地方发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对资源市场进行调节。这种调节的结果就是为了更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正义就是维护人民群众在社会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公平共赢的环境。

(二)政府对市场的弥补性体现了公平正义

政府对市场的弥补性主要在于公共产品上。公共产品的必要性在于它是市场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通过自身的弥补性这种属性对社会公共产品进行购买或生产,政府提供一些有利于民生福祉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公共事业等。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得公共服务的生产与提供相分离,在生产中引入市场的力量等。这些都是生产自发竞争中不可能实现的。而这些服务恰恰是体现着公平正义的方式,是人民群众更加向往和需要的。这种公平正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三)政府在市场中的引导性就是营造公平正义的环境

市场不能够对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经济的结构性不当做出预测和调整,这就会导致宏观经济结果失灵。在这个时候政府必须做出一定的调整,使得市场结构合理、经濟长期发展有序、健康的方向。政府对市场资源进行的引导,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和流动。这种合理的流动是政府对市场资源的一种强制措施,比如制定中长期规划、财政政策、保持宏观稳定。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这种政策更加的能够反映出来人民性,更能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因此,政府在市场中发挥的引导性功能就是能够更好的营造一个相对公平正义的竞争环境,让整个经济系统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姜英华.习近平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01):1-8.

[2]李玉峰,张学龙.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价值取向[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04):18-24+33.

[3]孟东方.应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01):42-49.DOI:10.13718/j.2022.01.004.

[4]李玉峰,张学龙.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价值取向[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04):18-24+33

[5]刘东锋.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新西部,2019(14):79-80.

[6]宝成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思想研究论纲[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3(01):19-28+175.

[7]马希.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指向[J].湖湘论坛,2020,33(04):101-109.

[8]郭冠清.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及其学理基础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2,43(02):11-22.

李福荣(1990.3—),女,汉族,籍贯:甘肃平凉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人民性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