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字媒体视角下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2-07-07徐祥伍朱超

设计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环境设计课程内容

徐祥伍 朱超

关键词:数字媒体 公共空间设计 课程内容 教学改革 环境设计

引言

近年来,随着“数字云”技术和智能终端体感设备的发展,数字媒体视角下场景交互设计开始成为公共空间设计的新趋势。数字化高新技术应用于场地设计中,有效地加强了场地领域感,使得作品更好地与人互动,在空间中感知历史文化记忆[1]。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并应用使得公共空间进入互动化的时代,其艺术表现形式与文化体现手法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数字媒体视角审视公共空间设计,有利于拓宽学生设计思维,多维度与多视角的展现公共空间魅力。朱超提供了课程设计改革思路要结合经典设计案例作为核心讲授内容,从公司设计流程的角度改革教学方法,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设计师如何结合技术与文脉传承进行具体的空间设计。课堂教学是让学生自主进行场地思考并结合设计理念进行分析的主要场所,有效地与课余时间进行教学内容回顾与反思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环境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公共空间设计》课堂教学原有内容是了解公共空间设计的概念,熟悉公共空间设计流程,了解公共空间与人的行为尺度关系,营造出适宜的城市公共空间。在课程设计进行过程中,新兴媒体技术在公共空间的应用,导致项目方案推敲中部分学生对设计理论与当地文化联系缺失,学习差异化明显。部分同学能从案例中得到启发,融合并应用于场地中,但设计形式套用情况明显;另外,同学对于空间设计存在明显的认知不足,完全照搬其他设计样式,导致空间设计形式与文化底蕴的衔接上存在明显错误。课程教与学出现的问题值得深思,若不能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将会影响课程教学质量。

(二)课程特点:《公共空间设计》是环境设计开设在大三专业核心必修课程,课程教学目的在于理论教学与案例实践同步进行,使得学生具备公共空间设计的能力。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讲解设计者的意图,并采取手绘的形式表达设计思维;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用图示語言进行设计沟通的能力,课程采取快速设计与PPT文本汇报的形式进行训练,后期结合设计的用材与工艺、采取模型展现形式完成。在项目不断推进期间,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手段强化课程知识[2]。课程内容与生活贴合性强、学科交叉度广、项目案例实践难度大等特点。课程涵盖了大学内专业软件的全应用,能全方位地体现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育人理念。

(三)课程教学内容分析:《公共空间设计》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引用传统案例教学内容,设计流程为教师提供场地空间,以任务书形式布置场地信息,明确设计要求,根据给出要求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到概念初步直至方案形成,教师在命题设计阶段会出现场地空间模拟性不强、设计需求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新兴媒体延伸的互动性和科技性产品在设计中难以体现,案例分析没有与时俱进,课程作业前瞻性不高、问题解决思路不清晰,整体图纸呈现效果差[3]。

二、基于数字媒体视角下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实施的可行性

(一)数字媒体技术与环境设计学科交叉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新兴数字媒体融合了计算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有效的提升了公共空间设计中资源优化配置,使得场地成为开放的空间文化承载体。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使学生具备运用技术手段解决实际设计项目的能力,主要包含了建筑室内外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课程教学形式主要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场地设计结合的手段进行,设计理念与设计项目结合程度将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进度,将数字媒体技术引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实践中,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数字媒体技术为当代公共空间设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进了新媒体技术与环境设计的深入融合。

(二)数字媒体技术丰富了当代公共空间设计的内容与互动性:传统的功能性景观承担着公共空间的首要任务,是公共空间的基础,基于数字化时代来临,传统公共空间受到不断挑战,数字媒体技术对公共空间的多角度渗透,对于设计方法启迪,场地文脉传承,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数字媒体技术多应用于喷泉小品、光景艺术、公共雕塑多方面;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的高效融合,设计师结合场地声光热展示出多维空间结构和画面,为新时代文化传承增添新动力[4]。

在信息化普及的今天,互动性景观层出不穷,如动力感应喷水装置、光学感应的照明灯具等,使得用户与空间关系从互动性开始逐步替代单向性。在数字化公共空间中,设计师采取计算机科技将设计作品赋予更多可能性,让用户与场地进行实时交互,引导用户参与到作品的形成,这时作品与用户互动起到了空间导向性作用。用户满足感的产生得益于与设计空间的互动,互动性有效地激发了用户在数字化公共空间中的创造性,营造了空间领域感,对于场地文脉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有利于促进课程体系更新,从传统公共空间设计形式开始引入数字媒体技术交互技术并应用于设计空间中,达到艺术与技术的高度融合。空间组织可以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表达,技术手段与艺术形式结合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创作,最终使得公共空间能够通过空间、感官和行为进行识别,增强作品与观众的互动性,实现空间中艺术形式与技术应用结合,打破了空间行为的单向模式,使得公共空间展现新活力。公共空间课程开始,通过案例赏析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课程内容、甲方要求及设计过程中所需注意的要点,有利于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而思考如何解答的主观能动性。课程的切入点可通过音乐喷泉、数控焰火技术对于公共空间的动态化与虚拟化的呈现进行展开。学生通过教师课堂授课、网络教学平台以及实际生活场景的感悟和浏览大量设计案例获取知识,数字媒体技术贯穿环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基于数字媒体视角下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具体实施路径

“数字媒体视角下”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是建立在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有效将时代需求与专业教学进行结合,在数字媒体体系中新兴数字媒介应用与公共空间设计中能有效提高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贴合性,以数字媒体视角作为切入点,结合课程让学生在时代发展中考虑数字媒体技术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能为现有教学模式提供新思路,实现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提升[5]。以下为数字媒体视角下的《公共空间设计》课堂教学具体实施路径。

(一)教学内容:随着科技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特征也相应改变,课程设计上需要结合数字媒体技术,精心组织课程内容。根据“公共空间设计”课程要求,将课程教学设计调整为以实际项目中面临的场地问题、设计规范为主线,完成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以公共空间设计要素、设计流程和空间与人的行为活动关系以及无障碍设计四个方面为导向,完成专业核心知识的理论教学;结合理论与教学、设计过程结合国家规范进行讲解、课程教学与横向课题相结合(3个结合)为途径,达到“产学研一体化”。课程项目设计能构建学生项目实践能力和专业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设计团队分工协作的能力,如图1。

(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所學知识独立完成设计任务,了解公共空间设计的设计要素,要求学生先进行手绘方案进行头脑风暴,对应场地现状绘制相应分析草图等基础图纸,教改前的课程知识仅停留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后期参加工作铺垫太少。课程改革后,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将“公共空间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以团队形式进行分工协作,学生在了解自己就业意向的情况下进行分组训练,依据就业方向每组对应不同的设计任务。具体课程设计项目分组如图2。

通过课程团队分组训练,学生职业规划能力针对性的培养,有效锻炼了学生设计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具体每组设计内容,如表1。

1.课程设计课前准备:课程设计前期准备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基于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应用上在课前根据学生就业意向进行相应的项目分组。项目选取上应以实际项目为选择对象,针对于项目流程各部分进行分解设计内容,使课程知识融入项目设计之中,量化课堂知识在项目中的应用,从项目中找到教学重难点,实现各个分组工作要求与课程内容、课程进度点相契合。按照课程安排,在课前准备阶段,需要将课程知识分为三组进行对接,实现项目分组工作进度与课程内容匹配,将理论知识与项目实践进行衔接。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项目选取为教师实践中的应用课题,课题场地为市区周边已建成公共用地,有利于带领小组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场地调研—场地磨合—场地融合—场地设计,有助于学生设计流程的熟悉与感悟设计者对话设计空间的态度,课程分组化与项目化有效提供课堂教学的应用性,避免场地因限定过多打消学生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设计规范的认知起到积极作用,为今后设计实习与工作打下基础。

2.课堂内实施阶段:基于数字媒体视角下公共空间设计主要通过数字技术对课程内容增替、教师身份角色转变、公司化仿真训练、项目分组的实践调研、文本汇报与呈现等五个过程展开课程的实施。

(1)课程内容增替: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公共空间艺术形式更替,数字化空间表现形式使得大众审美情趣开始趋于转变。因此,在课程内容增替上,需要基于数字媒体视角下整体看待公共空间设计,数字化空间设计所呈现丰富的视觉感受,使得科技与艺术结合更加绚丽[6]。但是,如何将数字技术在空间设计中应用,如何将互联网技术带给人的冷漠感转化为设计师人文关怀,还需在课程内容更替中将具体的结合手段与方法提升到相应理论高度,对于如何挖掘空间设计的人文内涵,设计师有必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优势与亟待更新空间创作观念。采用十三五规划课程教材,充分结合社会发展现状拓展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公共空间课程相关理论内容与场景案例的输入,加强数字媒体和公共空间设计有机融合,使得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内容达到与时俱进,为新时代文化的更替与传承激发新动力[7],如表2。

(2)教师身份角色转变:《公共空间设计》是大三下学期所开设的实践性设计课程,应先通过《景观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原理》等课程学习,学生需具备场地规划设计基本能力与软件实操能力。首先教师应转变角色、以设计总监的角度要求把控整体项目进度、通过针对性课程内容分组教学,对作业提交的不同形式与评分标准进行讲解,有效提高学生自主设计能力[8]。同时,带领学生利用上课与课余时间进行现场资料搜寻,通过学生对设计场地的理解,提高问题意识,以设计师角度去解决学生提出的场地问题。最后,设计师以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对问题进行图纸化呈现,及时与各分组进行对接,将重点和难点通过图纸化设计思维传达给学生。

(3)公司化仿真训练:课程通过设计流程仿真与设计项目的仿真提高学生设计策略与效率。基于数字媒体技术对项目分组展开具体项目制作,模拟数字化工作流程,分组做好场地资料整合、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设计图纸表达与制作、熟悉施工工艺与图纸制作、把控项目进程与质量,呈现高效化的设计流程。设计任务分解到团队合作,对于项目质量与学习积极性甚至于团队合作的能力,均能有效提升,作业进度也能得到保证。在设计项目仿真上,基于实际场地选择能有效锻炼学生场地分析能力。此项目源于教师企业培训期间中公司项目,场地大小与位置及经济技术指标仿真性强,难度适中,能有效的完成项目。课程将课堂、材料实验室与场地作为教学场所不断转换,实现了公司流程化仿真,达到了课程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4)项目分组实践调研:前期分组能结合理论知识应用于本组设计内容中,分组实践调研能对场地有合理分析。学习从教室延展到公共空间中,将网络搜集资料进行实地对比,结合现场测量、手绘记录、拍照分析,进而加深场地关系的理解。对比案例分析数字媒体技术带来的场地更新,能综合将场地调研与案例进行效果拼接,有利于强化个体空间尺度感与调研意识。

(5)文本汇报与呈现:文本汇报与呈现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强调了空间感知性,学生分组依据项目流程进行设计,结合室外装饰材料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强化对图纸中材料属性与空间感把控,最终以分组进行文本汇报并图纸化呈现,锻炼学生进行设计总结与分析的能力。

3.课后点评阶段 :教改后课程充分结合时代进展,采取评价形式多样化:教师分组点评结合小组互评等形式同步进行。一方面从学生的视角,引入小组匿名互评;另一方面是课堂的延展,依据场地问题分析的准确程度、团队协作能力、图面表达形式、案例资料找寻、表述观点的活跃程度进行打分。课程作业的完成由小组负责人通过PPT汇报,其中实物应包括A0设计展板、实体模型等形式共同呈现,点评应以课程教师为主,联合教研室其他教师组成教师点评组,针对项目分组的作业PPT汇报进行讲评,对于方案整体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点评,吸纳各项目分组优势,师生视角下的项目评价能全面地评价项目完成度,有利于促进教学任务与教学改革的完成[9]。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为了巩固学生对于场地空间知识的了解,解决线下课时量少的问题,将课堂时间与课后时间进行衔接。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视角上,以公共空间设计为主线,采用线上线下、课堂与课外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与场地现场教学进行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以慕课精品课程为载体,案例教学为依托,在线上了解课程场地前期基本知識,课程教学以课堂与课外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外,通过慕课平台精品课程向学生推送相关学习资源,学生预习并标注重难点。课堂上,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案例讲解剖析设计中的重难点;带领学生进行实际场地踏勘,有助于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根据项目分组任务布置的不同,应从各自研究重点进行调研。包括场地周边环境问题、道路规划问题、城市绿地问题,场地文脉与居民行为活动关系的问题等。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空间的交互性日益密切,使得课程内容应及时更新;项目组根据场地问题进行针对解决,并尝试从成熟案例中找寻解决途径。

在设计项目进行中,应从宏观角度看待场地问题的解决方法,把握设计基本原理,场地空间定位与性质应与主题结合,根据周边人群使用需求与公共设施的关联性为基础,以场地公共设施设计探讨城市肌理的融合,借助地区文化传承,巧妙融入于空间设计中。培养学生独立设计思维与创新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在考核过程中,一般项目整体的完成情况项目完成总体考核占60%,平时成绩占30%,考勤占10%。有些学生在项目组中考察调研不积极,通过其他组员的努力还是获得不错的成绩,传统考核方法不利于考核的公平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教改后“公共空间设计”课程考核如表3所示。

四、改革创新点

充分考虑时代进程中环境设计人才的市场需求,基于数字媒体视角下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应强调应用性与实践性,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优势,突出课程学科的交叉性与前沿性,提供了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1.公司化仿真培养模式。通过设计流程与设计项目的仿真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基于数字媒体技术展开具体项目制作,有利于模拟数字化的工作流程,通过公司项目仿真化教学模式,让学生设计流程更高效。

2.导师制与分组制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丰富了公共空间设计的内容与互动,教师以设计导师的身份通过设计调研与实践,有效地引导学生分组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对问题进行图纸化呈现,增强学生对设计场地的理解,提高问题意识。

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有利于促进课程体系的更新,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表达,增强作品与观众的互动性;通过浏览大量设计案例提高问题意识,以上两点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

结语

基于数字媒体视角下的公共空间课程改革,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设计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质的提升。教学成果的体现是图纸化表达的设计思维更加清晰明确,文脉传承与场地空间契合度高,学生对空间设计手法掌握牢固,介于数字媒体视角下的公共空间设计是未来公共空间设计的一种趋势,教学模式的探讨更能推动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朝着更加系统化与合理化的方向前进,对于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环境设计课程内容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