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传统婚姻观浅谈《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悲剧

2022-07-07陶荣婷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4期
关键词:宝黛婚姻观王夫人

陶荣婷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社会的整体精神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主要内容为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节日、中国戏剧、衣冠服饰、传统文学、民间工艺、传统中医、宗教哲学、中华武术、民俗民风、传说神话等。精神核心有天人合一、柔性精神、包容精神、中庸精神、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笃行意识。而传统婚姻是传统文学的一部分,并且是重要的一部分,关系到每一个人。古人认为人生四大喜事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所以自古以来对婚姻都非常重视,那么婚姻观也伴随着婚姻而产生。

婚姻观是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反映的是个体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价值取向。它凝聚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反映出社会婚姻文化的特点,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之一。正确的婚姻观强调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坚持当事人双方自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有爱情的婚姻才是符合道德的婚姻。每个历史时期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不同,婚姻观念也展现出独特的色彩。中国传统社会重出身、重钱财以及婚姻中遵守父母之命的特点依旧对当代社会产生着影响。中国传统婚姻观主要指包办婚姻,不同于自由恋爱,传统婚姻是门当户对、父母做主、媒妁之言、指腹为婚、嫁鸡随鸡等,是对金钱、门第、权势的追求。

由于对出身、门第、社会地位、经济等问题的看法往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不同,越到社会发展的后期,各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红楼梦》的著书年代是清代,正值封建社会末期,这个时期传统婚姻观已经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了。《红楼梦》中爱情主要指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相传西方灵河岸有个三生石,三生石边生长着一株绛珠草,得了神瑛侍者之甘露浇灌,受天地精华,脱草木之质,修成女体,只因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五脏六腑里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遂要随神瑛侍者下世为人,把一生的眼泪都还给他。这便是我们熟知的“木石前盟”。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经历了四步心路历程:情窦初开(初次见面、青梅竹马、共读西厢),热恋(黛玉葬花、诉肺腑),心心相印(宝玉赠帕、紫鹃试玉),尾声(黛玉焚稿、黛玉之死)。但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爱情与婚姻是兩张皮,爱情是指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婚姻主要是指贾宝玉与薛宝钗之间。薛姨妈带着儿子薛蟠和女儿薛宝钗进京的目的是为薛家找个靠山,为薛宝钗找一个好的归属。贾宝玉是贾府爵位的首要继承人,是自己同胞姐妹的儿子。在薛宝钗选秀落选之后,薛姨妈综合考虑认定贾宝玉是未来女婿的绝佳人选,与王夫人商量决定促成贾薛二人的婚姻,于是“金玉良缘”便诞生了。在“金玉良缘”策划者的精心安排下,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可是贾宝玉并不爱薛宝钗,心灰意冷最终出家了,宝钗只能独守空房跟着四大家族一起灭亡。

宝黛爱情以悲剧结束,宝玉与宝钗婚姻走向末路,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从传统婚姻观角度,浅谈造成宝黛爱情不能走进婚姻殿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古代婚姻最终决定者是父母,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贾宝玉与薛宝钗婚姻最大支持者是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和薛宝钗的母亲薛姨妈,此二人是同胞姐妹,在贾府中到处宣传“金玉良缘”,始终是宝玉和宝钗结合的支持者、推进者和促进者。在贾府,薛宝钗虽然只有母亲一个亲人,但这个母亲为了女儿的婚事操碎了心。宝玉自幼项上戴着通灵宝玉,上面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为了与宝玉的通灵宝玉相匹配,薛家在宝钗项上戴的金锁上刻上“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并且在贾府中到处宣传宝玉与金锁是一对。

林黛玉六七岁丧母便寄养在外祖母家,十一岁时父亲也去世了,于是便成了孤儿。那么在传统婚姻中决定者和主导者在林黛玉这里是缺失的,没有父母的孩子谁会操心她的婚事,谁又会去操办她的婚事呢?虽然有外祖母贾母的疼爱,可是外祖母毕竟不是父母,更代替不了父母。一个女孩子寄人篱下,没有父母做主,在封建礼教下也不能有为自己的婚姻抛头露面的行为,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或男方的主动安排。

在王夫人和薛姨妈两位家长的操作下,由贵妃贾元春赐婚,舅舅贾政无奈支持,贾母默认,管家婆王熙凤也在推动,“金玉良缘”取代了“青梅竹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第二,贵妃赐婚决定了宝黛二人爱情的悲剧,造就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贾元春的赐婚实则与王夫人的举动有着莫大的关系。

人生若只如初见,但是初见之后也不能不见,起初贾元春对林黛玉的印象极好,可是因为元春与黛玉没有继续接触,所以黛玉初见留下的美好,最终也只能在元春的心目中化为泡影。而薛宝钗呢,虽然从此也没有跟元春接触过,但是她与林黛玉不同,因为她有王夫人,林黛玉有谁?元春说,如今皇恩浩荡,一个月可进内省视一次,见面是尽有的。而这个经常去省视的人,则必然是王夫人了。贾母一大把年纪,也算好静,除非高兴,否则她不会轻易出外活动,到宫里去这等车马劳顿的事情,她自然就是偶尔想去了才去一次吧。所以什么家长里短的话,必然就是其母女二人絮叨得多了。而这个王夫人呢,因为林黛玉没有听从她一开始的警告—与贾宝玉保持距离,使得贾宝玉越来越不务正业,整天只知道围绕着林黛玉转,所以其也就越来越讨厌林黛玉了。因此,王夫人在元春那里说宝钗持成稳重、知书达礼,说黛玉身体不好,脾气也不好,又不懂劝宝玉进学等坏话,所以“金玉良缘”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更主要的是,王夫人跟薛姨妈早就炮制了“金玉良缘”,林黛玉再好,在王夫人那里也成了妖精了。积毁销骨,王夫人在贾元春那里把林黛玉坏话说尽,林黛玉再优秀也经不起别人天长日久的瞎说啊。

第三,贾家的当家之主贾政对宝黛爱情的放弃,对宝玉和宝钗婚姻的支持直接导致了宝黛婚姻不能成真。

即便王夫人极力赞同也好,贵妃赏赐礼物也罢,一家之主贾政若出面赞同宝黛婚姻的话,那么宝黛必定可以走到一起,要知道封建社会夫权是大于妻权的,贵妃作为贾政的女儿也更愿意听从父亲的话。可是贾政并没有支持宝黛婚姻,其实是有难言之隐的。宝玉谈婚论嫁之时正是贾府风雨飘摇之际,贾家需要借助有一点经济实力的家族来重振贾家的辉煌。黛玉虽然家世尚可,但是在随着父母前后离世,林家早已没落。

再者贾政是朝廷官员,他应该能感受到贾家即将有风暴的来临。元春和贾母前后去世、中顺王府的构陷,使得贾家即将衰落,这些都是有征兆的。贾政必然料定这场风暴一定不小,贾家可能无人能幸免,唯一有可能幸免的可能就是寄住在贾家的外姓之人林黛玉了。于是贾政拒绝黛玉成为儿媳妇的理由便是:配不上,同时默认王夫人帮黛玉张罗婚姻大事,静王也好,甄宝玉也罢,只要不是将来的罪臣之子贾宝玉就可以。

第四,老祖母贾母由支持宝黛转变为支持宝玉和宝钗。除了贵妃的赐婚,最有决定权和话语权的贾母由最初的支持宝黛到后来的放弃。

贾母原本是打算促成宝黛婚姻的,可是贾母为什么又不看好黛玉,甚至动了选宝琴为孙媳妇的念头呢?贾母这个享了一辈子福的人,如今已到晚年。她早已看透世事沧桑,每天只知开心玩乐,对于儿孙之事并不十分上心。再者她认为黛玉清高、宝玉“疯痴”,两人不一定是佳配。即便有为两玉周全之心,无奈黛玉病体羸弱,而宝钗知书达礼,行事周全,深得人心。再加上王夫人母女里应外合,何况儿孙自有儿孙福,姻缘之事,还要看各人的造化了,以老朽一人之力又能奈何呢?再说,眼看贾家气数已尽,将来又会是个什么样子,谁又能说得上呢?不如顺其自然,随他去吧!贾母的不做主、不公开赞同、不挑明就是一种放弃。

第五,传统婚姻观认为,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家族的事,更注重的是现实两个家庭、家族的需求,是政治或者经济的联姻。

宝玉出生于官宦之家,但这个官宦之家基本只有贾政一人在朝为官,家族的开销基本靠吃祖上留下的老本,家族其他男性成员要么“炼仙丹”,要么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可以说,到贾宝玉这一代正在走向没落,需要外援的经济支撑。而薛宝钗出生于皇商之家,家族有的是钱,可是我们知道古代重农抑商,商人的地位不高,即便是皇商之家,这样的家族需要联姻官宦之家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样,一个空有侯爵之位但需要经济的支撑,一个家财万贯但需要政治地位,两个家族在各取所需的利益之下结成了婚姻之盟。而林黛玉出生于“书香门第”,父親虽是官场中人,但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官位中等,家中虽不清贫但并不富裕,何况父亲已不在人世。家中遗产想必也没有多少留给黛玉。这一点皇贵妃贾元春和贾政、贾母心里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们默许了“金玉良缘”。

第六,传统婚姻结婚的目的除了政治、经济、门第的原因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传宗接代。正所谓百善孝为先,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是最大的孝,最大的善。薛宝钗与林黛玉相比,二人的身体素质显然薛宝钗更具有生育能力。

《红楼梦》中这样描写林黛玉的外形:“十岁时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虽有诗书才华、气质高雅,但是身体欠佳,完全一个弱不禁风的“病”美人。而对薛宝钗是这样描述的:“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且天资聪慧、博学多识、人情练达的阳光美人。此二人站在一起,作为家长更愿意选择阳光美人而非“病”美人来为家族传宗接代、开枝散叶。

第七,古人娶妻看中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掌管和操持家务的能力。我们知道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不需要读书工作的,活着除了为男方生儿育女还有就是掌管和操持家务。尤其对于贾府这样的一个大家族更需要爵位继承人的夫人出来掌管家务。

我们知道林黛玉是个浪漫主义者,整天活在琴棋书画之中,为花落流水而感伤,整天关心的是檐下的燕子几时飞回来。薛宝钗是个现实主义者,精打细算、精于算计的本领丝毫不弱于王熙凤,在她和探春代理掌管贾府时,连大观园的花花草草都能算计得清清楚楚。一个活在画中之人跟一个精明算计之人相比,显然家长们会认为后者更适合当儿媳妇。

第八,古人读书的目的是考取功名、当官,好光宗耀祖。贾府的家长和薛宝钗也坚信理应如此。于是,我们看到薛宝钗会劝贾宝玉好好读“圣贤”之书以便考取功名当官,而林黛玉从未劝宝玉读“圣贤”之书,随性而为地读取自己喜好的文学作品。薛宝钗屡次规劝宝玉考取功名,故而更深得封建家长的喜爱。

第九,传统婚姻中个人力量非常薄弱。为了木石前盟、两情相悦、情投意合、青梅竹马的爱情最终修成正果进入婚姻,贾宝玉和林黛玉都进行过反抗和努力,可是在封建大家族成员面前实在是力量薄弱得不堪一击。

第十,贾府的管家婆王熙凤由最初的支持宝黛转变为拆散宝黛,和王夫人等人一起扮演了“调包计”。王熙凤虽然对宝黛爱情转化为婚姻虽不能起到决定作用,但是推波助澜也是可以的,但是王熙凤是个精明人,更是个势利眼,知道站队。一开始出于自己“当家大权”的考虑是撮合宝黛的,但是后来看到自己身体每况愈下,更是看到王夫人、元春、贾政、贾母等人对“金玉良缘”的赞同,自己也只好改变态度。

中国传统婚姻观是结婚男女双方父母在综合考虑双方的政治、经济、思想、身体素质以及女方能否具备传宗接代能力,劝导丈夫读书考取功名,管理操持家务,有能力和发扬家族势力、人丁力量的基础上权衡出来的结果。而《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悲剧的出现正是由于此价值观造成的。在这样的婚姻观下,宝黛二人纯洁的“木石前盟”怎么能经受得了世俗重担的挤压,悲剧是必然的。作为封建社会的家长:王夫人、薛姨妈、贾政、贾母都深知其中的道理,必然会拆散宝黛二人,以让其回归“正统”价值的渠道中来。

猜你喜欢

宝黛婚姻观王夫人
浅析恩格斯的婚姻观及当代价值
一切容忍都是为了和谐
Study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in Pride and Prejudice
大唐故王夫人墓出土墓志
阅读《红楼梦》“宝黛参禅”的感悟
《红楼梦》说唱的典故使用与宝黛爱情的民间接受*——基于弹词开篇、木鱼书、子弟书的研究视角
试论薛宝钗、薛蟠、王夫人、王熙凤对薛姨妈形象的补充
从信息修辞学看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尤三姐柳湘莲的关系在宝黛爱情中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