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亨利·詹姆斯《知识树》中的双重叙事运动

2022-07-07邹立君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4期
关键词:马洛兰斯彼得

邹立君

亨利·詹姆斯(英籍美裔小说家)在其晚年创作阶段,把作品反映的内容和表现的题材从外部社会转向了内心世界,从外部情节转向精神世界,这也反映了20世纪小说的一个主要变化。新的题材、新的形式需要新的叙述技巧与之相适应。因此,他提出了意识中心的有限视角,放弃传统的全知视角,以聚焦人物的心理和意识活动揭示复杂的人性,展现生活道理。王敏琴学者评价亨利·詹姆斯对视角的创新,说他的小说晦涩难懂、歧义重生,却又回味无穷。吴建国学者也认同他的作品有艰涩难解、曲高和寡之嫌。詹姆斯发表于1900年的小说《知识树》,集中体现了他在写作技法上的持续实践和创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对细节的精心安排和令人赞叹的文学功底,但却因为复杂难懂遭到冷落。在此,笔者借助隐性叙事进程理论,分析该短篇小说情节发展(显性叙事进程)背后存在的不易察觉的隐性叙事进程,以期对小说困惑难解之处进行较有说服力的解读,也为学界理解詹姆斯的作品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

申丹学者阐释:“‘隐性进程是从头到尾与情节发展并列运行的叙事暗流,两者以各种方式互为补充或者互为颠覆。”长期以来,学界受到聚焦于情节发展的阐释框架的束缚,从而忽略了小说中可能存在的隐性叙事进程,忽视了对小说艺术效果及内涵的完整把握。当代评论家阿博特在谈到隐性进程对阐释艺术的创新时所言:“不是因为意义过于隐蔽,而主要是因为读者的阐释框架不允许他们发现就在眼前的意义。”短篇小说《知识树》中,就存在这样一明一暗的雙重叙事进程,相互补充或相互颠覆,为读者呈现了不同的生活哲理及智慧。

该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老单身汉彼得的故事。对彼得来说,生活的秘诀就是隐瞒对朋友才艺的质疑和对朋友妻子的爱意。这场隐瞒表面上让他们的关系稳固而又安然无事,实质则是暗流涌动。随着对隐性叙事进程的洞察,彼得在情节发展中呈现的忠厚老实的形象也逐渐崩塌,老练和世故的本性也逐渐暴露。为厘清显性叙事进程和隐性叙事进程的呈现方式,笔者以小说中次要人物兰斯的动态为结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相处的四个时期,以此揭示显性叙事进程如何与隐性叙事进程相互配合,共同揭示复杂的人性。

兰斯出生前,彼得同马洛夫妻保持着亲密而微妙的关系。这一部分大体上是通过叙述者的介绍性话语来呈现的。其中的一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彼得对马洛夫妻的情感:“他鄙视马洛的雕像,却爱慕马洛的妻子,然后又特别喜欢马洛,因此他对马洛同样也很亲切。”他没法告诉马洛夫人—她就是导致他从未结婚的一个美丽缘由;他也同样没法告诉马洛,他的成倍增加的艺术品使自己看着心如刀绞,难以忍受。此外,故事开篇便提到,彼得有自己不便公开的见解,他认为他为人处世的主要成功之处大概就在于,他从不对朋友摩根·马洛的作品妄加评论。小说以叙述者的口吻交代了主人公彼得不为人知的秘密、所谓的成功之处以及洋洋得意的掌控能力。从显性进程上看,彼得愿为友谊牺牲个人情感,出于珍惜同挚友夫妻的亲密关系,他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两件不可公布的重要秘密。但在隐性叙事进程中,读者便聚焦于叙述者对彼得个人的额外介绍。比如,他把守护这个秘密作为人生中的巨大成就,强烈肯定自己在重要关头的掌控能力,并且坚信自己绝不会留下任何招惹是非的把柄。正如叙述话语中提到的那样,在人生的航道上,他已数度安然驶过方才提到的那些急流险滩。他最信任的那些朋友,偏偏正是他最有所保留的人。若把彼得坚决隐瞒马洛大师没有艺术天分,隐藏对马洛夫人的爱慕的动机归于重情重义,却经不起推敲。如此,彼得的形象变得复杂起来,为人处世的动机和打算也值得怀疑。

第二个时期经历了从兰斯出生至伦敦求艺这一过程,其中包含不可忽视的两段重要对话:彼得和马洛夫人的对话以及彼得和兰斯的对话。当马洛夫人询问彼得如何看待兰斯的艺术热情时,有一段文字细微地描绘了彼得的小动作:“彼得将视线稍微移开了一点儿,习以为常、不置可否地僵持了片刻,然后闷哼了一声,既像欲言又止,又像无可奈何的样子。‘你以为他会成为另一位艺术大师吗?”在情节发展中,马洛妻子和彼得只是漫不经意地探讨兰斯的艺术天分和前途。然而,隐性叙事进程却呈现出话语之下不易察觉的暗流。彼得内心坚信兰斯毫无艺术天赋,他把兰斯的绘画称为“乱涂乱画”,希望没有绘画天分的兰斯最好也没有绘画热情。但面对提问,彼得先后“视线移开”“僵持”“欲言又止”,做出一系列说明正在组织措辞的小动作,然后用反问避开正面回答。语言学研究显示:“反问句的主要话语功能是表达说话人的 (负面) 事理立场。”马洛夫人的话让彼得意外甚至不理解,因此,彼得通过间接的暗示表明自己对兰斯艺术天分的否定,企图让马洛妻子改变送他学绘画的想法,按照自己为兰斯铺设的原路发展。

再聚焦于兰斯和彼得的其他几处对话:“‘我们彼此这么投缘—我们四个人亲如一家,就像我们现在这样。我们彼此的关系这么牢不可破。行啦,别破坏这种局面吧。”从表面的对话上来看,彼得挽留兰斯的动机也许是为教子的前途着想,不想他浪费时间在不可能出成绩的事上。或者如他所说,他不想破坏四人之间和谐的、幸福的、亲如一家的生活状态。但在隐性叙事进程中,为使兰斯改变主意,彼得先用亲情绑架他,还用难以界定的成功的定义来困住他,以此左右他的决断。兰斯质疑彼得是否不相信自己会成功,彼得便反问兰斯认为的成功是什么样子的。当兰斯被这个问题困住时,彼得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关于成功的问题内涵太过复杂,涉及的东西也太多,不可能马上找到答案,而这正是彼得早已料想到的,也是他巴不得看到的结果。再结合之前的对话,彼得多次强调自己因为知道太多才生出诸多烦恼,并且他对兰斯崇敬父亲的成功感到不可思议。因此,在隐性叙事进程中,倘若多加考虑彼得内心真实想法和话语中的内涵意义,他对兰斯劝阻的动机便从为教子的前途着想转变为阻止兰斯通过外出学习发现自己一直在保守的秘密—马洛大师的平庸。

兰斯回国后,拥有了基本的艺术鉴赏力,便对父亲的作品进一步产生怀疑,从而想迫切发现彼得话语中暗藏的玄机,于是步步逼迫、层层试探。彼得则继续发挥着他保守秘密的天赋,在确定兰斯“的确知道什么”之前,绝不流露出自己“早知道”的端倪。在单纯的兰斯和盘托出后,彼得又用尽心思让兰斯继续隐瞒真相。情节发展中,彼得给出的理由是:揭开真相等于兰斯家庭的破碎。马洛夫人爱面子,得知马洛大师没有天分后将不再欣赏他,而是抛弃他,并把他赶出家门。但在隐性叙事进程中,彼得的内心活动暴露了他真正的行为动机。他回想起兰斯留学安顿下来之后,自己资助兰斯的50英镑,其用途就在于等到事态难以控制之时,使兰斯对自己的话言听计从。最起码,50英镑对于兰斯来说,承载着父辈挚友的深情厚谊。彼得隐瞒真相的出发点是维护整个家庭的幸福安宁,这对兰斯尤为可信。由此,彼得的真实动机变得清晰,即通过情感绑架兰斯,通过威胁恐吓兰斯,从而控制事态的发展。6084100D-29F8-4848-8673-6B2D309A0F29

在故事结尾部分,兰斯揭露了一个比马洛大师的平庸更加令人震惊的秘密。兰斯告知彼得,母亲原本便知道父亲的平庸,要求自己不要再提及此事,说这件事她自有能力应付。而此时彼得的反应也非常耐人寻味:“彼得沉默了许久……能感觉到他体内有一阵冗长、低沉、被压抑着的声音在颤动着。等到他终于开口说话时,他什么都了然于胸了。‘那么,我真的明白她有多在乎了。”加之结尾的描述:“彼得仿佛也如被兰斯说中了那般,审视着自己枉费的这番苦心。”从情节发展上看,彼得的怅然若失源于小看了马洛夫人对马洛的真爱与守护,她明知丈夫平庸却心甘情愿装作不知情。因此,他为保全挚友家庭和睦所做的筹谋不过多此一举。但在隐性叙事进程中,彼得实际上把掌控马洛一家的生活作为乐趣。但是,兰斯的告知无疑粉碎了他最得意的成就,使他认清自己一直以来的筹谋和掌控不过是一场笑话。

总而言之,本篇小说在显性叙事进程中,围绕着马洛大师周围的人物要不要揭露真相这一矛盾发展。但在隐性叙事进程中,彼得作为城府極深的人物,一直暗中阻碍其他人揭穿真相,享受尽在掌握的乐趣,以此满足自己虚无的成就感。

在隐性叙事进程与显性叙事进程的相互作用下,这个短篇小说极其富有张力,给予了读者更多空间去思考故事的意义。从情节发展上看,故事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即马洛夫人、兰斯、彼得是否要揭穿马洛大师没有艺术天分的真相。对于这个要还是不要的问题,马洛夫人出于妻子对丈夫的爱,选择守护丈夫的雕塑热情,装作不知道这一事实;兰斯通过专业学习,掌握了欣赏艺术的基本能力,从而质疑父亲的作品。但是在母亲的恳求和彼得的威胁之下,他被迫保持沉默,继续做父亲为数不多的观众之一;彼得对挚友一家情深意重,因此他选择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这个秘密,并且尽力阻止真相被揭开。从这些选择看,马洛大师作为唯一不知真相的当事人,得到了身边重要人物的守护和包容。虽然他在雕塑界没有所谓的成就,但妻子在物质(嫁妆)、思想上的鼎力支持,让他获得了除艺术家的天赋以外一个普通人所羡慕的一切—富足、纯真、幸福。就像彼得反复提到的,同时也印证主题的那句话:无知是一种福气,有真知灼见未必是福,例如他自己。

但从隐性叙事进程的角度来看,小说的主题又将得到另一种阐释。琐碎离题插叙的补充和叙述者对彼得的介绍促使我们质疑:马洛大师,作为一个渴望在雕塑界声名远扬的艺术家,是否甘于生活在无知的福气中?彼得是否如他所说的那样无所不知,或者具有极强的操控能力?前者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谈到彼得对局势的操控能力,从几件事情便能得出结论。小说中描绘:“有一个家族的群雕……它们犹如马洛一家一样,塑造出了可怜的布伦奇自己的家庭—至少在亲昵程度上有高度的相似性。”首先,彼得非常看重马洛一家,甚至他把自己算在马洛家庭成员之中,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马洛一家未必这样认为。马洛一家三口是由血缘缔结的完整的、独立的团体,彼得不属于其中,当然也并不起到任何决定作用。尽管马洛夫人愿意对彼得分享有关兰斯前途的计划,但其最终去向并非由他决定。因此,当他想找兰斯本人谈一谈时,却发现“一切都木已成舟”。即使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兰斯也只是白费口舌,兰斯还是听从家人的安排。除此之外,他千方百计地隐瞒真相,却得知马洛夫人早就知道这些,所以他做的一切并没有影响这个家庭分毫。再谈及彼得对马洛作品的轻蔑,但他似乎同样不具备文学方面的天赋。此外,他的婚姻和情感状况也绝对不能被认为是幸运的。再结合他结尾所说:“我想,我这样做—我当时心里也不是很清楚—就是想阻止我自己吧。”这是彼得顿悟的时刻,他终于发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自我欺骗、自我宽慰罢了。他对自己掌控能力的自负、对马洛的轻蔑、对名气假装的不屑一顾都是他自我开导的“灵药”。不同于表面的呈现,隐性叙事进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很微妙,很普遍,但不得不承认的生活现实:人有时候要依靠自我欺骗来生存。

亨利·詹姆斯的作品,尤其是后期作品,在形式和结构上是很复杂的,追求一种微妙艰深的艺术表现形式。正如短篇小说《知识树》,作为描写生活智慧与哲理的艺术作品,必然需要读者的专注、细心和智力的参与。而隐性叙事进程理论,正是读者开启詹姆斯作品中智慧之门的钥匙。由此,小说中的单一情节框架中被忽略的文本细节得到合乎逻辑的阐释,纠缠在一起的叙事线索得到展开,晦暗不明的地方清晰起来,其主题、人物形象和意义都能得到较为准确的阐释。实际上,亨利·詹姆斯的诸多短篇小说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只要能洞察到其中的隐性叙事进程,晦涩的文本成分都会变得顺理成章,对作家的批评争议也就不复存在。因此,把隐性进程理论引入对詹姆斯短篇小说的研究之中,学界能充分挖掘其作品极高的文学价值,读者还能开启从故事中审视自己人生的观察之眼。6084100D-29F8-4848-8673-6B2D309A0F29

猜你喜欢

马洛兰斯彼得
彼得与狼
酒店行李员
彼得潘
彼得潘
《变身特工》
43年与1/30秒
43年与1/30秒
长不大的彼得·潘
嫉妒的丈夫
马洛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