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何以生生不息
2022-07-07江宁
江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穿越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每一位炎黄子孙内心都会激荡起这样一个命题——中华文明何以生生不息?
面对这个宏大主题,三言两语难以说清。但是从若干维度探究,似乎又可以窥见一些端倪。
比如,我们可以从地理空间入手,审视物质层面的中国。从新石器时期开始,中华民族始终在东亚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地形多样、物产丰富,仅黄河流域冲积形成的黄土高原和平原地带,面积就比尼罗河三角洲、中东新月地带农田加上两河流域土地的总和还多;丰盈富庶的长江流域,更为中华文明自力更生提供了重要的物力补给。黄河九曲,夭矫如龙,从西向东,带走万仞黄土,铺就千里平原。长江水系,多姿多彩,一路前行,收纳支流河川的丰沛水量,终于汇成洪流,直奔大海。两条大江大河,贯穿中国的大部分疆域,成为缔造中华文明当之无愧的母亲河。在其哺育滋养的广袤疆域之上,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歌咏于斯,哀恸于斯;聚文化于斯,也聚国族于斯。
由于依傍大江大河而居,汇聚众人之力兴修水利、抗击水患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集体意志,共同体意识在这样的长期实践中自然形成、渐成默契,逐步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社会心理。由是观之,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谓其来有自,源于真诚而非虚与委蛇,出于自觉而非被动行之。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环境规约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又同时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强大凝聚力。这种强大凝聚力,恰恰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稳定器和黏合剂。
还比如,我们可以从思想脉络入手,探寻精神层面的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中,东西方都有关于“末日洪水”的记载。西方叙事中,人类只能躲进诺亚方舟,等待神的惩罚与恩典。但在华夏文明的神话传说里,大禹与洪水展开殊死斗争,咆哮的黄河最终平缓东流,人类成为主宰自我命运的英雄。与此同出一脉,从衔石填海的精卫到挖山不止的愚公,从逐日的夸父到射日的后羿,中国上古神话中充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我觉醒与无畏抗争。这也许可视为中华文明自强不息、踔厉奋发的精神源流,为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构建起刚健骨骼和承压肌体,抵御了各种外力侵袭。
历经世代更迭、血火磨砺,中华文明总能在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熠熠生辉,就在于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以其风骨、学识、德行、抱负、担当乃至牺牲,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拨亮了文明的火光。
近乎完美的是,中华民族的另一强大基因——各美其美、和合大同,同这种刚强、坚韧水乳交融、相反相成,共同构建起中华文明的一体两面。2000多年前的百家争鸣,孔孟提倡“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四海之内皆兄弟”,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我们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当游牧民族的铁蹄踏碎无数辉煌的古代文明,“絲绸之路”打开了一扇“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的窗口;当西方探险家在大航海时代扬起殖民的风帆,先于他们到达世界各地的郑和船队,身体力行的却是“怀柔远人,和谐万邦”。正因如此,当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等曾经灿烂耀眼的古文明先后走向衰颓和覆灭,中华文明却能以包容和进取的风度,对各大文明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进而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张力。
我们还可以把思维发散开去,在物质与精神交织的时空里,探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最重要的因子,那就是人本身,是历史长河中巍然挺立的中国人群体。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历经世代更迭、血火磨砺,中华文明总能在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熠熠生辉,就在于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以其风骨、学识、德行、抱负、担当乃至牺牲,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拨亮了文明的火光。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或满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或饱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或富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或坚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探求着、传承着、守护着、创造着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核与独特气质。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归根结底,源于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青蓝相继、薪火相传。
近代以降,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值此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我们又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党的101岁生日之际,我们试图梳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深层原因和发展规律,尽管只是一家之言,甚至可谓无稽之谈,但是不掩我们为此满怀期许。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够续写中华文明新的传奇。
祝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