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走与回归之间
2022-07-07泓峻
这部小说本来包含着一些诸如职场倾轧、经济犯罪、黑道杀人的情节,充满了世俗的烟火气与紧张的悬念。然而,当作者以她一贯持有的细腻与婉约,一贯追求的哲理性与现代性把它叙述出来的时候,它却变成了一个关于出走与回归的故事,一个内心坚定的人与她生活的环境抗争的故事,一个漂泊的心灵努力寻找安放之处而不得的故事。
刘爱玲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个与小说主人公的命运一样的在出走与回归、放弃与坚守之间龃龉徘徊,艰难而又执拗地抗争的过程。
先说说《再见,朱莉》这部作品。
一个叫朱莉的研究生考进家乡一家医院,成为一个会计。工作不久,她发现账面上无端地出现巨额亏空,然后发现由自己同事、财务科长、乃至于医院院长在内的一个贪污公款的利益链条。她本来可以同流合污,分一杯羹,然而她选择了洁身自好,因而成为了单位的异类。与此同时,她还发现一桩命案的可疑之处,并发现身边的领导与黑社会团伙相互勾结的证据,以及他们与这起命案之间的关系。这一发现将她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朱莉做出了鱼死网破式的抗争。最后,她看似胜利了,然而,周围的环境并没有因此而有大的改善。在自己家乡所在的城市里,在父母身边,她仍然无法摆脱客居的感觉。
这是一个听起来很硬朗的故事框架,然而小说作者却在这个框架中,填充进许多柔软的液态物质:小说主人公朱莉身上那种知识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特立独行;小说中另一个女性主人公秦丽与朱莉组成的柔情似水的闺蜜世界;作者在叙述时不断顾左右而言它制造出来的“闲情逸致”……而小说在第三人称叙述之外,故意设置一个以表妹秦丽为出发点的第一人称限制性叙述视角,不仅把朱莉置于一个由闺蜜和旧情人、旧情敌组成的微妙的情感场域中,而且两个看起来对对方的一切都可以心领神会,实际上生活态度、生存状态又存在根本差异的女主人公放在一起时,不经意间的对比,使朱莉从外表到内心,层次感都显得更加丰富。这样一个内心世界过于复杂的女主人公,与那个过于硬朗的故事框架甚至有些不太协调。
于是,人们逐渐明白,对这部小说而言,职场倾轧、经济犯罪、黑道杀人,以及情节上的悬疑设置,都仅仅是一个外壳,一个作者与读者开的玩笑。作者更衷情的还是人物精神世界的开掘。而对人性的深度开掘与细腻表现,可能比写一个看似热闹的匡扶正义的故事更能打动人。
这部小说还反复向读者暗示一个主题,即朱莉在所生活的城市中对“故乡感”的寻找,以及因寻找的失败给她带来的虚无感。虽然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告诉读者,朱莉“不承认银城是她的故乡”,“她说她到哪里都是陌生的,她的故乡只是她自己”。然而,我们发现,在外面漂泊了一段时间回到银城的朱莉,在与自己父母相处的时候,在她刚踏入自己新的工作单位的时候,实际上还是对建立一个自己地理上的故乡充满热望。不幸的是,她的这种尝试失败了。而究其原因,是她不想失去原来的自我,失去自己坚守的东西。一个把自己当成故乡的人,却需要以失去自我为代价,才能融入一个被叫做“故乡”的地方,的确颇具荒诞感。然而,这又是许多现代人常常要面对的真实的人生困境。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小说作者的写作道路。
刘爱玲并不讳言,她在朱莉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某些东西。而在我看来,朱莉的行事风格,以及她的处境,她的出走与返回,作为一个隐喻,也可以指涉刘爱玲这些年文学道路的选择。无论从年龄上看,还是从起步的时间上看,刘爱玲都处在一个已经相当复杂多元而且良莠难以分辨的文学写作语境之中。但是,她却深受上世纪90年代,甚至是80年代那代作家的影响,把小说写作看得十分神圣,把文学视为一座不能有丝毫亵渎的艺术殿堂和精神殿堂。这使她很自然地选择了带有一些先锋色彩的写作路径,而略带自传色彩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她的创作中一直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也最能代表她的写作水平。即使是写农村人物、城市边缘人物、社会底层人物,她的作品在艺术格调上,也仍然保持着某种执着的高傲。但是,这种写作风格,很难使她的创作产生大的轰动效应。其间,她也尝试过改变自己,走向另外一个陌生的,却有着更多机遇的文学世界。然而,当在这个世界中,遇到某些与自己内心的感觉、与自己希望坚守的信念相沖突的东西时,她便不愿意过多地改变自己,以与那个陌生的世界和解,而是选择了回撤,选择了坚守,哪怕这种回撤与坚守会让她付出很大代价。在《再见,朱莉》这部小说中,我们就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某种试图向更容易导向成功的写作路子靠近的冲动。但是,最终,她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从那些可能性中退了回去,退回到了那个她在内心中为自己建构的文学的故乡。
作者简介:泓峻,本名张红军,就职于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文艺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威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曾在《文学评论》《中国文学批评》《当代文坛》《文艺报》等刊物发表文学研究与评论文章百余篇,出版学术论著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