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用民间艺术提高审美教育
2022-07-06史亚男
史亚男
摘 要:工艺美术的本质是人民的艺术、生活的艺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民众对于美好生活愿望的的审美需要,并且在不同的地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是人们对美最原始的追求,更可以覆盖绝大多数的民众。当前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民间手工艺、行业手工艺、现代手工艺等领域的积极发展建设中,以及在平凡朴实的日常生活中均可潜移默化的提高国民审美,从而提升国民幸福感。
关键词:民艺;审美教育;生活
近年来我国对于国民的审美教育越发重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愈发强烈。中国民间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且具有强大的民间基础艺术氛围,非常有利于审美教育的提升,在此基础之上也可以消解当前在消费文化下人们的精神内耗。
一、增强群众进行民间艺术活动的主动性,提高审美素养并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
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即便生活艰难都有其自身的审美需要,并在有意无意的进行艺术创作,不自觉的以自身审美观念、趣味来进行造物活动和艺术欣赏,而民间艺术的种类正适合于在朴实无华的生活激起我们对于艺术的兴趣,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如陕北榆林民俗博物馆、民歌博物馆中就有当地特色性的民谣、剪纸、民歌、号子等极具民间亲和力的艺术作品展示,对于学生教学活动的举办、老百姓空闲时间的文化参观等都是极具审美普及意义的。
人们从参与民间艺术活动中获得满足感,并由此在潜移默化中完善“真、善、美”的人格。民艺本来就是一种以自用、自娱、自我欣赏为主要目的和形式的艺术形式,与艺术家创作的表达性不同,这种自娱、自我满足的感受,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刺激全民审美的提高,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恩格斯在论述德国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时说:“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农民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傍晚疲惫地回到家里时消遣解闷,振奋精神,得到慰藉,使他忘却劳累,把他那块贫瘠的天地变成芳香馥郁的花园;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阁楼变幻成诗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把他那身体粗壮的情人变成体态优美的公主。”有一位老婆婆也说“画画的时候,自己心情也很愉快,有时一面画,自己会笑出来,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非常开心。”
另外,民间工艺美术也其审美教育意义。在那个曾经没有短视频、图像电影的时代,民间美术中的艺术形象,更具有直接的教化作用。如神话故事中的艺术形象“二十四孝图”、“孟母三迁”、“孙悟空”、“秉烛夜读”、“岳母刺字”“老鼠娶亲”、“张良纳覆”等等。这样鲜明的艺术形象塑造更直观的起到“成教化、助人伦”,“明劝戒、著升沉”的作用,通过民间艺术蕴含的意义实施审美教育,净化人格。
二、“农村包围城市”化建设发展民间艺术,更有利于普及民众对艺术的追求
近年来短视频的兴起,信息流通的爆棚,直播带货行业的火热等等,出现了许多可以谋生的新兴产业,人们的关注点逐渐回归自然,追求品质化的生活,社会中也越来越能接受不同价值观的呈现。因此,像《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向往的生活》《房车旅行日记》等这样回归农村的生活化题材得以爆火,因为绝大部分人可能改变不了自己当下的生活,但愿意从别人的诗和远方中寻找慰藉。
那么在民俗气息浓厚的乡村就有民间艺术发挥的天然优势,用民间艺术美把“诗与远方”带入到我们当下空虚的精神世界,可起到怡悦性情的作用,所谓“高手在民间”。鲁迅先生曾说:“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逐渐的造就。建筑、烹饪、渔猎、耕种,无不如此,医药也是如此。”往往审美意识较薄弱的地区都是在乡村,而民间艺术的基础便是从农村发展至城市,工业化影响了其后续的发展,信息化自媒体的时代拉近了全世界的距离,可将曾经被埋没在乡间的民间艺术传播至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陶冶治愈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精神内耗。例如,在中国福建武夷山茶产地,当地的农户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品茶的习惯,从而发展出了关于茶具陶艺等周边民间工艺美术的行业。在当地有大学生留下来当学徒,通过网络去售卖自己的陶艺作品,还举办游学活动带领大城市的学生去体验这种乡间的民间艺术制作,由“农村向城市”传播扩大审美教育的影响力。
三、活用自媒体传播传统民间艺术
正如上文所提到,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群众不再完全的依赖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去获取信息,自媒体对世界的改变是方方面面的,包括我们现在获取知识,已然离不开自媒体的应用,利用民间艺术提高美育更是离不开自媒体信息的传播。
短视频媒体行业的持续火热,也让民间美术这样的传统艺术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在网络上更是涌现很多虽身处农村,却有一手绝技的手艺人,将那些曾无人问津的手工艺术展示并传承下去,侧面也让人们见识了不同的艺术种类风格,同时让传统的民间匠人艺术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并在耳濡目染中提高我们的视觉审美品味。
另外,可以利用自媒体扩大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影响力,增强大众的审美意识与民族自豪感。传统的中国民俗节日活动在西方文化为主导影响下,逐渐被大众所忽视,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腊八节等远没有圣诞节、万圣节这样的西方节日受年轻人欢迎。这其实就是源于媒体对于节日氛围的营造,以及传统民俗节日“现代化”后趣味性不高。增加年轻人对于民俗活动的参与,将传统节日的举办方式创新化,并利用自媒体作为传播形式,更易扩大影响范围。
而传统的民俗活动中伴随着民间艺术,群众在参与过程中便可以提高审美素养。比如可以给城市增添更多的节日氛围(图1),商场超市等商业机构不再是摆放圣诞树、万圣节这样的活动指示牌,改换成为元宵节猜灯谜送礼品、或者跳秧歌、唱陕北民歌等风俗活动。
四、美好生活需要民间艺术
在十九大的的报告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在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已经发生转变,不仅对物质生活有所要求,而对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有所需求,更需要“有审美的生活”。
而民间艺术对于老百姓来说,并不像纯艺术创作那么的高深,更“接地气”一些,当人们在生活中融入民间艺术等审美的元素,便觉得这是自我生活品质提高的象征。“民间价值观念注重现实人生,强调人的切身利益和功利需要,崇尚实用价值,追求主体的物质或精神性功利目的。这种功利性的价值观,正是从心灵出发,以主体内在要求为主干,以人生切实需要为目的的民间文化观念实质的体现。”民间审美艺术不仅反映了民间社会的实践关系和民众内在需求与现实之间的满足,也渗透了民间价值观念的功利性,人民所难以摆脱这种功利意识去做审美判断和审美追求。
总之,当今社会中老百姓对于生活有了更高的期许,那么在追求美好生活与发展民间艺术普及大众审美,是彼此促进、相互推动的。
五、结语
从历史上看,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重视民间艺术,没有给其相应的地位。近些年国家以及民众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逐渐有所重视,而当下,不论是国家对于全民美育的发展需要,还是对于解决当下的社会矛盾,都能得出全力多方面发展并普及民間艺术是极具建设性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第1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王朝闻:《造谣选最“趣”的画》一文,见《中国民间美术研究》,第14页,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3,转引自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第2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4,韩保江,《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现实意义》《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01日05版)
5,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第141-143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