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士珍抗战建警与建国一体进行思想研究

2022-07-06李秉祥

客联 2022年10期
关键词:警察抗战时期

摘 要:李士珍作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警界的实际掌权者,其提出的拟改进中国警政建议计划三种、抗战后期的五年建警计划等建警理念为战时国民政府的警政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然而,李士珍的总体建警理念却始终与抗战建国休戚相关,系统梳理其建警理念与抗战建国之关系不仅对全面剖析李士珍的警政思想意义重大,而且也是研究近代警政建设发展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李士珍;抗战时期;警察;抗战建国;警察教育

Abstract:Li Shizhen, as the actual ruler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olice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ideas of the proposed three plans to improve the Chinese police system and the five-year plan in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provide important ide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reform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ystem in wartime. However, Li Shizhen's overall idea of building the police has always been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country,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idea of building the police and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countr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link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olice administration.

Keywords:Li Shizhen;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police; anti-japanese war; police education

李士珍畢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在国民政府历任内政部警官高等学校校长,中央警官学校教育长、校长,人称“民国警察之父”,倾其一生都在从事警察学术研究和警察体系改革。针对1938年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临时代表大会确立的抗战建国方针,李士珍在战时警政改革中提出“警察机构以抗战为轴心,警察教育以建国为轴心”的建警思想,并详细论证了抗战建警与建国的关系。

一、警察机构的设置以抗战为中心

抗战是建国的手段,建国是抗战的目的。国民政府为实现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目标,除了依靠强大的军队,同时亦需要健全适应战时需要的警察机构体系,并在战区、接近战区和后方三个区域加强警政建设,从而保证抗战建国的顺利实现。

首先,战区警察之统制。战区警察在地域分布上指冀、察、绥、晋、鲁、豫、皖、苏、浙等省因战时原因遗留下来的警察人员。根据国民政府调查统计,战区原有警官人员9624人,长警95302人,共计104926人,战时因地区沦陷而四处分散的警官有7000多人,而长警则达到70000多人。由于战前没有有效的统制方案,导致战时沦陷区的警察流离失所,对抗战建国的影响很大。因此,国民政府在各地战区司令部内设置警察参谋,并让其掌管以下事务:1.改编战区警察。凡距离战线五百里以内(以在战区司令长官所辖地域为限)的各级警察局所,由警察参谋联系监督该地长官组成警察队,受战区司令长官统一指挥,组成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便于防谍除奸、警卫警备、保护交通,在商业繁荣军事地位相对较轻的城市仍须采用“散在制”,从而防止警察勤务停顿。2.督饬警保组训民众。战区警察参谋督饬当地警察和保甲快速组织民众训练,特别是训练义勇警察,使其一方面协助警察维持治安,另一方面辅助军队完成歼敌计划。3.统制散在警官。警察参谋负责战区撤退警察的分配工作,警官的分配由警校统一训练呈请上级分发,而长警的分配则由各战区警察参谋妥善收容或者补充正规军队参加作战,又或者编入各战区警察队进行训练,从而增强抗战力量,对战区沦陷未来得及撤退的警察则隐藏敌军市镇附近从事相应活动。4.组织沦陷地区的义勇警察。沦陷区的警察非必须不进行撤退,要在广大乡村市镇继续行使职权,对应隐藏在敌人后方的警察和青年应分别加以组织训练并编为义勇警察队,同时还要接受战区警察参谋的领导,与非战区警察密切联系在敌人后方担任组训民众、招抚流亡和破坏敌人后方的工作。

其次,接近战区警察之整理。接近战区是指陕、鄂、湘、赣、闽这五个省份的广大地区,为实现抗战建国的目标,这五省的警政建设应做到如下几点:1.增强警察机构。接近战区警察机关在做好改编警察队的准备工作和裁汰庸员的基础上应增设民众指导、番苗抚绥、政治警察三个股,其中,政治警察股负责防间锄奸、民众指导股负责管、教、养、卫的初步工作和民众宣传、番苗抚绥股负责番苗各民族的教化宣传抚慰工作。2.编练义勇警察。抗战期间,警察任务繁重,现有警力难以满足战时需求,为弥补警察数量的不足,各级警察机关遴选当地优秀青年,对其进行警察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从而使其协助警察开展勤务工作。3.加紧警官训练。为适应战时需要,对于接近战区的警官实行分期进警校战时警察训练班进行培训的措施,训练完成后方能返回所在地从事警政建设。4.推行乡村警察。接近战区推行乡村警察制度建设主要对人民群众进行教导管理,从而使游散的民力团结起来服务于战时需要。

最后,后方警察之整理。所謂后方是指川、滇、黔、甘、宁、青、康、新疆和西藏诸省份,这些省份的警政建设除在现有的制度下推行外,为保证抗战建国的顺利进行,还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顿:1.建立乡村警察。国民政府早期的警政建设大都在城市进行,乡村警察尚没有形成,面对如今的抗战建国形势,国民政府认为长期抗战的基础在乡村,取得抗战胜利的实力在乡村,故而,增强乡村民众力量必先建立乡村警察制度。其方法在于推行警管区、编练义勇警察和督导保甲训练,其中,督导保甲训练是基础,这是因为保甲作为“自治警察”,其一切行动与乡村生活、民众组织休戚相关。2.增强警察结构。巩固后方是为了保证前方战场作战计划的顺利开展,对政治警察和民众指导警察的业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后方番苗众多的客观状况,更是要求警察特别注重宣传工作,从而发挥后方民众刚勇善战的战斗力、提高整个民族抗战的效能。3.加强警察训练和人员补充。后方警察的职责比和平时期更为繁重,与此同时对警察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故而,在战时补充警察人员数量的同时要求竭力使警察训练符合战时需要。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战区、接近战区和后方三个区域的警政建设始终服务于抗战建国的需要,警察教育亦以抗战建国为根本宗旨,它与警察机构改革在不同层面共同推动抗战建国的顺利进行。

二、警察教育开展以建国为宗旨

战区、接近战区和后方三个区域的警察机构改革为各区域警察开展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引,但根据抗战建国大业的要求,在此基础仍需要进一步加强警察教育,从而为实现抗战建国的目标奠定基础。

其一,加紧警察训练。警察是和平时期维护国家内部稳定的重要力量,战争时期,警察的职责任务比平时更为繁重。因此,战时警察训练理应严格完成,并使其在精神、体格与技能方面均得到提升。战区、接近战区和后方警察的训练则根据时空需要分别适当进行,从而可以一方面协助军队歼敌杀贼,另一方面可以努力教育保护民众巩固后方。

其二,确立警察教育方针。战时警察教育是综合政治、军事、技能的训练,因此,其教育方针主要有:1.灌输现代政治知识,即思想政治化。所谓思想政治化是指警察一方面执行法令维护社会治安,一方面教导民众效忠国家,另外,还要求警察能够洞悉国际国内形势并将三民主义作为最高指导原则、将抗战建国纲领作为唯一行动方针、将确信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将坚信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灿烂的文化、将笃定中国历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从而实现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维护和平、促进大同的目标。2.养成革命军人精神,即行动军事化。行动军事化是指警察行动的组织化、生活的纪律化、工作的迅速确实化。其要求警察在战时要具有革命军人的精神冲锋陷阵、勇敢杀敌,从而以亲爱精诚的态度教导民众、保护民众,以成仁取义的决心为国家生存、民族解放、人类和平、和天地正气奋斗牺牲。3.充实现代警察学术,即学术科学化。科学造福世界,同时科学也被奸人运用滥杀无辜,警察惩奸除恶或者防止犯罪需具备科学知识与技能,因此警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科学的侦查实验方法,从而保证业务工作的有效推进。

其三,培养警察基本精神。抗战时期,警察对外主要是协助军队抗击敌人,就国家内部而言,维护社会稳定是其最主要的任务,欲达到实现内部治理目标,其方法有三种:1.执行国家法令、维持社会安宁是法治。2.在非常时期或者非常事变下的应急措施是力治。3.积极的以教养卫管综合方法来教民、养民、卫民、管民是德治。但这三种手段却不尽相同,力治是以暴制暴的手段,在某一时间或者空间可以采用,但这只是暂时的镇压而非实现永久安宁有效措施。法治虽然是现代国家的精神,但偏重于事后的处置而非积极的感化。警察最重要的精神是德治,加强对民众的教育感化,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故而,德治也是战时着重培养的警察精神。

其四,划设警察实验区。国民政府办理警政三十多年,但效果不好,其根本原因在于警察教育机关与警察实务机关的脱节,警察教育偏重理论讲授,而警察实务则沿袭旧有的规章制度不求改良。战时警察教育应划定实验区,从而使警校学生可以一面学习理论,一面进行实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警察教育是培养警察人才的关键环节,李士珍一直都非常重视警察教育,特别是战时警察业务技能的养成,为适应战时需要,国家急需改革警察教育理念。在抗战建国纲领的指引下,警察教育的宗旨主要服务于抗战建国的需要。通过训练警察、厘定警察教育方针、培养警察精神和划定警察实验区,战时警察的业务能力和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提升,进一步保证了抗战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

三、李士珍抗战建警与建国一体进行思想的历史意义

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面临的一次重大危险和灾难,在此危难之秋,国共二次合作,形成了全民族一致抗日的统一战线。警察作为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主体为中华民族赢取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容磨灭的历史贡献。

李士珍作为战时国民政府警界的核心人物,其建警思想始终与抗战建国大业同频共振。李士珍认为:“警察为达成抗战之使命,所以要增强行政机构,为推进建国之大业,所以要统一警察教育。惟是中国的遭遇是最特殊而最艰苦的,我们不能不在抗战中建国,也不能不在建国中抗战。所以现代警察的担负也就异常严重了。我们一方面要英勇的抗战,一方面也要艰苦的建国。换言之,就是要合现代的军人与警察为一体,然后才能成功抗战建国期间的中国警察。”

李士珍抗战建警与建国一体进行的思想是国民政府战时警政改革的重要指引。面对日本对华侵略的步步紧逼,国民政府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保证抗战大后方的稳定进行了一系列警政改革。就横向而言,李士珍的建警思想推动了警察职能的衍生,具体表现在在常规警察职能基础上增加了战时防空和肃奸职能。而纵向方面则使警察身份发生了扩展,警察教育中注重培养亦军亦警的警察人才,从而构建了一个适应战时需要的严密警察职能体系。

作为国民政府进行警察教育和警政实践的重要主导者、推动者,李士珍抗战建警与建国一体进行的思想加速了国民政府战时警政建设的步伐,并使国民政府警政改革成为清末以来近代警政建设发展的集大成者,为近代警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内政部编印:《内政法规汇编》,1941年11月重庆印刷,现藏于重庆图书馆。

2.重庆市政府参事室编印:《重庆市政府法规汇编》,重庆,1942年8月。

3.李士珍:《战时警察业务》,商务印书馆发行,1939年4月。

4.吴光韶:《战时警察》,中山文化教育馆编印,1939年1月渝版。

5.戴鸿映《旧中国治安法规选编》,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年。

6.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 ,1999 年版。

7.中央警官学校编译室编:《中央警官学校概况》,新民印书馆,1942年。

8.闻均天:《警保联系之理论与设施》,商务印书馆,1942年编印。

9.韦永成:《新县制的认识》,载《安徽政治》第四卷第七期。

10.酆裕坤:《现代警察研究》,商务印书馆,1946 年版。

作者简介:李秉祥(1982—),男,河南信阳人,重庆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国法制史。

项目介绍: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抗战时期重庆警察惩治汉奸研究”(2018BS126)、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抗战大后方警察教育改革研究”(22SKJD065)、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我国警察紧急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KJQN20220052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警察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警察职务犯罪问题探析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警察体能训练在警务实战中的重要性
“警察干预家庭暴力问题”课程体系建设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对警察体能教学训练课的评价
基于心理行为训练的警察培训体系思考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论抗战时期中、美、英军事合作的酝酿和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