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就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22-07-06李婷
摘 要:本文结合民办英语专业高校的培养定位和专业优势,探讨怎样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校企融合的优势,利用云平台,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有利于职业发展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协同培养实用型翻译人才。从而为形成“实训+就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初步路径。
关键词:就业实训;翻译教学;民办高校;云平台
一、“实训+就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意义
(一)实现民办高校个性化专业教学与评估
民办本科高校生源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通过研究构建翻译教学云平台,帮助民办高校快速建立教学基础,课程进行优化组合,旨在促进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掌握作为合格翻译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优化学习过程,以平台链接优质资源,以大数据思维提升现有教学流程,实现个性化专业基础教学。通过学生的数据平台,可以确定要课堂教学中重难点以及教学方式,并可以针对所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设计出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案。同时,预测高校学生毕业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等,并能及时调整高校发展战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为企业提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外语专业具有很强的工具属性和应用性。产教融合是企业对口获取应用型翻译人才资源的重大契机。深化产教融合,加深校企合作;利用云平台,共享校企资源,从而推动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有效进行,逐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实训+ 就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与外语学科的交叉融合,推进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水平探索,校企合作。并帮助构建具有地方企业特色且中西合璧的英语教学模式。
二、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一)专业定位与规划
民办高校英语专业依托“校企一体,协同育人”的办学优势,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定位为基础,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一带一路产业发展趋势,遵循英语教育和英语语言服务市场的规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专业特色建设为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行业、企业岗位群的要求为目标,瞄准区域经济战建设的需求,用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来指导,着力进行以“识博强技”为重点,推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改革,从而培养“上岗有能力、创新有思路、创业有办法、发展有基础”的“四有”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
创新校企一体化培养人才机制,着眼于“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语技能实践能力,优化学生学习实践环境,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结合区域情况、学校的办学基础及专业定位,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课程设置,争取三年内建设成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力争向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看齐。同时深抓考研工作及英语专业四八级通过率,争取考研录取率以逐年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速度递增。
(二)专业培养目标
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发挥学校“校企一体,协同育人”的办学优势,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英语语言学理论有较系统地学习,对英美文学、中西方文化等专业理论和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具备较强的英语翻译能力和英语教育教学能力,能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交流,能够在相应的中小学、培训机构从事英语教育工作,在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外經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等从事英语翻译等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国际商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
1.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语言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团结合作的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2.掌握某一专业方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获取知识、利用信息、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3.适用性较强,英语听说熟练,具有足够的跨文化知识及专业以外的通识知识体系,能胜任初级或中级英语教学工作或独立从事以英语语言为主的业务洽谈、文化交流、翻译等工作。
4.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沟通、协调、执行能力,能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处理办公室日常工作,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操作,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5.遵纪守法,身心健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具备热爱生活欣赏美的能力。
三、“实训+就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甲乙双方结合民办高校的培养定位和专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乙方配合甲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
(二)共建师资队伍
校企联动、交流互访,聘任乙方高层次人才担任双师型教师,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共建外语专业教产研一体化云平台
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加强科研数据共享与信息服务,在信息情报、项目申报、人才使用等方面相互支撑,协同发展;聚焦重点研究领域,以项目为依托,聘请乙方优秀人才组建科研合作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实现成果共享; 同时围绕专业共性问题合作开发横向项目,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推动企业的产业技术进步。
(四)共建实验实训实习云基地
甲乙双方共享平台资源,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共建翻译实训云基地;甲乙双方共同设计实训项目,明确实习任务,做好实践教学工作。
(五)共建课程
校企结合自身优势,共同进行服务于专业发展的课程建设,深度合作以企业语言文化服务项目为依托,紧密语言文化产业实际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群,编写应用型教材,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应用型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施也频,陈斌.产教融合 特色办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5):18-19.
[2]孙宇,庞双龙.基于大数据及智慧教育云平台的产教融合新模式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1):95+100.
[3]宋礼青. 城市低年级小学生课外学习类 APP 的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4.
[4]徐恒振.英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共建翻译实验室试点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20(05):87-89+92.
[5]王翊,韩名利.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20(04):139-142.
作者简介:李婷(1992—),女,汉族,山西阳泉人,讲师,翻译硕士,单位:烟台南山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项目来源:本文系山东省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翻译教学云平台的构建和实施研究”(22JX22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