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管理学归因理论的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探析

2022-07-06李斌

客联 2022年11期
关键词:归因理论慢就业

李斌

摘 要: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慢就业”现象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现象,“慢就业”人数越来越多,逃避族、啃老族、偷懒族日益凸显。利用管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对“慢就业”现象进行内外部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精准就业服务角度出发提出若干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慢就业;归因理论;精准就业服务

2021年11月19日,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加上首次突破百万的归国留学生同时涌入就业市场,就业形势严峻。进而衍生出来“慢就业”这一新型就业现象。

“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打算马上就业而选择旅游或者参加西部计划等其他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想利用这些活动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破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是我们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现象

“慢就业”可以根据高校毕业生的意愿和寻找工作的主动性分为积极的“慢就业”和消极的“慢就业”。

(一)积极的“慢就业”

积极“慢就业”是指,有些毕业生已经有自己的就业计划和阶段性目标,他们想利用这段间隔时间,通过各种途径积累学识和经验,提高自身的素质而并非不愿意就业或躲避就业。

1.备考族。考研梦几乎是所有毕业生的追求,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使得更多学生选择考研路。但是,疫情加之双减政策的影响,2021年全国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377万人,比上年增加了80万,增幅达21%。

2.观望族。面对大批量的招聘就业单位以及互联网浪潮的冲击,就业岗位已经“冲昏”了原本想积极就业学生的大脑,使得他们一直处于观望的状态,生怕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自信族。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社会上的岗位匹配度高度自信。自信认为自己能够拥有更好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已经拿到了多家公司的offer,但是暂时不选择入职,还在备战更加优秀的公司企业。

(二)消极的“慢就业”

消极的“慢就业”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自己害怕受挫、追逐自身愉悦,或者觉得目前的岗位与自己的期望不匹配,觉得会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或者就业岗位等着自己。

1.逃避族。有些大学生浑浑噩噩度过大学四年,四年完全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入学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颓废度过四年。忽然轮到自己毕业了,感觉到焦虑不安;另一方面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够应对现实社会和工作带来的压力。

2.偷懒族。有些大学生毕业后,没有立马去找工作,而是以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心仪的工作而在家躺平,既不去备战考研又不去考编考公,完全一个慵懒的状态。

3.啃老族。目前毕业生大多都是00后,家庭条件相对较好,这批毕业生选择待在家里,依靠家里的经济维持自己“愉悦”的时光。

二、基于归因理论分析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原因

(一)归因理论介绍

海德的归因理论F.海德认为,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或者把它归于环境或者把它归于个人。如果归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维纳的归因理论B.维纳认为,人们可以把行为归因于许多因素,但无论什么因素大都可以纳入内因一外因、暂时一稳定这两个方面的4大类中,即暂时的内因、暂时的外因、稳定的内因和稳定的外因。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凯利的归因理论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⑧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凯利强调了3種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为。关于归因理论还有其他观点,但是总体来看,这些理论都强调了对于原因分析的重要性,都强调了采用一定方法进行原因分析的有效突进。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因素

1.能力。有些毕业生大学四年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既没有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没有积累强大的综合实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一到毕业,束手无策,慌乱不已,不知道怎么面对现实的就业环境。

2.兴趣。每个人的兴趣都是千差万别的,“慢就业”学生的兴趣往往偏向于躺平和无所谓的态度,对游戏等互联网产品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3.价值观念。“慢就业”毕业生往往认为什么都没有价值,觉得自己是最有价值的,所以觉得这些岗位和薪资都没有办法与之匹配。

4.学校因素。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同学朋友的影响、感情状况、专业教育与岗位需求匹配性程度对于学生“慢就业”影响较大。

5.家庭因素。现如今孩子父母受过一定的教育,愿意让学生去尝试体制内的工作,也在经济上对学生进行支持,这样直接影响学生“慢就业”的选择。

三、精准就业服务视角下“慢就业”解决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驾护航,制定各种有利于保障“慢就业”学生快速就业的政策发挥,加大宣传和实施力度,尤其是家庭困难毕业生的帮扶。

2.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创造新岗位、寻求新方向。各级相关部门要积极走进基层、走进企业,积极鼓励高精特新企业扩大生产,积极做好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工作。

(二)学校层面

1.不断创新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大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培养和教育,让他们走出去学进来,学习先进的就业指导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

2.加强新入学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从大一就树立一个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对照就业岗位不断奋斗的目标。

(三)家庭层面

1.家校合力,促进学生成长。高校和家长时刻要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家庭动向,引导学生父母鼓励学生积极就业,先就业在择业的就业观念。为家长理清就业政策,要求家长鼓励学生自立自强,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

2.家长要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长要尊重和支持的子女的选择,避免盲目溺爱而导致子女无法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全人格的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就业,而非惰性的“慢就业”。

(四)个人层面

1.正确认识国内外就业形势和自我。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必须端正自身就业态度,要深刻知晓就业压力大,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我,努力提高自身,将自己培养成能够完全适应当前国内外就业形势的新时代青年。

2.不断转变就业观念。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加上首次突破百万的归国留学生同时涌入就业市场,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本科学历贬值严重。现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必须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就业,选就业再择业。

参考文献:

[1]丁利利.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学,2022,13(18):131-133.

[2]李川,李艳霞.高校大学生“慢就业”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2(07):8-11.

[3]Wang Ting,Li Shiq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ment values and college students choice intention of slow employment: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2,13.

[4]禤欣,许哲曦,刘阳.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3):32-42.DOI:10.20017/j.cnki.1009-0576.2022.13.005.

[5]瞿佳. 基于韦纳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学习结果归因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云南师范大学,2022.DOI:10.27459/d.cnki.gynfc.2022.001025.

[6]王長青.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08.259.

猜你喜欢

归因理论慢就业
“慢就业”,待富不光荣
归因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调查研究
你想试试“慢就业”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思维创新
基于情感倾向的在线评论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基于归因理论的顾客网上重复购买意愿研究
用归因理论浅析初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的成因及教学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