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官员退休后都干些啥

2022-07-06孟园

领导文萃 2022年15期
关键词:俸禄官场待遇

孟园

古人也有退休概念

古人的平均寿命本来就很短,“人到七十古来稀”,古人中能够活到七十岁少之又少。因此这样的制度规定,实际就相当于让古代官员们在岗位上工作一辈子了。尽管看着有点不太合理,但作为礼法之一的“七十而致事”还是流传下来,为各个朝代所遵循。

明代,官员的退休年纪发生改变。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将退休年纪调整至六十岁。后来,明代的退休年纪又被调整为“京官文官年七十,地方官六十五,武官年六十”。清代,官员遵照的原则大体上还是七十致仕。

制度规定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一回事。翻看官员们的履历,能够发现有大批官员都没有在七十岁准时退休。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官员,大致可以被分为两类:

一类,年纪达到七十岁,却不能退休的官员。

古代年满七十的官员,如果口齿清晰,看着不太衰老的,仍然有被继续留用的可能。

元代皇帝不太允许从事医术、阴阳占卜、工艺制造这类技术性官员退休。郭守敬官至太史,精通天文、水利、数学、测绘,是一名技术性官员。大德七年元成宗下诏,凡年满七十岁的官员都可以退休,独有郭守敬不行。此时,郭守敬已经七十二岁了。在诏令的规定下,年逾七十的郭守敬只能继续在岗位上工作。

另一类,没到七十岁,就因特殊原因提前退休的官员。

古人退休制度有一定弹性,有一个途径可以告别官场——提前申请退休。官员申请提前退休的原因很多,既有自身能力不够、识趣提前退出的;也有厌恶官场、在利益斗争中失败而被迫退休的;还有要回家侍奉父母,或是自身有疾病实在不能胜任的。

在很多朝代,皇帝还会对提前致仕的人员予以奖励。

这是因为,官员如果选择提前致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朝廷冗官的情况,留出位子给更年轻的人才。

从历史记载来看,绝大多数官员会在退休后返回原籍。“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回归故土在中国人传统意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诗人贺知章,回到故乡越州永兴。此时他已年逾八十,面对家乡的种种变化,他感慨万千,写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等脍炙人口的名句。

官员之所以在退休后不选择继续留在京城,除了在大城市生活不易维持外,还有那份对故乡、亲人深深的依恋。

古人能拿多少退休金

汉代,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后能够拿到原来三分之一的俸禄。汉平帝元始元年,詔令“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叁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由于粮食运输困难,汉代的俸禄并非都是实物,官府会将谷米折成钱币发放。

魏晋时,梁武帝曾下诏,规定退休金为在职时期俸禄的二分之一。但因为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很大,退休制度不够完善,许多官员即便是年纪到了,也不愿选择退休。

唐代的俸禄主要是米或田两种形式,制度规定五品以上致仕的文武职事官,待遇是在职时俸禄的一半。对于有功之臣,皇帝会特别准许他们享受全俸。宋承唐制,退休官员同样也是拿在职时一半的俸禄。但是,宋代的冗官现象严重,为了鼓励官员退休,皇帝会给愿意退休的官员许多优待,甚至一度同意官员们在退休后领取全俸。

辽金时期,统治者也是给予退休官员半俸。有趣的是,金代有勒令退休的制度,这个制度专门针对年老体衰但不愿意退休的官员群体。一旦被勒令退休,就不能享有薪俸。元代,致仕后家贫的官员享有半俸待遇。

明代,官员基本没有退休俸禄。不过,统治者会给予按照礼法退休的官员较好的政治待遇。退休官员虽然没有实权,却拥有品级,能够继续享有在职官员免税免役等特权。同时,皇帝也会给他们发放俸禄、派遣杂役、赏赐宅第等。官员退休返回原籍时,路上所需花费,朝廷也会一并报销。此外,对生活有困难的官员,朝廷也会给予关怀。明成祖时,没有子嗣赡养的退休官员,可以每月拿到两石米,直到去世。

清代,退休官员的待遇分全俸、半俸、不食俸三种,但总体经济待遇比明代好了许多。官员们退休后不仅仍名列官籍,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同时也拥有向皇帝陈诉地方政务情况的权力。

除了经济待遇外,退休的部分官员还有一大福利——恩荫子孙。唐代以前,荫补在皇上特恩赐给后才可获得,唐代开始,致仕荫补成为一项制度。恩荫不仅是一份荣耀,同时意味着政治与经济地位的保障。

唐代以后,官员的养老费用主要是由各州县发放。退休官员们往往手持一张券,经过州粮科院查验通过后,到州县的粮仓领取俸禄。有了这份物质保障,官员们的退休生活便可以正式开启了。

不同的道路,不同的生活

退休之后,部分官员往往会选择隐居避世,最典型的是陶渊明。陶渊明先后做过五次官,后因官场腐败、仕途险恶,决定回乡。归隐后,他曾写下许多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诗中流露出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由于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陶渊明退休生活十分清苦。

再如杜甫。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毅然辞去官职。但是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爆发,他不能回家,只能携家眷入川,暂时栖身于茅草屋内。大雨过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从居住环境看,他的日子也过得十分清贫。

部分中下层官员退休后没有保障,他们不得不开始寻觅一份新工作,养活自己。退休的官员大部分是饱读诗书的文人,文字表达能力出众,他们就利用自己的学识,赚取生活补贴。

例如明代以后墓志流行,很多文人开始撰写墓志,获得“润笔”之费。还有一些官员选择投身商业,如明嘉靖时期的官员沈汉因上疏被罢归,回到家乡后,便投身商业,家业大兴。

除了这些,一些退休官员也会回乡办教育。明代何良俊曾言:“士大夫居家宜谨身循礼以训子孙、式里巷。”投身教育事业是退休文人们的绝佳选择。许多人回乡后选择做一名塾师,既可以服务乡里,也可以获得一定补贴。

部分官员会在退休后游历名山大川。如明人袁宏道为官时已是中年,做了一年吴县县令后,袁宏道觉得这份工作太过辛苦,于是第二年就申请了退休。脱离官场之后,他游遍东南山水寺观,著有《解脱集》等。他曾在《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中写道“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泠石也。”从袁宏道的游记中,更多看到的是他充满冒险主义的旅游精神。

生活比较富足的官员,还会选择在退休后建造园林。如明代徐泰时退休后,就回到苏州阊门外下塘花步里,  “归而一切不问户外,益治园圃”,过上了舒啸闲居的日子。园林中每一处山石、假山、盆景,都经过精心的布设。这位徐泰时就是日后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留园的最初造主。

退休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抱负。一部分退休的官员仍然希望能够通过文学来立志、立身、立家。如司马光,他因与王安石不和,选择提前致仕,利用闲暇时间,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写作。再如欧阳修,致仕之后著有《归田录》,在书中记录宋朝君臣的轶事及当时的典章制度、人情物理。

除了上述这些,古人还会在退休后积极参与地方上的赈灾、修桥、修路等公益活动。

于他们而言,致仕不仅是对官场的告别,也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

(摘自《各界》)

猜你喜欢

俸禄官场待遇
不讲待遇 不计得失
HAVAL F5 “帝王”般的待遇
俸禄的标准
古代官员“俸禄”有多少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优先待遇
PAMPERED POULTRY 享受“高级待遇”的文昌鸡
俸禄的标准
官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