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师爷
2022-07-06岑燮钧
岑燮钧
舜江府知府虞大康到舜江來上任的时候,有点儿灰头土脸。要不是朝中有人,说不定就要“翻船”了。
一天,他与绍兴师爷丁德利在舜江楼上对饮。楼下府前路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正是舜江涨潮时分,做生意的船只都浮了起来,以至于让人觉得对面的南城也仿佛浮在水上。虞大康喝了一口闷酒,长叹了一声。
丁德利看在眼里,眼珠子转了一下。这么多年跟下来,老爷的脾性,他早已摸得一清二楚。他站了起来,踱到栏杆前,略一思索,就有了主意。但他不说,他要等一等。他转身过来,装出很歉疚的样子,说道:“老爷这次到舜江来,都赖小人思虑不周。”
“丁师爷这是哪里话!要不是你的主意好,我虞某人就不会仅仅是平调舜江府了。”
虞大康原先是松江府的知府。松江是富庶之地,多有官员走动,虞大康迎来送往,乐此不疲。但凡朝廷上的要人经过松江府,虞大康必亲自迎接,好酒好菜伺候,然后大礼相送。如此一番,花费虽巨,毕竟是公帑,他也不心疼。他原以为,如此一来,可保无虞,岂料任期未满,朝廷却派人前来审核松江府的账本,一时让他不知所措。他饮酒无味,茶饭不思。丁师爷捻着山羊须,背身沉吟,半晌,缓缓地言道:“以小人之见,只有一不做二不休,如此一番,方保太平。”他转过身来,说道:“就怕大人顾虑太多,一时下不了决心。”
虞大康直直地看着丁德利。丁德利走近他身边,眼珠子一转,然后盯着虞大康,一字一顿道:“烧、账、本!”
“使得?”
“使得!”丁德利抚了一下胡须,“朝廷审核未至,老爷先得消息,岂非有要司护着老爷?此其一;其二,若是朝廷真的查出什么问题,大家脸面都不好看;三来,即使朝廷怪罪下来,没了账本也是查无实据,老爷暂时受点儿委屈,但不至于伤了根本。老爷,你看呢?”
“那这账本如何烧法呢?”
“这个不劳大人费心,小人自会安排。”然后,丁德利凑近老爷身边,如此这般一说,虞大康哈哈大笑,丁德利也嘿嘿地笑了起来。虞大康拿起酒杯,饮了一满杯。丁德利举起酒杯,在嘴边抿了一下。
后来的事情是,账房失火,只救得一二账本,核查之人亦无可奈何。朝廷就把他调到舜江府来了。
但是,还是罚了他半年的俸禄。
此时,丁德利重又坐到虞大康对面,正欲拿起酒杯劝酒,听得楼下一阵喧哗,于是,两人走到楼前往下看去,只见岸上站了许多人,渡船上有人伸出竹竿——原来有人落水了。“怎么回事?”虞大康问道。一会儿,有下人前来禀报,是渡船太小,争着去南城的人太多,有人被挤下了船。
“大人正欲振作,小人倒有一计,可让老爷扭转官声,累积功德。”
“你且说来,让我听听。”
“在这舜江上建一座桥,把南城北城连接起来,岂非大功德?”
“主意虽好,可无有钱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丁德利往前一倾,嘿嘿一笑:“老爷,我们可以烧账本,也可以救账本啊!”
虞大康来了兴趣,给师爷斟满了酒,呵呵一笑,说道:“师爷可说来听听。”
可是,丁德利并不着急,他抿了一口酒,闭口细品一番,然后悠悠言道:“小人为老爷烧了两次账本,为大人累积了人脉。现在,小人为老爷再设一计,可保大人一世英名!”
丁德利说的另一次烧账本的事,缘于一次犒劳。那时,虞大康任一滨海小县的知县,正好大军打退了犯境之倭寇,于是,他准备了酒肉,去卫所犒劳将士,以尽地主之谊。摆酒设宴本是小事,私下送厚礼却被人揭发。上峰来查,丁师爷就让他把送礼的账目单烧了,免得让更多人受牵连。结果,他自己没事,将士们更没事,风头就过去了。而当年抗倭的副将,如今已是刑部侍郎,两人交好多年了。
“师爷,你说救账本,此话怎讲?”
“大人,依你看来,这民间死账可多?买卖之间、借欠之间,可曾两清?”
“这样的死账烂账,千年不赖,万年不还,民间多着呢!我这里就有好几笔,只因是远亲近邻所借,不好翻脸,就成了死账了。”
“这就对了。若是官府撑腰,来为民间清理这死账,岂非德政?”丁德利端起酒杯,示意虞大康同饮,他呷了一口酒,说道,“这死账,本已没多大指望,能收一成是一成。到时,官府替他讨还了,五五分成,不在话下;就是拿他个七成八成,又当如何?有了这钱,还愁舜江桥造不起来?”
虞大康一听,不由激动起来。他举起酒杯,敬了丁德利满满一杯酒:“师爷自便,我喝下了。”虞大康一饮而尽。
当此之时,丁德利可以稍稍得意一下。他跷着二郎腿,目光转向南城,仿佛舜江桥就在眼前了。
“到时,请文士作一篇碑序立于桥头,不正是大人的千秋功德吗?”
“师爷所言极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是读书人的夙愿!”
第二天,舜江楼下就贴了一纸榜文,为民间清理死账。老百姓得此消息,奔走相告,纷纷献出借据。要知道,舜江府乃商旅要津,工商兴旺,生意场上的死账甚多。至于具体账目,除了丁师爷,估计也只有知府虞大康知道了。
舜江桥造了三年。桥成之日,南城北城俱欢庆,当地文人纷纷称颂,写诗作文,以记其事。虞大康声名日隆,上峰闻之,予以嘉奖。不久,虞大康就升官去了。
这一次,绍兴师爷丁德利没有随行,他回乡买了一个小花园,安度晚年。丁德利死后,留下一本笔记,很多做幕僚的人都读过。
这舜江桥的来历,就记在这笔记里。
[责任编辑 王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