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把人生最后40年给了中国

2022-07-06

华声文萃 2022年7期
关键词:拜尔外国语西安

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有这样一位特殊的老师。他是时任法国空军司令的儿子,曾参加过护国战役,却在57岁时毅然选择来到中国免费任教,并倾其所有资助了70多名中国学生留学法国。他以满腔热情向世界介绍中国,尽其所能地传播中国文化,还曾获评“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他就是西安外国语大学的终身名誉教授——让·德·米里拜尔。他这一生,充满着令人惊叹的传奇色彩。

“浪子”决定扎根东方古国

1919年,让·德·米里拜尔出身于法国东南部,祖父是一战时期法国空军的缔造者,父亲是二战时期的空军司令。

在大学里,米里拜尔读到了世界各国的人文、风俗习惯,十分渴望亲眼看到书中的世界。于是,他在心中暗自计划,毕业之后,就来一场环球旅行,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然而世事难料,大学还没毕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法国也被卷入了这场灾难中。在德国的“闪电战”下,法国仅在短短的40天内就被灭掉,宣布投降。为国奋战的180万战士成了战俘,米里拜尔也是其中一员。

1944年,英美联军从诺曼底登陆,大举反攻,横扫战场,一举解放了法国,战俘们也恢复了自由,米里拜尔终于如愿回到了家乡。经过战火洗礼的米里拜尔,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想要环游世界的梦想也变得异常强烈。于是,米里拜尔回到家乡没多久,就开始收拾行囊,踏上寻梦之旅。在25年的时间里,米里拜尔去过50多个国家。这样一个“浪子”,最终却被一个东方古国所吸引,并决定在这里扎根定居。

无私的奉献感动中国师生

1968年,米里拜尔乘船到中国香港,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他更加想要一探究竟,但因为当时中国内地还没有完全开放,他只能止步于此。不过,米里拜尔并没有因此放弃,他选择暂留香港,先学习中文,为后面的旅行做准备。8年后,中法两国签订了一份友好交流协议,法国愿意派一批老师到中国教学。得知这个消息后,57岁的米里拜尔高兴得像个孩子,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米睿哲。优秀的米里拜尔成功入选,并被安排到了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

在米里拜尔的第一节课上,他就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整个法语系竟然连一台录音机都没有,学生全靠老师带读,这样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发音的准确。于是,米里拜尔立马自费从香港购买了十几台录音机,无偿捐赠给学校,供老师们上课使用。后来又先后捐赠了电视机、法语图书和资料等等。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各项设施都不完善,财政上也十分紧张。来到中国的第二年,米里拜尔就主动申请不再领取教师工资,希望学校可以把钱用在购买相关设备上。米里拜尔的种种举动,让学校师生们赞叹不已,他却总是憨厚地说“不值一提”。

为中国燃尽了最后一丝光和热

米里拜尔在西安生活了多年,也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他经常沿着西安的古城墙,探寻有关它的故事。6年多的时间,米里拜尔几乎走遍了陕西的各个地方,并完成了一篇23万字的论文《明代陕西地方官吏制度》,填补了法国对中国明代官制研究的空白,在法国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中国生活的这些年,米里拜尔生活得朴素又充实。在物质生活上,他没有过多的追求,一间60平方米的宿舍,只摆放了一张床,一个书桌,和一个堆满了书籍的书架,穿的是最普通的格子衬衫,饮食更是简单,一桶泡面,一个馒头就能对付一顿。家境优渥的米里拜尔,怎么会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呢?因为他把省下的钱全都捐给了贫困学生,并成立了一个助学金,名叫米睿哲中国爱心助学金。

这项基金,除了给贫困生提供助学基金外,还有一项较大的支出,就是資助优秀学子留学。米里拜尔先后资助了70多名中国留学生出国学习,并把自己在巴黎的公寓贡献出来,给这些留学生居住,但他有一个条件:学成后,一定要回中国!

1984年,66岁的米里拜尔已经到了退休年龄。本该回国安享晚年的他,却依然舍不得离开中国。他向政府提出申请,表示希望能够获得中国的永久居留证,在中国定居。1997年6月18日,米里拜尔成功拿到了永久居留证,成了陕西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2015年10月10日,米里拜尔在西安去世,长眠于中国的土地。临终前,他签署了遗体捐献申请书,为中国燃尽了最后一丝光和热。2016年,米里拜尔被授予“中国好人”称号,这是对他高风亮节的肯定。他一生未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直到生命的尽头。

(据澎湃新闻 6.12讯)

猜你喜欢

拜尔外国语西安
他把人生最后40年给了中国
西安2021
Oh 西安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An Analysis on Holden’s Anti-hero Image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郑州外国语学校
문학텍스트를 활용한 한국어교육―발음 ,어휘 교육을 중심으로
An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of “Yue Lai Yue X”
On Modern Fruit Production in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