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国恩和楚辞的青岛之缘
2022-07-06吴博群韦春喜
吴博群 韦春喜
游国恩(1899—1978),字泽承,江西临川人,我国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文学史家。据《游国恩年谱》,1931年8月(《国立青岛大学一览》的教员名录作9月)至1936年7月,游先生任教于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均为今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在此期间,完成《中国文学史讲义》卷三和卷四、《楚辞讲疏长编》中的《离骚纂义》《天问纂义》、《读骚论微初集》(楚辞研究成果汇集),出版《先秦文学》。
严谨的学术态度
在青岛执教期间,除正常的講授课程外,游国恩先生还撰写中国文学史教材与楚辞研究专著。《中国文学史讲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其卷一、卷二已于武汉大学时期编写完成,卷三、卷四为1931-1932年在国立青岛大学时期续写。全书对文学的边界和范围有明确的界定,对文学的流变有详细的梳理。游先生在写作中严谨认真,对周代文学的传闻异辞考核钩稽,认真辨别其真伪,按可信度分类列举论述,绝不轻信轻疑。此书的讲述范围起于先秦、迄于南朝宋,涉及范围广泛。游先生对相关作家作品、时代背景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处理得详略得当,游刃有余。
1932年,游国恩先生开始着手编纂《楚辞讲疏长编》。他在序言中解释自己从事这项浩大工程的原因,“余独怪昔人好说楚辞,其书殆不下数十百种,大率习旧安常,浅薄固陋;往复其言,互为奴主,而多不肯深至其功”,“窃不自揆,妄欲网罗众说,考核群言,钩稽参校,时出鄙见”。在厘清以往楚辞研究的不足以后,他希望广泛汇总以往各家之说,加以考辨参校,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在编纂《离骚纂义》《天问纂义》时,广泛采用王逸以下各家观点,涉及文字、训诂及考据等诸多方面,种类丰富,资料翔实,并就屈子之文分条排列,末加自己按语,敢于突破前人旧说,见解透辟,功夫扎实。既可以开阔读者眼界,又可以启发读者从多角度展开思考。罗庸在《楚辞纂义序》里指出:
泽承此编,承近世学风之变,兼前人累世之长。其于左右采获,巨细靡遗,则远喻蒋氏;别白异论,独抒卓识,则度越考亭;至于校正文字,疏通训故,考订史实,则又东原所未逮焉。
这是对《离骚纂义》《天问纂义》的精准认知,同时说明了游先生在继承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在其基础上别有新见,于诸多方面已超越前贤。
游国恩先生不仅在著书的过程中秉持着异常严谨的态度,在出版著作时也要做到精益求精,慎终如始,从不敷衍草率。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楚辞讲疏长编》的编纂工作被迫停止,原计划拟编的《九歌》《九章》《远游》《招魂》诸编未能完成,但各编所需资料已大体准备就绪,以待日后以同样的形式继续编纂。世事的变迁并未使游先生改变原有的态度,多年以后,他一度准备将《离骚纂义》《天问纂义》先拿去付印,因个别资料尚有待搜集,便将此念头打消。直到1978年游先生去世后,经学生依其观点进行补充,这两部著作才分别于1980年和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至此,已过了50余年的漫长岁月。从《先秦文学》一书的写作,也可看出游先生的认真态度。据该书序言记载,商务印书馆向游先生征稿,以一月为限。游先生因时间略显仓促而婉拒。出版社又将期限延长至四十日,先生才接受。为避免学术研究受到损害,游先生一贯遵循着修辞立诚的原则,保持着勤勉求实的作风。吴小如在《书廊信步》里“本固根深,枝荣叶茂,既不会风一吹就倒,更不是昙花一现,昨是今非”的评价,正是中肯的概括。
博大的学术情怀
游国恩先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也密切关注国家形势的变化,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并将之熔铸于著述当中,表现出宽广博大的学术情怀。他着手编纂《楚辞讲疏长编》时,正值日本侵华时期。心系天下、心忧国难的游先生,遂将一腔热血倾注于这项浩大的工程之中。屈原才华卓越,又身为楚国宗亲,在楚国奸佞当道、国亡无日的局势下被迫抱恨投渊。游先生钦佩屈原是非分明、独立不迁的崇高品格,推崇其发扬蹈厉、厚重深沉的宗国观念,认为屈子之文可以激发人情,屈子之爱国热情可以给读者以莫大的启发与鼓舞。所以希望通过讲解楚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把学术研究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在《离骚纂义》中,他写道:
屈子以哲王不寤,再窜湘南,不忍见宗国之亡,毅然投水以殉,此真舍生取义之大节;岂必以隐居终老、偷生苟活,始得为所谓圣人之徒欤?
文中明确反对在国家危难之际选择隐忍苟活的行为,由衷赞美屈原投水殉国的壮举。在《天问纂义》中也指出:
盖兹篇之旨,虽控引天地,错综古今,或不专为讽谏而发;而每一念及国势阽危,岌岌乎不可终日,又未尝不触其存君兴国之感也。
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屈原的“存君兴国”的博大胸怀给予高度赞扬。
此外,游先生在学校里还多次应邀做学术演讲,主题也围绕解决国家当时的困难而展开。据《国立山东大学周刊》记载,1935年6月24日游先生在学校里作了题为《复兴民族的先决问题》的演讲。面对饱受欺凌、日趋没落的国家,他痛心疾首地告诫学生,我们已经到了生死关头、到了危险万分的时刻,并列举勾践、祖逖、岳飞等历史人物的事迹,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抗争精神。
卓越的学术成就
游国恩先生学术基础扎实,博学多闻,成就卓越。闻一多先生在《楚辞校补·引言》中指出自己的楚辞研究,就是在游先生的启发下进行的。他写道:
最后,我应当感谢两位朋友:游泽承(国恩)和许骏斋(维遹)两先生。泽承最先启发我读《楚辞》,骏斋最热心鼓励我校勘它。没有他们,这部书是不会产生的。
这里既有对游先生的感激,也包含着对他卓越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同。游先生早在求学时期写成的《楚辞概论》一书就曾受到陆侃如、郭沫若、鲁迅以及闻一多等学术名家的赞赏,在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原本与之并不相识的闻先生在读过此书后,先后聘他至国立武汉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任教。1931年,在青岛重逢的两位先生居住在校内的同一幢房子里,这使他们的学术探讨更加便利、频繁。据游先生之女游宝谅《游国恩先生年谱》记载游、闻二人“常讨论学问至夜深,讨论最多的是《诗经》和《楚辞》”。
1932年8月,闻一多先生离开青岛执教于清华大学后,与游国恩先生多有书信往来,《闻一多书信集》共收录八封,其内容主要是有关学术问题的讨论,言辞间也充满着对游先生的肯定与钦佩:
今得悉大驾即将北来,曷胜欣忭!惟盼将大著中有关《楚辞》之手稿尽量携带,藉便拜诵。他无所需也。
闻先生在书信中表达了得知游先生即将北上后的欢欣激动,请他携带楚辞论著的嘱托,更是饱含着对他楚辞学研究成就的认可,和向他讨教的强烈愿望。诸如此类的赞叹在他们的往来书信中并不少见,如“自惠发千古以来奉发之覆,恨不得行家如吾兄者,相与拍案叫绝也”,“病中再读大著,渊博精审,突过古人,是诚不愧为后来居上矣”,“关于《九歌》诸点,高见甚是,无任钦佩”。此外,学术上的交流也使二人的友情更加深厚,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加关切。“何日命驾,计当何日抵平,乞一一详示,弟当进城奉迎也”,既有对友人的真诚相待,也有在细节上的周到考虑。“久候不来,亦无消息,望眼欲穿矣。平中日来凉爽,宜游厂肆,宜游北海,啜茗长谈。”北上的游先生因京汉铁路梗阻而无法到达,不知情的闻先生再次致信以表达对友人的无尽牵挂与热切期待。
游国恩先生执教于青岛期间,讲授的课程有中国文学史、楚辞、唐宋以降的文学、中国文艺故事等。由于学术成就卓越、授课内容充实丰富、讲述清楚精辟,在学生中深受拥戴。1936年,游先生辞去在国立山东大学的教职。学生们得知此消息后,纷纷来到家中挽留。因游先生已决意离开,最后学生们送给他一枚刻着“教导有方”四个字的银盾,并到火车站送行。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在写给游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的贺信中回忆说:
30年代初,我是国立青岛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游先生教我们楚辞。他是著名的楚辞专家,毫无教授架子,对学生非常和善。他教课非常认真,谆谆善诱,我的毕业论文《井田考》就是在游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时光如过客……但游先生的形象,活生生就在眼前,念及往事,我的心胸为之温暖。
在当年名家云集的青岛,游国恩先生赢得了青年学生的无限崇敬和学术名家的高度赞誉;在学术昌明的今日,他卓越的学术成就与高尚的人格魅力,仍将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作者简介:吴博群,中国海洋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生;韦春喜,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