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时期的朋友圈

2022-07-06刘怀荣

博览群书 2022年8期
关键词:青岛大学文学院梁实秋

国立青岛大学成立于1930年,当时青岛的文化积淀还很缺乏。杨振声、闻一多等先生却以三四十岁的少壮之年,克服时局动荡,经费短缺及学生浮躁等重重困难,充分发挥个人感召力,并利用青岛的地缘优势,延揽了一批年轻有为、学贯中西的文史名家,仅用两年时间,就让这座海涯小城的文化芬芳传遍了全国。在国立青岛大学基础上组建的国立山东大学,继承并发扬这一文史传统,在青岛山东大学复校后,使文史专业再度辉煌。当年的经费短缺状况,从杨向奎先生主持创办《文史哲》面临的困难,即可窥知一二,青岛的文化虽也仍有欠缺,但“五岳并立”“八马同槽”的文史盛况,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这是青岛高等教育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

本栏目对6位亲历这段历史的文史名家展开回眸,对他们在青岛的人生轨迹进行梳理。从他们多在青岛短暂停留即北上入京的经历,探寻学者与城市的因缘;思考闻一多、杨向奎主持院系工作的经验;遥想黄孝纾和老舍两位著名作家在大学课堂的风采;仰望游国恩先生楚辞研究和殷焕先先生语言学研究的成就,既是对前辈学者的缅怀,也不乏现实的启示意义。

今天,各高校对学术团队建设的重视及相应经费的支持,都已远远优于当年。充分利用这些客观的有利条件,汲取闻一多等前辈的智慧,总结历史遗憾,以回应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呼声,对于青岛以及身处像青岛这样非文化中心的文史研究者而言,尤其值得深思。

——刘怀荣(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世纪30年代的国立青岛大学,是中国海洋大学与山东大学共同的发展源头,其文学院首任院长是闻一多。对闻先生在青岛时期的学术、教学及“酒中八仙”等生活趣闻,已有不少文章论及。我们更关注的是1930年8月至1932年7月短短两年间,闻先生为院系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成绩,闻先生工作的重点是延揽人才,而当时他交游圈的朋友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尤为关键。

结缘同学

1912年冬,14岁的闻一多考入清华学校,这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入校学习八年,毕业后全部资送美国留学。闻一多因故留级两次,直到1922年7月才赴美。在清华学习的十年中,他担任过清华“游艺社”(后改“新剧社”)、“文学社”等多个学生社团组织负责人,参与《清华学报》《清华年刊》等刊物的编辑工作。与罗隆基、潘光旦、吴泽霖、吴文藻、顾毓琇、梁实秋、梁思成、饶孟侃等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到美国后,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三年。结识了赵太侔、余上沅、熊佛西、张嘉铸等留学生。就读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时,还与罗隆基等人共同发起成立大江会。1925年6月回国后,当月即在《现代评论》发表诗歌《醒呀!》,因此与杨振声结交。不久即加入新月社,与徐志摩一见如故,与饶孟侃、余上沅、张嘉铸、潘光旦等友人有了更多的往来。

闻一多后来几年任职高校的同事,有不少名人,其中有些即为上述同学。如他在担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后改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教务长期间(1925.10-1926.3),与赵太侔、余上沅、邓以蛰为同事;任上海国立政治大学教授兼训导长期间(1926.9—1927.3),与潘光旦、吴国桢等清华校友为同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系副教授、系主任(1927.9—1928.7)时,与陈源、汤用彤、雷海宗、宗白华等为同事,陈梦家、方玮德、费鉴照则是他在该校的学生;任武汉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期间(1928.8—1930.6),与杨树达、邓以蛰、陈源、朱东润、游国恩、谭戒甫、费鉴照等为同事。

1930年6月,闻一多辞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之职,7月被清华大学聘为中国文学系专任教授,但他最后应新建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聘任,与好友梁实秋一起选择了青岛大学。以上所述,既是闻一多此前的基本履历,也可发现他的交游圈相对单纯,主要是同学和同事。新月派同仁虽比较特殊,但实际上也是以同学为主。

网罗贤才

1930年8月,32岁的闻一多正式入职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授、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这所新建大学于1932年7月被解散并重组为国立山东大学。闻一多于1932年8月,回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作为学院首任院长,教师队伍建设是闻一多面临的首要问题。他在任两年间网罗的教师,为学院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梁实秋在《谈闻一多》一文中说:“一多除了国文系主任之外,还担任文学院院长。在中国文学系里,一多罗致了不少人才,如方令孺、游国恩、丁山、姜叔明、张煦、谭戒甫等。”(《梁实秋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P157)据相关史料,丁山、姜叔明、张煦来校,当在闻一多辞职之后,但梁实秋是当事人之一,他的说法当有依据。丁山等人的引进,或与闻一多任院长时所做的工作有关。闻黎明《闻一多年谱长编》引《青岛大学一览·职教员录》说:

这学年(笔者按:指1931年),青岛大学文学院新聘讲师有赵少侯、游国恩、杨筠如、梁启勋、沈从文、费鉴照,兼任讲师有孙承谟、苏保志、孙方扬、张金梁、刘崇玑,教员有谭纫就。(闻黎明《闻一多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P369)

張洪刚《梁启超胞弟梁启勋与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也说:

当时(笔者按:指1932年)文学院还有教授赵畸、杜光埙、谭葆慎、程乃颐、马师儒、郭斌龢、宋春舫(兼),讲师游国恩、赵少侯、沈从文、黄淬伯、方令孺、薛彩凤、李方琮及教员、助教30余人。他们担任各门课程主讲,一时在国立青岛大学形成了名家云集的强大阵容,对当时国内文坛影响颇深。(《山东大学报》第31期2018年10月31日第7版“校史钩沉”)

文学院最初设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系。上述教师,程乃颐、马师儒为教育系(教育系于1931年2月独立为教育学院)教授,其他主要是中文和外文系教师。其中,赵畸(赵太侔,1889—1968),戏剧家,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后两度任青岛山东大学校长。杜光埙(1901—1975),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硕士,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后任青岛山东大学教务长。他与杨振声、赵畸都是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宋春舫(1892—1938),浙江吴兴(今湖州)人,王国维表弟,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游国恩(1899-1978),著名楚辞学家。沈从文(1902-1988),著名小说家。方令孺(1897—1976),著名诗人、散文家,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与林徽因同为“新月派”著名的两大女诗人。这些学者在当时皆为一时之选。

其他学者也不乏名家,如梁启勋(1879—1965),字仲策,梁启超胞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著名词人、词学家、翻译家,现代词学建构的奠基人之一。1931年12月受聘,1932年2月到校,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讲师,讲授古典诗词和音韵学等课程。1951年,入选中央文史馆首批馆员。杨筠如(1904—1946),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著有《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版)、《荀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版)、《尚书覈诂》(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版)等。

郭斌龢(1900-1987),字洽周,哈佛大学西洋文学硕士,“学衡派”重要代表。著名语言学家,精通中文、英文、希腊文、拉丁文,并通晓法文和德文。1931年为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后历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外文系教授,1986年在南京大学退休。谭葆慎,字敬甫,广东新会人,美国加州大学政治学学士。曾任武汉大学教授、北京政府外交部、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1930年至1932年1月,任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译著有肖伯纳著名剧作《兵器与人》(文明书局1932年版)。

陈梦家(1911—1966),是闻一多在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任教时的学生,他在大学期间即已发表了不少新诗,受到徐志摩和闻一多的赏识。1931年1月,《梦家诗集》由新月书店出版,七月由新月书店再版。陈梦家因此成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32年3月底至7月初,在青岛大学任助教。费鉴照,闻一多在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外文系任教时的学生,著有《现代英国诗人》(新月书店1933年2月初版?)和《浪漫运动》(商务印书馆1933年初版),闻一多曾为前者写过序。

《国立青岛大学教职员名录》载录文学院教师23位(未含陈梦家),其中赵太侔、杜光埙两位是建校筹备委员,黄淬伯于1929年10月到校,其余教师外加陈梦家共21位,均为闻一多任院长期间引进,于1930年7月至1932年4月入职(钱国旗主编《青岛大学校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P97)。可见闻先生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关键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教师中当时有声望且后来成就突出者,多与闻一多交游圈的清华大学和新月派有关。这也正是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能吸引了这么多的名家加盟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交结名家

与学术界的交流是院系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两年间的学术交流,也与清华同学及新月派密切相关。

由胡适主持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下属的编译委员会,是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与学界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1930年7月2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六次年会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改科学教育顾问委员会为编译委员会,聘胡适为委员长、张准为副委员长。编译委员会分为自然科学和文史两个组。当年 9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29次执行委员会,通过了胡适推荐的丁文江、赵元任、傅斯年、陈寅恪、闻一多、梁實秋、陈源、姜立夫、丁西林、竺可桢等13位编译委员。编译委员会计划“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陆续请名家翻译。其中,莎士比亚全集翻译的专门委员会,由闻一多、徐志摩、叶公超、陈源、梁实秋五人组成,闻一多任主任。因时局动荡等各种原因,这项工作后来由梁实秋一人独立完成,其起点则不能不追溯到1930年。为商讨翻译莎士比亚著作事,胡适曾在1930年8月、1931年1月数次来青岛,每次都会与杨振声、闻一多等人交流雅聚。他在1931年1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我同一多从不曾深谈过,今天是第一次和他深谈,深爱其人。”(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6册,P43)他还产生了将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调入北京大学的想法。

新月派是闻一多与国内名流交往的有一个重要平台。1927年7月创办于上海的新月书店,是新月派的重要阵地之一。胡适是书店的董事长,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叶公超、饶孟侃、张嘉铸、潘光旦、余上沅、丁西林、刘英士等11人为董事,余上沅为经理兼编辑部主任。闻一多、梁实秋均为新月派中坚,据1927年6月27和28日《申报》所刊《新月启示》,与闻一多同在国立青岛大学工作的宋春舫是新月书店的创办人之一,方令孺、陈梦家等为新月诗人。因此,国立青岛大学的学潮,有“新月派包办青大”之说,并非空穴来风。从积极的意义而言,正是以闻一多为核心,以包括胡适在内的多位新月派为主力和外援,支撑了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的半壁江山,也使得该院能够在起步阶段即处于学术前沿。(参见闻黎明《闻一多传》增订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P218-228)

此外,如著名学者北京大学顾颉刚教授,山东本地名流赵孝陆、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等,因学术及工作关系,也是闻一多交游圈的重要人物。他们对闻一多及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的建设,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闻一多所成就的“青岛功业”,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为后来在国立青岛大学基础上重新组建的山东大学文学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与该校办学思想、校院负责人的同心同德及青岛地缘的吸引力都不无关系,但闻先生朋友的加盟和支持,更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再考虑到时局动荡及经费短缺等客观困难,我们不难发现,在院系建设方面,刚刚30岁出头的闻一多实在已倾尽全力,把工作做到了极限。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在崇敬之外,也应获得诸多启迪。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青岛大学文学院梁实秋
青岛大学
梁实秋谈付出
文学院学人新作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情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Research 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unds in China
Research on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ower List
青岛大学再建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