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学生时代的体育探索

2022-07-06郭铁成

百年潮 2022年9期
关键词:岳麓山一师游泳

郭铁成

毛泽东9岁入私塾,17岁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18岁考入湘乡驻省中学,19岁考入湖南全省高等公立中学校,20岁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一年后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预科,25岁时毕业。在这长达16年的学生生涯里,特别是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的近四年里,毛泽东风华正茂,进行了多种类、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同时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提出了自己的体育哲学。

奇男子引领体育热潮

1912年秋天,19岁的毛泽东正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上学,然而学校课程很少,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毛泽东决定退学,住在长沙的湘乡会馆自学,但父亲毛贻昌不同意。当时师范学校不收学费,食宿费也低,为了解决读书与生存的矛盾,毛泽东就在第二年春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1914年,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了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毛泽东随着转入一师,重读半年预科,于秋季正式被编入本科第八班。当时毛泽东21岁,从此开始了在一师的学习生涯。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位于湘江东畔,长沙城南门外妙高峰下,妙高峰是座高两三百米的小山,与湘江西畔的岳麓山隔江相望。校长和许多教师具有民主、进步思想,重视体育教学和锻炼身体。

毛泽东身形高大,他的老师杨昌济在1915年的日记中记载,毛泽东“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同学陈赞周评价当时的毛泽东说,“润之气质沉雄,确为我校一奇士”。一师同学给毛泽东起的绰号是“毛奇”,同学彭道良说出了这个绰号的由来:“我与二十八画生同班同学,颇知其为人品学兼优,且具特立独行之性格,他常语人:‘男子要为天下奇(此乃宋王庭珪送王邦衡诗句),即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作个奇男子。他本人近所写日记,亦有惊人语,如云:‘力拔山兮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忍耐而已!(这些话之后写入《体育之研究》一文,发表时增加‘化家为国,敢为而已一句。—笔者注)”“合而观之,此君可谓奇特之士,因此同学中戏称为毛奇,且语意双关。”

1915年11月,毛泽东当选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文牍,负责起草报告,造具表册和会议速记。学友会的宗旨是“砥砺道德,研究教育,增进学识,养成职业,锻炼身体,联络感情”。

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求学时的毛泽东

1916年秋,一師实施“军国民教育”,组织学生课外志愿军,“以激发爱国思想,提倡尚武精神,研究军事学术”。全校编为一个营,毛泽东任第一连直属连部上士,接受军育。军育是教育部部长蔡元培借鉴外国经验提出的,毛泽东对此很推崇。当时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就军育与美育何者重要有争论,毛泽东说:“军育更为需要。如果国家软弱,谈论美学有什么用途?首要的事情是打败侵略我们的敌人!这和美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时,有些学生体弱多病,不堪学习的重负,1917年全校有七个学生病死。毛泽东深感体育的重要,写了一副挽联:“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这一年,毛泽东当选为一师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并提出了八项改革提案。他切实制订学友会的活动计划,大力加强学友会各部包括拳术、剑术、架梁、足球、庭球、野球、水陆运动部等工作,督促各部聘请义务指导教师,宣传体育的作用、规律和方法,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一师成为当时长沙体育最活跃的学校。

毛泽东特别重视游泳,在水陆运动部设立游泳组,组织了近百人的游泳队,晚饭后游湘江。毛泽东后来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毛泽东与足球部商定建立校足球队,各班成立班足球队,在校的各县同学成立县足球队,全校成立20多支足球队。学校场地无法满足训练需求,就到四五华里以外的“协操坪”“教育会坪”等处训练。校与校、班与班、县与县经常比赛,校队与当时最强的长郡中学队比赛互有胜负,很快形成了足球热。

为了阴雨天和夜晚也能开展体育活动,并能花钱少,毛泽东组织发起室内乒乓球运动。学友会自制木架和竹布网,分发给全校各班,乒乓球和球拍各班自备,训练场地由学友会与各班协商,统筹分配。

1917年,一师选举德、智、体全优的学生,需要考察六项内容。这六项内容是:第一项敦品,包括敦廉耻、尚气节、慎交游、屏外诱等;第二项自治,包括守秩序、重礼节、慎言笑等;第三项胆识,包括冒险进取、警备非常等;第四项文学,包括长于国文词章等;第五项才具,包括应变有方、办事精细等;第六项言语,包括长于演讲、论辩应对等。毛泽东六项全优,得票最多。言语、敦品两项得票数第一,胆识一项只有他一人得了票。

马拉松级别的徒步远足

毛泽东的徒步主要是散步、远足和游学。毛泽东尤其擅长徒步远足和游学,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达到了马拉松级别。

1915年9月,毛泽东为结交报国的朋友,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据同学回忆,毛泽东在长沙经常散步和游览的地方有:妙高峰、东瓜山、天心阁、长郡中学、小吴门、金盘岭、韩玄墓、贾太傅祠、飞虎营、定王台,岳麓山的自卑亭、爱晚亭、白鹤泉、云麓宫,湘江中或湘江畔的水陆洲(橘子洲)、溁湾石、猴子石、东南渡等。毛泽东散步的时间一般是晚饭后,游览的时间是休息日。有一次晚饭后,毛泽东与萧子升边散步边讨论,走了两个小时。1915年4月4日、25日毛泽东到一师教师黎锦熙住处讨论学术之后,游览了李氏芋园。1916年2月19日,毛泽东约萧子升星期日上午出城一游。

毛泽东还经常进行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远足,距离都超过了全程马拉松。毛泽东与罗章龙一同去过55公里外的拖船埠,游览了禹王碑;97公里外汨罗县的玉笥山,游览了屈原故居;185公里外衡阳县的王船山家乡;还一起回过70公里外的韶山。1916年6月26日毛泽东从长沙出发回韶山,晚上住在银田寺朋友家,他说“四肢之怨虽深,而灵台之乐殊甚”。像这样的徒步回韶有多次。当年暑期,毛泽东从一师步行到长沙县东乡板仓杨昌济家访问,单程有65公里,超过1.5个马拉松。杨昌济在交谈中说,高桥塘冲有一位柳午亭(柳直荀烈士的父亲),留学日本,是体育爱好者和倡导者。高桥塘冲离板仓20多公里,毛泽东随即去拜访,并称赞柳午亭的体育研究和实践,认为值得效法。

1917年9月16日,毛泽东与同学张昆弟等三人到湘潭昭山游览。根据张昆弟回忆的路线,全程约有30公里。午饭是在途中吃的,饭后又在一处港坝游泳,到昭山寺已经是晚上了。晚饭后,三人下山到湘江洗浴,在沙滩上聊了很久才回寺。借宿房间外面是一个小楼,三个年轻人就到小楼纳凉,相谈甚欢,直到深夜。这一年冬天,毛泽东从一师步行到浏阳县文家市铁炉冲陈赞周家探望,全程120公里。在陈赞周家里劳动、调查几天,又步行返回长沙。

年轻的毛泽东向往古人周览名山大川的襟怀,曾想周游全国。一天,他从《民报》上读到一则报道,说的是两名学生周游全国,到达西藏边缘的打箭炉。毛泽东说,“这大大激发了我想效法他们的念头;但我没有钱,就想我应该先游历湖南全省。”采取古人游学的办法解决食宿问题。带一把雨伞,伞把上缠一条毛巾,穿一双草鞋,不带钱,一路上给当地人作诗、写对联,当地人“就给他们吃饭,或打发几个钱。天黑了就留宿在驻地,这在旧社会叫做‘游学。”毛泽东平时就与同学们经常吟诗唱和、联句作对,这正是他的擅长。有时候找不到住所,就露宿野外,吃野果。

1917年暑期,毛泽东与萧子升进行了一次游学。路线是: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行程约450多公里,历时一个月。这次游学沿途也是靠写诗作对来解决食宿问题。他们在第一站宁乡访问了毛泽东同学何叔衡的老家,并走访其他农民。在何家住了两晚,又参观了宁乡的沩山寺,借宿寺庙后,继续走。天黑时到安化地界,露宿河堤,第二天进县城。离开安化,过益阳,到沅江时正逢发大水,便乘民船返回长沙。毛泽东和萧子升一路联句作对,如途中拜谒一位刘姓老翰林时写成《赠刘翰林联句》:“翻山渡水之名郡(毛),竹杖草履谒学尊(萧)。途见白云如晶海(萧),沾衣晨露浸饿身(毛)。”老翰林夸赞他们诗和字写得都好,给了40枚铜元,二人到小饭馆饱餐一顿,花了八个铜元。此次游学后,毛泽东和萧子升还穿着草鞋短褂,专门到照相馆拍照留念。

1918年春天,趁学校停课,毛泽东与蔡和森又进行一次游学,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半个多月,了解社会情况。长沙至湘阴77公里,湘阴至岳阳90公里,岳阳到平江115公里,平江到岳阳90公里,全程超过370公里。

中流击水踏青山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少年时代是在韶山的水塘里自學游泳,离开韶山到长沙求学后,特别是在一师读书期间,主要是在湘江游。开始在一个叫南河港的地方游,但南河港有木排停泊,下水和上岸都不方便。水陆洲南端的牛头洲,风平浪静,适宜游泳。毛泽东经常游一两个小时,直到11月份,很多人已经换上了棉衣,他还能在江中游三四十分钟。有一次,毛泽东与罗学瓒等同学到水陆洲冬泳,罗学瓒日记写道:“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冷,余等竟不顾,下水亦不觉冷,上岸亦不见病。”毛泽东有时也在晚饭后游泳,他在1915年夏天仿《离骚》体写了一个《游泳启示》,贴在告示栏,其中就讲到晚饭后游泳:“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1917年、1918年的暑假,毛泽东经常到水陆洲游泳,有时与蔡和森、张昆弟等一起去。1917年9月22日下午,毛泽东与张昆弟到湘江游泳,当晚都住在蔡和森家,畅谈国民性和新思想。30日,毛泽东与罗学瓒等16人,租两条小船,环游长沙水陆洲一周。1918年初夏,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一位游泳高手回湘,毛泽东便邀请他到牛头洲示范表演,一起交流经验,探讨游泳技术。

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时,学校禁止游泳,他就经常爬东台山。在一师读书期间,毛泽东经常和萧子升等同学登山,有时是从湘江东岸游到西岸,然后再爬岳麓山。1917年9月23日清晨与蔡和森、张昆弟游岳麓山,沿山脊而行,至岳麓书院下山。有时是晚饭后登妙峰山或岳麓山。一个夏天的夜晚,风狂雨骤,电闪雷鸣,毛泽东一个人爬上岳麓山顶,再返回来。他说这是为了体验《书经》中所说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状态。毛泽东远足、游学的时候,还登过许多名山、大山。

“蛮拙”的“六段运动”

在一师期间,毛泽东参考体操、拳术、军体等运动的优点,编创了一套健身操,名为“六段运动”。这套运动共分六段:手部运动、足部运动、躯干部运动、头部运动、打击(拍打)运动、调和(整理)运动。每一段分若干节,六段共有27节。

毛泽东编创“六段运动”的指导思想是“蛮拙”。“蛮”不是粗野、鲁莽,而是每个动作都保持在最大可能性边界上;“拙”不是愚钝、傻笨,而是简单、实用,每个动作都极简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六段运动”具有突出的优点。一是简单,每个动作都是最小的运动单元,就解决一个问题,易懂易练。二是方便,动作的幅度小,不需要专门的装备、器械和场地,在碎片时间也可以做几段。再是全面,动作涵盖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涉及所有关节和肌群。还有就是管用,动作虽然简单,但每个动作都在关键点上,只要做到位,效果非常明显。

极限生存挑战自我

毛泽东还通过挑战身体极限的方法锻炼身体,主要是赤身进行的冷水浴、天雨浴、日光浴、大风浴,以及露宿等。

每天清早进行冷水浴,到11月天冷时还坚持。在一师期间,毛泽东组织一二十人,到学校的井边提一桶冷水,从头浇淋全身,然后用毛巾将皮肤搓红,以活血旺气、强筋壮骨,增加抵抗力和勇气。1917年10月8日,与罗学瓒等同学到河中冷水浴,罗学瓒的日记写道:“复与毛泽东等往河中洗擦身体一番,大好畅快。”

所谓雨浴,就是遇有大雨,在操场上让雨淋,或在大雨中远足,还经常在爬山时雨浴,有时是夜晚到岳麓山雨浴。

所谓风浴,就是在大风中到操场上或城墙等处,让风吹,并且大声呼喊。1917年9月23日那次登岳麓山,适逢凉风大发,空气清爽,毛泽东与蔡和森、张昆弟顺便进行风浴,“胸襟洞澈,旷然有远俗之慨”。

所谓日光浴,就是在阳光下晒,或顶着阳光远足。在校期间,毛泽东经常到学校后面的妙高峰日光浴;游泳时经常躺在沙滩上日光浴,一次晒十几分钟;远足时也经常日光浴。

一师校园后山的君子亭,校外的岳麓山、水陆洲等地,以及远近山野,都是毛泽东经常露宿的地方。夏天蚊子多时就用报纸盖在头、脚等露皮肉的地方,下霜时还经常野外露宿。一天早晨,一些游人在岳麓山发现一个人在长条凳上睡觉,头和脚都用报纸盖着,游人将他叫醒,原来是露宿的毛泽东。1917年夏的一天,毛泽东与萧子升游学途中露宿河边,并以《露宿》为题写了一首四言诗:“沙滩为床,石头当枕,蓝天做帐,明月为灯。”描述了当天露宿的情形,也反映了毛泽东的露宿理念。

“身心并完”的体育哲学

毛泽东学生时代的体育实践,与他的体育哲学密切相关。在一师期间,毛泽东对体育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1916年12月9日,毛泽东致信黎锦熙,叙述其体育哲学思想。之后,写成7000多字的论文《体育之研究》。杨昌济看后非常欣赏,并推荐给陈独秀,陈独秀同意发表。1917年4月1日,此文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刊发。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学校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体育之研究》全文分为“释体育”“体育在吾人之位置”“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体育之效”“不好运动之原因”“运动之方法贵少”“运动应注意之项”“运动一得之商榷”等八部分,系统论述了体育的内涵、作用、运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体育与人生、身心关系等内容。这篇论文阐述的体育哲学,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毛泽东认为道德和智力都寄存在身体上,身体强壮,学问、道德的进修才会有力;身体没了,道德和才智也就跟着毁灭了。

(二)德智体“三育并重”“身心并完”,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三)体育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能够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使人身心皆适,圆满康泰。

(四)体育“重在实行”,关键是自觉做起来,一点一滴地积累。

(五)运动方法“宜少”,样样都做样样都不精,很难进步。

(六)运动要“有恒”“注全力”“蛮拙”,即持之以恒、全神贯注、勇猛朴实。

毛泽东之所以进行体育探索,一方面是他深感“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立志报效国家人民,必须得有强健的体魄、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精神,而“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毛泽东在日记中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强大的内心世界和勇于挑战极限、自强不息的豪迈之情。

毛泽东学生时代的体育探索和身体储备,在后来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时说,“也许这么做有助于练就一副强健的体魄,日后,我在南方的转徙征程,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极其需要这样一副体格。”

(责任编辑 崔立仁)

猜你喜欢

岳麓山一师游泳
第五届跟着古诗词去旅行湖南岳麓山寻春诗会
第五届跟着古诗词去旅行湖南岳麓山寻春诗会
爱晚亭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几种苹果矮化砧木苗在一师垦区的生长表现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
浅析“一师一麦”在学校中的应用与管理
一师四团“十二五”期间畜牧业发展规划与战略
长征中的红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