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发展小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思维训练策略

2022-07-06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成才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创造性劳动小学生

■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许 燕

儿童的创造性劳动,是指儿童运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和理念去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实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任何体力劳动,特别是那些较为简单和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更多依靠智慧的力量,使那些本来是相当单调、相当繁重的一般劳动,变成充满智力活动内容的创造性劳动。

创造性劳动要求学生在劳动时多动脑、勤思考,善于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劳动中的问题。当体力劳动被创新思维的力量加持时,劳动将变得更有趣、更高效,更能发挥它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力量。那么,如何通过思维方式的训练来提升小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呢?

一、渗透统筹思维,在求效率中发展创造性劳动能力

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段小学生的劳动实践中,我们发现,要完成劳动任务他们通常会花费较多的时间,这一点在特别需要合作完成的劳动中尤为明显。通过分析,除去小学生对于劳动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的因素外,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小学生缺乏统筹思维能力,无法统筹安排劳动的先后顺序,从而影响了劳动效率。所以,在日常劳动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向学生渗透统筹思维的方法,在求效率的劳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学校里每天都会有班级整理、卫生清扫的劳动事务,这些看似简单的整理清扫劳动却蕴藏着发展学生统筹思维的契机。以低、中年段的学生7人小组的班务整理及卫生清扫劳动为例,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讨论,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人员分工,规划劳动顺序(步骤),以此训练学生的统筹思维能力,提高其劳动效率。

其一,劳动任务有哪些?通过梳理,学生将需要完成的工作细分为:1.提醒班级同学离开教室前拾书包和桌椅,书包放在椅子上;2.清扫;3.拖地;4.整理桌椅并摆放整齐;5.检查教室地面、桌椅是否整洁,下楼倒垃圾。

其二,小组成员如何分工?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了分工方案:小组长除负责整理讲台、擦黑板、倒垃圾以外,还需要检查督促组内同学的劳动;其他人员分工分别为2人清扫,2人拖地,2人整理桌椅、窗台、书柜。清扫、拖地及整理桌椅的2人,依据公平的原则,自行协商好自己承担的组别与过道任务。

其三,按什么顺序开展劳动?劳动顺序是保障劳动任务能否在最短时间完成的要素之一。通过反思回顾之前的劳动实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第1和第5项工作是固定的,那么怎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完成第2、3、4项工作?第3、4项工作开始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是不是要等到前面任务完成了才可开始?

通过统筹思考,学生厘清了劳动顺序,找到了节省时间的方法。比如:拖地准备工作做完,恰好扫地的同学差不多完成了一半,这时就可以开始拖后面的教室;整理桌椅的同学先完成教室窗台、书柜的整理,然后等拖地的同学完成三分之一任务时开始桌椅的整理。这样的统筹安排让大家互不干扰,大大减少了耗费时间的“返工”问题,有效提高了劳动效率。有了劳动分工和有序规划,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教室就变得整洁明亮了。

在思考分析、统筹协调和合理规划班级整理、卫生清扫等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劳动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这种统筹思维帮助学生学会通盘考虑问题,即接到任务后不会匆忙上手,而是会先确认信息、分解任务、找到任务之间的联系和隐含的规律,梳理清楚高效的流程后再行动。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思维得到发展的同时,对劳动的认知也更加丰富、更为深入,如他们在劳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懂得了要维护好日常班级卫生,维护住集体荣誉,珍惜自己和伙伴们的劳动成果等。

二、建立精细思维,在求质量中发展创造性劳动能力

提到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人们头脑中习惯性地只关注小学生是否“动手做了”,少有人去关注“做的质量如何”,怎么能“做得更好”。这种观念带来的后果,就是培养出一批批懒于思考、做事效率低的接班人。

我们知道,一项劳动任务完成质量的高低通常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的核心任务决定大的劳动方向,而细节则更易影响劳动成果的质量。识别关键因素,做好每个细节,提升整体质量,正是精细思维的体现。而识别和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毫无疑问都需要发挥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性。真正的劳动教育,应该从一个点出发,延展出多维度的面,让学生在完整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一步步发现问题的关键点,通过科学的分析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即引导学生通过建立精细思维,发挥创新能力,高质量完成劳动任务。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活的大事儿,而小学生更是对吃情有独钟,却鲜有亲自动手的,不少人以为做个饭菜那就是小菜一碟。殊不知即使是做饭菜,也是一项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如:疫情期间,学生无法如期返校,学校就利用公众号“慧心Style”推出了“附小小厨神”劳动实践比赛,推出了两个任务要求,以锻炼“宅家”学生的生活能力。任务一:要求利用家里现有的食材,为家人做一次午餐,保证菜品的营养和荤素搭配;任务二:依据自家情况,制定一份全家人三天的食谱,以利于加强当时只能三天采购一次食物的计划性。推出任务后,学校又提出了成果展示方式及评价标准,一是成品照片,中餐、西餐均可,一道菜、一桌菜均可,评价标准为色、香、味、营养、节约等五要素;二是制作过程或劳动心路历程的照片或视频,评价标准为是否能完整呈现食谱食品安排、清晰直观、简约合理等。

做什么食品?家人都喜欢吃什么?如何保证全家人的营养?家里食材有限又不能随时外出,怎么搭配能节约食材?食品怎么制作?调味品怎么用?借助问题引导单,教师引导学生对照任务一的要求展开思考,逐步梳理问题,再一个个去解决,最后聚焦任务的核心——节约成本,制作色、香、味、营养俱佳的食物。任务二首先需要了解家人喜欢或想吃哪些食物?一家人一天需要多少食物?哪些食物存放时间较长?还有荤素如何配置等方面的问题;其次通过搜集阅读优秀食谱或相关APP进行排版学习,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后,才可以开始绘制食谱。最后获得小厨神称号的同学返校后,将优先获得学校童乐市场自制食品摊位机会,并现场展示美食制作。

“附小小厨神”的劳动竞赛,让学生学会了挑选辨别食材、使用厨房工具,学会了做饭、制作文案,学会了买菜、制作菜谱,促进了学生生活技能的学习,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家庭生活的责任,自觉成为家庭劳动的分担者;更重要的是,经由一份午餐、一份食谱的探究,也让学生掌握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方法。

三、运用创新思维,在求创意中发展创造性劳动能力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创新思维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创新思维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劳动中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创意能让劳动更为出彩。

我们对劳动创意的评价标准是,异想天开的想法,与众不同的方法,独辟蹊径的解法。根据这些评价标准,教师可以借助情境,让学生在亲历求创意的劳动过程中增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校每年12月会举行“童乐市场”活动,根据活动安排,中、高年级学生需要亲自设计制作摊位招牌。借助这一真实情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制作摊位招牌的劳动实践活动。任务一出,跃跃欲试的学生便迅速聚焦情境中的问题——如何设计制作一个能吸引“顾客”眼球的摊位招牌?这个问题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统筹考虑很多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因素,如学校提供的摊位有固定的大小,学生必须考虑招牌的长、宽、高尺寸;尺寸定好后,招牌如何稳固地立起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招牌?如何尽可能达到节约、环保的目的?怎样的设计制作更能吸引眼球?如何在招牌上设计与“商品”气质相匹配的宣传口号及图画?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创新解决的问题。对于设计制作,教师没有设限,也就是设计制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新,只有更新。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学生的创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有设计作品没有一个是雷同的。

在“童乐市场”摊位招牌设计制作中,学生亲历了“明晰问题——方案制定——劳动实践制作——测试方案——完善优化直至创造性完成制作”等过程,在层层深入的劳动实践体验中,学生学会了迁移运用,学会了融合创新。

当然,统筹思维、精细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思维方式在劳动过程中的运用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很多时候需要联合运用。因此,需要劳动教育教师在引导学生参加劳动的过程中,能从目标和任务出发,树立发展学生思维的意识,让学生在动手中动脑、在实践中创新,提高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让学生的劳动素养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创造性劳动小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我是小学生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