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为什么不自信?
——《当读哲学的遭遇土豪饭局》导读

2022-07-06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饭局读书价值

【阅读导引】作为“海归”的哲学博士,作者刚回来就在饭局上遭遇了一次下马威:一位身家过亿的老板挑衅地问他:“你学哲学有什么用?”还突然宣称自己更受女人欢迎。尽管看似在确立地位,然而恰恰是这一有失风度的行为,暴露了这位富有的老板心底的不自信:他迫切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表面并非自己没有文化,而是“读书没有用”。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不自信弥漫在当下整个社会,没有一个个体能回避这股潮流。”即使有钱了,也担心自己没文化被人嘲笑是土大款;读到博士,也会因为自己经济上的不充裕而自惭形秽;更别提那些学历不够或者仅做着普通工作的人了。好像每个人都不满足自己所拥有的生活。

对“完美生活”的渴望、畸形的弱肉强食价值观的流行,使人们误以为自己某一方面没有压过别人,就会遭遇嫌弃。这是由于人们往往把自信建立在公认的外部价值上,认为只有在“拥有了那些东西”后才能够确立自我价值。然而人们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做的事也是有限的。那么,是否真的拥有自信就取决于对自己价值的判断是依赖于外界,还是自身。这也是为什么你会看到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以求地寻找外界的认可,因为一旦失去了来自外界的支撑,他就会失去自信。

为什么这种有条件的自信,反而会让你深陷于“不自信”的恶性循环里呢?因为只有在你做得好,得到外界肯定时,有条件的自信才会出现,所以你的骨子里是不自信的。这种骨子里的不自信,让你认为自己一旦不能把事情做好,就无法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时有些人可能就会走向自信的反面,开始自我批评、贬低自己;另一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则开始贬低、诋毁他人,似乎证明了对方的差,自己就优秀了。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无条件的自信呢?无条件的自信与一个人的存在价值有关,我们要学会区分存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工具价值就是只有你满足了社会、他人的期待才获得的价值感,一旦做不到你就是“无能”的。存在价值就是意识到自己的经历、选择和成长历程对于自己来说有着重要的价值,真正的自我价值并不会因为某一次失败或者我们不了解的领域而有所损失。存在价值会让你认为自己是可以做到的,这种想法会让你勇于体验和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虽会遇到挫折,但你不会因此贬低自己,你会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并提升自己。正是由于这种投入,你会开始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看到取得的成果,这让你感到自豪。于是会给自己更多肯定,强化了自信,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附文】

当读哲学的遭遇土豪饭局

陶力行

前些年,我刚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回到中国。刚回来的时候还没想好今后要干什么,只是打算先到处观摩,看看有什么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朋友体贴,时刻帮我打听消息,于是就邀请我参加大大小小各种饭局。

我是一个对饭局没什么好感的人,觉得都是浪费时间。一大批本来就没任何交集的人通过互相敬酒、互相喊着“周总”“黄总”的方式套近乎,看起来好像认识许久,但其实不然。大多数人都只不过刚坐下没多久,仍处在连对方名字都叫不出的状态。

我理解这档子事的意义,即结交一批已有社会基础的人,通过他们获得一些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把他们当工具给自己创造平台。

我不反对这种自由结社的方式,但作为康德主义者,新康德主义者,新新康德主义者,我对这类东西自然感到厌恶,因为康德主张把人当目的而非手段。

当然,我太不自信,怕自己错过什么。即便戴着“海归”的帽子也一样,这个社会并不特别需要我。刚回国时不确定感太强,需要落地。于是,我就接受了朋友的饭局邀请,指望收获点什么。经历了自行车、地铁、的士等多种交通工具的转换,我进入饭店包厢。

和我想象的没太大区别,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堆满各种瓶罐,满屋子充斥着各种男男女女的酒气。碰到这番场景,我自然不会主动开口去说什么。当然,我也不会表现出满脸不耐烦。我愿意去观看眼前的觥筹交错,去倾听场内的窃窃私语。

我朋友给在场的各位夸大美化了一段我在美国学习哲学的经历后,做贸易起家,已身家过亿的淘宝大铺老板钟总直接向我发问:“你学哲学有什么用?”来者不善,口气并不友好。我听过千百次这样的问题,知道他接下来会说什么,所以我想掐住话题。

我直接说:“没什么用。”但他追问:“那你在美国读的是很好的大学吗?”我说:“一般,但老师都还可以,也都毕业于美国老牌名校。”他接着问:“你们老师赚多少一年?”我答:“公立大学,文科不多,官网上看,助理教授大概税前五万美元,副教授六七万,教授八九万。”

最后,他冒出一句:“你相不相信,我跟你老师走在马路上,问十个姑娘,至少有八个,嗯,至少有六个姑娘会选我?”

在场的其余人都哑然失色,怕我会做出惊人之举让场面难堪。我理解钟总的言下之意,他在向我宣示主权,但其实更多的是在害怕。他害怕我瞧不起他,称他为暴发户。其实我不会,因为对于“何为至善”这样的问题,我坚信多元价值理念。

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在自身价值观的引导下,去选择自己的路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些人可以从小一路读书读上去,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也有人可以早早离开校园,进入商场厮杀,最后风生水起。我坚持认为,这里面没有等级之分,只有方向之别。

我回应:“你想说什么?你可以说得更直接点。”

他不知怎么开口,他不好意思直接说“你们读书有什么用,读了这么多书也没我赚得多,有文化有屁用”,即便他心里这么想。我愿意带着极为优雅的态度让他表达他的真实想法。在我看来,他其实可以更加自信地坚持说八个姑娘,甚至九个姑娘,没有必要改口。

我朋友打圆场,把这个问题糊弄了过去。当然,这并没有让钟总感到任何释怀,我猜想他心里依旧不舒服。可能我说“我们读书读了再多也没用,也没有钟总那样成功”并自罚三杯以表敬意,他会感觉好得多。

事实上,他似乎是想通过把我压下去,向在场的各位宣告他的成功人生以及资本的胜利。但有意思的并不在于交锋,而在于一个大老板在没有依赖家庭资源,并凭借自身努力在某个领域大获成功的前提下,依然无法与自己和解,依旧不那么自信,依旧渴望他人的认同,即便这个人在他眼里微不足道。

这种不自信其实弥漫在当下整个社会,没有一个个体能回避这股潮流。

我们以为“有钱了,口袋满了,就能变得自信”,但其实不然。有钱还不够,还要自信。可能还得要点文化底蕴,要有点知识。要不然,怎么大学里一到周末,就有各种西装革履人士来参加什么总裁班、灵修班、礼仪班呢?

我之前在国内某校哲学系读过几年书,我们系在学校教学楼七楼,八楼那层属于经济学院。每到周末就有各种总裁来上课。最热闹的就数下课时,这帮人喜欢在走廊里大声讲电话。电话那头大概问“你在哪里”,所以电话这头总会大声说“我在x 大上课呢,有音乐赏析、经济学……”

声音之响,生怕别人听不到。可能他们觉得,说自己赚了多少钱是一件俗事,但说自己在学什么就是一件雅事。他们大概以为,学点知识、修点文化会给他们带来自信。

但我们可以反过来问,有点知识、有点文化就真会给人带来自信吗?我看也不尽然。

我校后门处有一个烧饼摊。那个烧饼摊很有名,经营得风生水起,不仅上过报纸电视,还被当作“中国梦”的典范宣传过。这个老板比那个钟总要自信,因为他够坦诚。

几年前的某一天,我系一名博士生去他那里买烧饼,就被他揶揄过。老板说:“你们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你们买得起房吗?我有四套房,你们买得起吗?”过了几年,据说老板的房子已经变成了六套,还有两辆豪车。人一成功就容易膨胀,当然这没什么太大的问题,我喜欢他的坦率。

我说这事并非要批判那个烧饼摊老板,我想说的是我那位系友。他听了老板的话后非常生气,感觉受了打击,抬不了头。因为非常介意老板的话,他在系里大力批判这个老板,说老板多么看不起读书人,看不起知识分子,接着就把他的个人境遇放大至整个社会价值的衰落。他试图捍卫“读书人”在这个社会的主权地位。

社会价值衰不衰落另当别论,但至少,我这个系友因为老板的话而自惭形秽。你上学读书,既有知识又有见解,但似乎也没让你有底气,你还是因为别人说你没钱而面红耳赤。

一个选择走学术道路的人,为何会这么介意一名圈外人的评价?学了这么多年哲学,似乎依旧没有让他自信到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多么正确。

当然,老板说这话的时候,也没绝对自信,因为据消息人士所言,他还是花钱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我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接受工商管理的“函授课程”。关于函授课程的含金量问题,我不去说,但至少有一点可知:他还是希望他儿子有点文化,光有钱还不够。

可问题是,文化和金钱能够互补吗?

我们常听家长对子女说:“你要好好读书,这样以后才会有出息,否则就连工作都找不到。”家长说的是事实,因为读书和学历挂钩,学历和就业乃至收入挂钩。虽然我们口上总批判“资本主义”,但行为却很诚实,一不留神就在教育中注入了某种资本主义精神。

通过将读书假定为资本积累的过程,“读书就有出息”的话语形成了。因为读书是某种文化养成,所以知道分子们就把通过读书带来的沉淀称为“文化资本”。这个词很流行,只不过流行不代表合理。我们凭什么要让资本绑上文化呢?

当我们说一个人有文化的时候,除了说这个人有点知识,还指这个人有修养,有品位,拥有某种美好品质。在这里,文化更像是审美上的东西,但审美上的东西不可量化。

资本不是这么回事,资本的主要特征是可替换、可累积,比如钱可以买房,房可以卖钱,钱可以越来越多,房子也可以越来越多。当我们指一个人有钱,会说这个人拥有经济资本,这没什么问题,因为经济和资本往往同义反复,钱的本质就是量化物。

当我们把知识、文化理解成资本时,我们实际上是用经济学概念绑架了文化;或者说,把文化降格成了量化物。将审美的多元性变成功利的一元性,文化和经济变成了可互相通约的东西,最后就以为文化和钱可以互补。钟总、烧饼店老板因钱买不到文化而自卑,系友因文化无法套现也自卑。

我以为,当一个人自信时,他是完全处在自由状态的。一方面,他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另一方面,他又愿意去承担因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如果一个人选择走学术道路,他就必须意识到学术研究会带来的早期清贫;如果一个人选择去经商,他也必须承担因时间有限而无法提升自己各方面知识水平的局限。

读书和经商,并不矛盾,求知和求财也并不对立。两者不可通约,我们没必要将它们预先捆在同一根价值链条上比个高低胜负。

求知者应该自信,因为他获得了知识的回报,即便最后一贫如洗;经商者也该自信,因为他获得了资本的回报,即便最后一字不识。

猜你喜欢

饭局读书价值
历史,在饭局中前进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美好的饭局不应该多于四个人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饭局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饭局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