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内涵及构建
2022-07-06张存刚马明玉
张存刚 马明玉
(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0)
一、引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黄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中首次提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1]。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2]。至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全新视野。
甘肃省地处黄河流域的上游,既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水源涵养区,也是乡村振兴与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但是,黄河流域甘肃段却面临着经济发展滞后与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双重压力,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甘肃人均GDP排名连年位于全国各省市末端,内生动力不足,主体功能区建设与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一直存在。2020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重点强调做好“生态修复、文化复兴、产业转型”三大任务,旨在着力构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和黄河流域甘肃段发展动力格局[1]。依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要求,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先例,构建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对加强甘肃黄河流域各市之间的协同合作,推进以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经济圈为首的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推动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甘肃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目前,大部分已有文献主要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其中仅少部分基于甘肃省开展研究。梁海燕认为,面对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挑战,甘肃要把握好新时代、新格局中的新环境、新任务,抓好水源涵养、生态产业、城乡融合、文化传承和法治保障五个着力点[3]。邓晓红等认为实现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分区分类开展生态保护和治理,实施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强化各类要素支撑,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探索绿色资产资本化途径[4]。安树伟等指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严格生态综合治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强区域分工,形成三大特色区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区域联系,推进形成东西贯通的黄河生态经济带[5]。任保平等提出依据“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认为应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从分类发展、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五个维度出发推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6]。张贡生认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该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提升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为重点,加快经济带建设;以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为切入点,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快现代经济发展步伐;以区域合作为突破口,加快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7]。本文旨在提出构建以兰州、白银、临夏、甘南四市(州)为主要地域范围的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阐明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内涵,提出构建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相关建议。
图1 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内涵释义
二、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内涵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甘肃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应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宗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和约束,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建成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黄河流域内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保护带、经济增长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科技创新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是引领甘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同样离不开创新力量的支撑。近年来甘肃科技系统突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发展十大生态产业两大主题,深耕科技创新创业,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创新对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解决甘肃当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推动甘肃整体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甘肃黄河生态经济要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发展富有甘肃特色的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加强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研发和突破;建立经济林果带、生态经济带等特色产业带,从而改变相关产业由于创新动力不足、创新升级转换较慢、创新成果欠缺等问题导致的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状态。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协调发展,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要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发展,不是唯经济论,而是处理好经济、生态、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处理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强化兰州在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地位,推动城镇差异化发展,分类补齐城镇和乡村发展短板,构建特色各异、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城乡互动的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强调要看GDP,但不能唯GDP;既要看GDP,又要绿色GDP,不是光追求速度,而是更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本就脆弱,一旦被破坏,恢复非常困难,并且,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到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必须抓好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和修复。甘肃本就生态环境脆弱,如果继续放任对水资源的无限制开发与利用,不加强保护与治理,甘肃生态环境将会岌岌可危,不仅不利于甘肃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会让人民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应该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走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为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发展之基。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开放发展是构建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关键一环。甘肃省地处我国的西部内陆地区,各方面发展均处于全国排名末端,与其他地区经济互动联系相对较少,开放发展是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甘肃特色生态产品、循环绿色产业等走出甘肃,既促进甘肃经济发展,又吸引更多省外资本流入甘肃,为甘肃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凝聚建设“一带一路”的智慧和力量,实现甘肃经济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最终目标应该将落脚点放在共享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创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既要强调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要强调人民群众对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保等方面的全方位共享,要实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共建共治共享,缓解分配不公与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甘肃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稳步前进。
三、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构建
(一)构建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依据
1.政策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连通西北、华北、和渤海地区,是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是连接三江源、祁连山、汾渭平原、华北平原等一系列“生态高地”①的巨型生态廊道,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黄河流域是我国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与能源富集区,是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布局中占据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贫困人口分布高度重叠,上中游地区和下游滩区属于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2]。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在甘肃沿黄地区实施农田退水污染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沟道、污水净塘、人工湿地等氮、磷高效生态拦截净化设施,加强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发挥黄河上游水电站和电网系统的调节能力,支持甘肃风能、太阳能丰富地区构建风光水多能互补系统;加大甘肃清洁能源消纳外送能力和保障机制建设力度,加快跨省区电力市场一体化建设;支持兰州新区做精做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甘肃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用,提高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能力;支持甘肃毗邻地区共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推动甘肃毗邻地区协同推进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修复,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中心区;支持甘肃、青海共同开展祁连山生态修复和黄河上游冰川群保护[8]。强调到2035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领先于全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黄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黄河流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大幅提升,在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8]。
《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立足甘肃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四大战略定位,提出深入实行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防洪能力建设、污染治理、绿色生态产业培育、黄河文化传承等重大工程,强调要着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新时代黄河长治久安作出甘肃贡献,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1]。
2.现实基础
当前,甘肃依然存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生态保护与修复任务十分艰巨,生态基础总体脆弱、水资源制约较为明显、各地区发展短板亟待补齐:甘南州水源涵养任务严峻,甘南高原草原退化问题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临夏州黄河流域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隐患问题尚待解决;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资源短缺、区域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尤为突出;陇东地区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开发量与环境承载力不相适应[1]。
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与否与黄河流域以及全省的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高质量发展奠定自然基础,高质量发展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提供高效创新方案。据《2020甘肃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调查显示,兰州、白银、临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均为一般,甘南、陇南、天水市(州)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良,其余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一般或者较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资源可持续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要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开展黄河流域以及全省生态治理修复,始终确保“一河净水送下游”,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贡献甘肃力量。
甘肃拥有祁连山、甘南高原、陇中陇东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等多种生态功能性区域,生态类型较为丰富。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推进脱贫攻坚产业扶贫,产业扶贫体系逐步构建,“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增加值达到753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60.9%[9];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甘肃整体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发展态势向好。另外,陇东地区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储量较为富足,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之一;沿黄流域是我国有色、冶金、石化和核工业基地,是甘肃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兰白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数据信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甘肃是黄河流域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也是打赢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攻坚主要集中在陇东南和甘南临夏等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个别地区再次返贫,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甘肃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抓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是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实现甘肃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甘肃在全国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刻不容缓的必由之路。
(二)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构建
甘肃位于黄河流域上游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黄河文化保护弘扬示范区[1]。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内黄河干流长度为913公里,分为不连续的上下游两段,上游为甘南州的玛曲段433公里,下游分别是临夏段114公里、兰州段152公里以及白银段214公里,占黄河全长的16.7%[10]。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主要涵盖甘肃省内黄河干流流经的兰州市、白银市、临夏州、甘南州四个地区,总体位于甘肃省中部及南部区域,呈现由西向东的南北走势,其中兰州市是全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在甘肃省内经济发展遥遥领先。据《2020甘肃发展年鉴》统计,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经济总量占甘肃全省的44.15%,常住总人口占甘肃省常住总人口的31.45%,其中兰州市常住人口最多,至2021年年末为436万人。
1.空间布局
《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构建以“一带一核三区”为基本空间布局,“一带”是指黄河干流生态经济带,包括兰州、白银、甘南、临夏4市(州);“一核”是指以兰州市为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核心,包括兰州市主城区、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三区”是将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按照生态目标划分为三个区域,包括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中部沿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其中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包括甘南州的合作、夏河、玛曲、碌曲、临潭、卓尼6市(县),临夏州的积石山、临夏、康乐、和政4县;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包括兰州、白银以及临夏州的临夏、永靖、东乡、广河4市(县),中部沿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包括兰州市、兰州新区和白银市[1]。
2.重点任务
(1)兰州市要先发力、带好头
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既是生态保护带也是经济发展带,兰州要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方面先发力、带好头,发挥“一核”的核心带动与引领作用,首先担起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中部生态环境治理、水土保持与污染防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应大力推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强化黄河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培育以绿色经济为主的新兴高科技产业,打造集生态环保、高端制造、科技创新于一体的新发展格局。一是将兰州新区培育成为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的聚集地,集研究开发、产品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基地。二是将榆中生态创新城打造成以绿色创新为核心理念的甘肃省清洁产业园区,建设绿色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大数据等绿色低碳新兴科技产业。三是在兰州市内建立甘肃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引进国内顶尖生态治理与水资源保护、污染防治等相关研究创新成果,依托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等高校与研究所,为甘肃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高效方案,缓解人与自然矛盾,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
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应当发挥水资源优势,以水源涵养任务为核心,以保护生态多样性、草原治理、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高原湿地修复、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保护黄河上游自然生态健康。应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绿色现代农牧业,壮大循环农业,推进建设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省级生态屏障典型试验区,将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打造为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内的绿色生态经济系统。
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应当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协同推进农田、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的修复,保持并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加剧。陇中地区应当带头加快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清洁化、现代化升级改造,强化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高污染产业的治理工作。陇东地区应当推动建设现代能源综合基地、能源绿色化开发示范基地,以能源开发利用的绿色化、智能化为要领,改善生态保护与能源治理不相协调的关系。同时,打造陇东地区开放型绿色生态产业区,推动与甘肃中部地区进行高端绿色产业合作,共同为陇中陇东地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中部沿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要加强水资源保护,推动防护林带建设和大气污染治理。应当利用好兰白都市圈、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发挥中心城市圈与示范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和形成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经济增长极,整合聚集创新要素,加大科技创新支撑,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数据信息等重点产业,拉动和辐射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兰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加快甘肃新型城市化、绿色化和现代化进程。
总之,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将兰州、白银、临夏、甘南打造为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主要经济增长极,以极串带,发挥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联动作用,形成甘肃特有的生态保护、水资源治理与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协同经济体。
四、政策建议
(一)放大政策叠加效应
甘肃属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规划布局省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资源集中地带和交通要道,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要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与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有机结合,相互协同,放大政策叠加效应,促进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
甘肃既是我国内地与边疆地区连接的枢纽,也是内地与边疆地区进行经济贸易合作、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更是与中亚、中东、欧洲地区合作的重要枢纽。其中,兰州市、白银市是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城市,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要把握好“一带一路”重大机遇,着力将兰州、白银打造成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开放发展的示范城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一带一路”为引领,推动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筑牢西部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指出要提高兰州省会城市面向毗邻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支撑能力,支持甘肃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兰州-西宁城市群互动发展[11]。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同样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发展遵循,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宗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甘肃省要充分发挥国家政策机遇叠加优势,着力政策研究和政策落地,优化和创新营商环境。围绕甘肃省政府确定的十大生态产业发展目标,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策略,构建甘肃特色生态产业体系[4]。协同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圈发展,将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为黄河流域内的示范性生态经济带。
(二)完善相关法律与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保障生态补偿有法可依;优化政府主导模式,以中央及省市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作为补偿资金的主要来源,同时激励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提供生态补偿资金。另外,组织设立甘南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基金、临夏生态修复与水体流失治理基金、兰州绿色生态与水污染治理基金、白银生态修复与水污染治理基金,加大对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水源保护与生态修复支持力度。
1288 Research focus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a study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retrieve and bibliometrics
二是建立健全覆盖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高效流域管理机制,加强建设内部生态环境联合执法能力,完善跨部门、跨市、跨区的联合执法机制。建立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对自然生态环境突发情况应急响应处理能力。确立明确的流域污染程度指标体系,对各个地区水污染情况进行实时评估,严防黄河水体污染,同时执行水源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对损害水源健康的责任追究和惩戒,构建完备的流域管理机制。
三是加快建立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科学的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生态保护与工业、农业等污染防治的监管体系,健全流域内联防联控机制、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完备制度体系,为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严格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区域内生态经济功能区与循环经济区建设,保持区域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同时,落实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经济功能区与循环经济发展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以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类为主,严防高污染企业进入。
(三)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协同发展
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要注重各地区的协同发展,尤其是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协同发展,巩固脱贫攻坚发展成果,防止农村地区再度返贫,要分别设立针对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生态指标、水污染指标、水治理指标、生态经济指标等,防止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内各城镇之间、农村之间、城镇与农村之间经济发展质量差距过大,打造各地区协同发展、齐头并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大力发挥四市(州)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周边县域地区特色小镇或小城市建设,打造高效、现代、示范性县域经济发展聚集新高地。
具体来说,甘南州应树立“五无甘南”新旗帜,准确理解打造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五无甘南”新名片的深刻意义,打造“五无甘南”特色水源地保护小镇,利用天下黄河第一弯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旅游经济,总体立足甘南独具优势的“文旅赋能型”与“生态功能型”两大经济发展类型,加快甘南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临夏州应以“牛羊菜果薯药菌花”等特色产业为小镇主题,积石山县打造“东方小瑞士、花儿积石山”的文旅产业小镇;临夏县推出拉面经济小镇,巩固和强化拉面经济对临夏县的经济贡献;康乐县以培育和壮大“康乐菌菇”品牌为突破口,建立康乐蘑菇特色小镇;和政县油菜种植为其特色产业,应当打造油菜花旅游观光特色小镇;东乡县贡羊养殖、广河县牛羊养殖、永靖县百合种植,均是临夏州发展县域经济、建立特色小镇独具特色的代表性产业。兰州则要加强全市各县统筹,扎实推进榆中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打造县域城镇化范例;推动皋兰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鼓励永登县创建全域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县,构建融资、研发、头部在城市,投资、制造、配套在县域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白银市会宁县立足“文旅赋能型”与“农业优先型”,发展特色种养业和红色旅游业,建设区域性特色小城市;靖远县应立足“工业主导型”与“农业优先型”,发展新材料产业和现代化高效农业,建设兰白都市圈区域性节点城市;景泰县立足“文旅赋能型”与“农业优先型”,发展规模化寒旱高效现代化农业,打造白银市旅游示范性县。
(四)建立“数字化黄河工程”
实施“数字化黄河工程”,运用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高端现代化新技术,结合卫星遥感监管技术与无人机监测技术,实现对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黄河水质健康及污染状况探测,对各个地区生态环境修复与水土流失治理的实际情况监测,针对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分类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绿色产业。同时,鼓励甘肃各高校开展有关黄河生态经济带生态保护、水源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相关课题研究,为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构建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提高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效率[12]。
注释:
①甘肃胡盾在《人民论坛》2020年第十期《生态建设:眼望“生态高地”守住“生态底线”》上对“生态高地”做了解释:“从生态环境和资源配置的维度看,‘生态高地’就是政府或企业制定的当地生态建设所欲实现的愿景、蓝图,以及生态建设效果显著,生态环境特别美好的地方,尤其是原先生态环境恶劣,但通过生态建设而显著变好的地方。”参考文献:
[1]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N].甘肃日报,2021-10-27(006).
[2]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水利,2019(20):1-3.
[3]梁海燕.甘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及着力点探析[J].社科纵横,2021,36(1):69-72.
[4]王星星,邓晓红.黄河流域甘肃段绿色高质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甘肃科技,2020,36(23):6-8.
[5]安树伟,李瑞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推进方略[J].改革,2020(1):76-86.
[6]任保平,张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设计及其支撑体系构建[J].改革,2019(10):26-34.
[7]张贡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内涵与路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5):119-128.
[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J].中国水利,2021(21):3-16.
[9]任振鹤.政府工作报告[N].甘肃日报,2021-02-01(001).
[10]韩建民,牟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以甘肃段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1(2):112-123+128.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J].中国产经,2020(12):45-52.
[12]余侃柱,李芸.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措施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1(1):1-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