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构建研究与运行实践
——以《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为例
2022-07-06崔蜜杨菁菁曾小娇
文/崔蜜 杨菁菁 曾小娇
课程作为培育人的最小细胞,在促进学生技能养成和全面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围绕课程功能和目标,开展了教学内容的重构,并对学法教法以及学习环境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21年中央发布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打通物流通道,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农业农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农村物流的发展和农村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否到位,显得尤为重要。而课程作为培育人的最小细胞,在促进学生技能养成和全面发展上十分重要,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更是肩负着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的重任。基于此背景,我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组积极响应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号召,对课程进行了整体思考与实施。
一、教学整体设计。
课程组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整体教学设计如下:步骤一:明确课程定位。课程组主动对接本地物流业发展,深入十多家物流企业开展调研,对产业的发展、人才的需求进行了深入了解,明确了《仓储与配送管理》的课程定位,即培养一批能服务家乡的仓储配送人才,推动本地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步骤二:梳理教学目标。课程组在分析储配岗位群(收货员、保管员、配送员等)任职要求的基础上,确立了《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即:培养熟悉仓储与配送行业特性和工作环境,掌握仓储与配送理论知识,具备仓储与配送业务操作能力,服务家乡有理想,爱岗敬业有担当,能胜任物流储配类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围绕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结合专业教学标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课程组进一步确立了课程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如图1所示。
步骤三:重构教学内容。根据物流行业发展给储配岗位群带来的新变化,对新背景下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和任职要求进行了梳理。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向设计,确立本课程的学习成果为制作仓储与配送作业方案并完成实施。在剖析阶段性成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基础上,重构出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五大项目、二十二任务”如图2所示。
图1《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三维教学目标
图2《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内容
步骤四:开展学情分析。《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授课对象均为00后,思想活跃、个性独立,偏好动手操作和体验式学习,但主动担当的主人翁意识和奋力作为的进取精神不够。为了能将学生培养成服务家乡建设的接班人,本课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仓储与配送岗位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上。
步骤五:巧用教学策略。基于学情分析,课程组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上,以国家乡村振兴、物流助农战略为背景,以“Y公司仓储与配送作业流程”为主线,以任务实施为核心,借助全流程仿真化的工作环境,提升仓储物流基层岗位核心技能与职业素养。内容上,采用项目任务式教学,层层递进、培养储配岗核心技能;方式上,采用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模式上,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教学实施过程。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课程目标,通过以下做法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岗位技能,强化责任担当。做法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地方物流助农优秀典型Y公司的具体实践为背景,深挖“产地仓+城市集配中心”运营模式下农产品的入库、在库、出库、配送等仓储与配送作业,创设了26个完整连续的任务情境,使学习任务具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力。做法二:推进学习过程,引导自主学习。课前自学,明晰教学任务。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发布学习任务;学生查阅导学单、明确任务、观看微课视频、阅读前沿资讯、完成课前测试;教师根据课前学习数据反馈,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中导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开展任务分析,通过难度递增的子任务,组织学生开展任务实施,教师评价总结,检验学习效果。课后拓展,促进能力迁移和应用。学生查看学习水平报告,明确优点、不足及努力方向,并进入课程学习平台领取课后学习任务,完成课后拓展,举一反三,促进能力的迁移和应用。做法三,互动线上线下,提升学习效率。打造校内校外多场景教学环境,将校内储配仿真实训中心作为主要授课地点,并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景教学,在企业的产地仓、分拨中心、城市集配中心等真实场景中,联合企业师傅共同传授岗位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借助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营造“教、学、做”一体化课堂,帮助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做法四:优化学习方式,增强学习体验。开展小组教学,注重团队成员类型的构成,科学分配组内成员。根据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学习积极性等学习基础的不同,将学生交叉搭配,实现组员互补,促使团队结构更加合理。围绕岗位基层管理需求,结合储配作业团队协作特点,设计了适合小组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做法五:实施课程思政,促进全面发展。围绕教学内容,对知识和技能蕴含的职业精神进行提炼和升华,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例如通过介绍我国悠久的仓储文化,本地物流业优势和发展规划,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入库、在库、出库、配送项目中,引入储配作业标准流程和作业设备操作规范,强化学生安全规范意识,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核算与评价储配作业成本与绩效、集配中心功能区布局、动线设计中,引导学生关注企业的降本增效,树立开拓创新、绿色发展的职业理念等等。
三、教学实施总结。
总结一:学习效果。在持续实施一轮教学后,我们发现以企业的真实任务驱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学情分析为基础,采用任务驱动、分组、情境教学、线上线下混合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依托本地企业,以农产品为切入点,开展企业实景教学,增进了学生对农产品物流体系的了解。同时,通过线上学习及时反馈学习效果,线下实操演练内化理论,以真实货物储配作业为任务,学生分组分角色模拟收货员、理货员、保管员、配送员等角色,参照企业作业标准和1+X职业技能考核要求,反复实操演练,练就职业本领。总结二:特色创新。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将家乡情怀、工匠精神、规范意识、绿色理念、创新思维等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到农产品仓储与配送业务流程中,形成了“技能文化双向同行”课程思政模式,促进学生在做中锻炼,在思中升华。注重运用“三新”来指导教学。在项目任务中,引入果蔬、茶叶等农产品,以及生鲜产地仓、城市集配中心两大场景,构建了“仓配一体化”模式下的“人、货、仓、配”四位一体教学情境,充分体现了仓储与配送领域的新模式新理念。总结三:反思改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目前虽然教学资源数量足够,但更新速度不够,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和需求;第二,虽然学生的岗位核心技能和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学生的专业视野、基层管理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今后,还要持续更新教学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应用与运行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库内容的持续更新。建立学习资料库,推荐国内与储配有关的网站,积极引导与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资料查询等能力。对接职业素养养成,搜集整理典型的职业人物代表、思政案例,形成内容充实、导向明确、感染性强的课程思政案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