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挖孔桩治理滑坡分析
2022-07-06张炳隆
张炳隆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与机械化施工相比,人工挖孔桩是相对传统和落后的施工工艺,施工进度慢,安全风险大,但在特殊的环境、地质和特定施工条件下,人工挖孔桩优势明显,治理效果良好。
一、人工挖孔桩施工条件
(一)现场环境
A滑坡属于老滑坡,地面平均坡度约38°~42°。滑坡前缘为河岸,后缘为坡面陡缓变坡点,左、右侧界为微小冲沟、地形低洼负地或错坎。受自然灾害暴发影响,河流左岸坡脚产生滑动,滑坡前缘失稳,牵引致老滑坡复活。复活体特征明显、周界清晰,平面呈不规则状,后缘错坎、裂缝清晰可见,左、右侧界均存在错坎和陡崖,纵向长约470m,横向宽约475m,主滑方向306°,滑体厚度45m~50m,体积约1000×104m3,属深层、巨型碎石土滑坡。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结合勘察资料综合分析,本文认为该滑坡浅表层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强降雨、地震作用下极有可能失稳破坏,需要及时治理。
(二)采用人工挖孔的原因
采用人工挖孔的主要原因有:减少施工便道、作业平台的开挖量,减少对滑坡体的扰动,防止引发次生灾害;滑坡区位于河流左岸单面斜坡上,地形坡度较陡,平均坡度约40°,前缘受河流冲刷,局部地势陡峻或存在临空面,没有开阔平坦的地势布置施工场地;项目区位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接触地带,处于雅鲁藏布江深大断裂带南侧的喜马拉雅地槽褶皱区,属喜马拉雅基底结晶岩带褶皱体系,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较多,岩层破碎,是我国地质构造上最复杂、新构造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根据滑层走向和所需治理的深度,桩深、截面尺寸等有所不同。
二、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
(一)准备工作
对照勘察设计文件,对即将治理的滑坡区域现场踏勘,熟悉滑坡体前缘、后缘和左右侧界位置,明确是否存在次生滑坡,清楚施工治理层次和治理阶段。对于大型滑坡,存在浅层、中层或深层滑面,需分阶段分期治理。在现场标出抗滑桩位置,根据踏勘情况制定具体施工方案。在施工准备阶段,重点控制好测量放线、图纸与现场的核对、施工方案编制及审查工作。
(二)治理方案
A滑坡中上部设置两段抗滑桩,深度35m~40m,截面1.8×2.4m2,间距6m,为浅中层治理;中部设置一段抗滑桩,深度35m~45m,截面2.5×3.5m2,为中层治理;中下部设置一段抗滑桩,深度40m~65m,截面3×4m2,为深层治理。A滑坡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A滑坡示意图
(三)工艺流程
施工阶段主要为挖孔(包含护壁)、安装钢筋、浇筑混凝土三项内容。工艺流程为:测量放样、桩孔场地整平、锁口施工、分节开挖、分节护壁施工、钢筋制作、吊装、混凝土灌注。
(四)挖孔
施工前,应做好滑坡体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沿滑坡后缘或侧界灌入滑坡体。开挖采用分批跳桩开挖,间隔一至两根桩开挖,分批灌注成桩。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性和勘察钻孔局限性,开挖中实施地质编录,并核对滑带(面)情况,一是为了指导施工,加强滑面处的护壁施工,二是可以验证地勘文件的准确性,满足动态设计的需要。
做好桩孔地表截排水及防渗工作,孔口地面加筑适当高度的土埂,孔口应设围护栅和孔口罩盖,必要时设遮雨棚。备好桩孔内排水、通风、照明设备,设置滑坡变形的观测设施。
人工挖孔前,先根据地形浇筑锁口盘,若设置抗滑桩处地形坡度较陡,应在桩外侧采用脚手架支撑浆砌片石砌筑形成施工平台,避免开挖桩内侧边坡,对上边坡造成影响。锁口盘可根据实际地形将靠山侧调整为“L”形,防止上边坡土体坍塌,影响施工安全。
桩孔采用分节开挖,每节开挖1m,边开挖边护壁,并就地灌注混凝土,确保护壁混凝土不侵入桩截面净空以内,抗滑桩截面尺寸满足设计要求。护壁混凝土模板支架于灌注后24h拆除。当上节护壁混凝土终凝后方可开挖下节。当围岩松软破碎或有渗水时,分节减至0.5m,且分节不应设于土石界面及滑带(面)处。
在围岩松软破碎和存在滑动面的节段,应在护壁内顺滑坡方向用临时横撑加强支护,并根据受力情况及时加固。当发现横撑受力变形、破损而失效时,孔下施工人员要立即撤离,采取必要应急加固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
桩孔挖深达到设计深度后,清除孔底松土、沉渣和杂物,开展验孔,结合滑带(面)情况现场核定桩底高程,保证封底厚度。当桩底为倾斜岩层时,桩底应凿成水平状或台阶状。
(五)安装钢筋
抗滑桩钢筋笼主筋设计为直螺纹套筒链接,提前在加工场按照钢筋编号加工成型,运至现场,在孔内安装,主筋接头避开土石分界及滑带(面)处。在钢筋笼内侧四角安设4根φ57mm声测管,通过超声波法检测抗滑桩。声测管底部应预先封闭,用堵头封闭或用钢板焊封,声测管顶部高出桩顶300mm以上,安设声测管后,往管内注满清水,观测无渗漏后加盖堵头,以免异物入内。
(六)浇筑混凝土
待钢筋笼和声测管检查验收合格后,再次清理孔底,安设串筒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须连续作业,一次性成桩。浇筑过程中及时振捣,防止漏振。混凝土浇筑后开展桩身质量检测。
(七)监测
监测方法主要选择地表大地变形监测、地表裂缝监测和深孔位移监测。雨季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并记录数据,发现变形加速时,每天观测两次并预警,形成监测周报告和月报告。从第一年5月开始设置观测点,到第四年12月,统计每月的水平和竖向两个变形量,共44个月的数据,地表监测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A滑坡A点地表监测曲线图
三、治理效果分析
由于工程区域雨季时间长、降雨量大,人工挖孔桩在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施工,且3个施工区域存在垂直干扰,因此有效施工期很短。第一年雨季来临之前,完成了中上部的两段桩混凝土浇筑,中部桩完成了1/3。通过地表观测显示,第一年雨季期间滑坡体最大变形量,水平408mm、竖向434mm。施工期间,还设置了深层观测装置,通过数据分析,深层滑动最大水平位移15mm。因此,浅中层滑移是A滑坡变形的重要原因,验证了方案的可靠性。第二年雨季来临前完成了中部剩余的2/3及坡脚防护,雨季期间滑坡体最大变形量,水平170mm、竖向175mm。第三年完成了中下部的深层治理,雨季期间最大变形量,水平28mm、竖向30mm。施工结束后,通过持续监测数据分析,变形趋势已趋于稳定,A滑坡得到了有效处治。
四、结语
人工挖孔桩适应复杂环境的滑坡治理,施工重点是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施工进度,桩孔开挖后,尽快安装钢筋并灌注混凝土,以免滑坡扰动后产生滑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滑坡监测,通过监测数据指导施工并分析处治效果,科学有效的治理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