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与推广研究述评

2022-07-06皇潇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3期
关键词:民俗文献体育

皇潇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1、我国民俗体育发展与推广相关研究文献动态

1.1、研究文献的总体数量变化

本研究以“民俗体育”为主题,来对所有研究进行相关的CNKI数据库检索,其中研究包括所有的学术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图书、年鉴、标准和成果,共获取相关研究文献2958篇(检索时间截至2022-2-10,8:00),通过搜索发现学术期刊论文达到2040篇,其具体研究数量趋势见图1。从图中我们能够看出所有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文献,起始于1993年且从1993年的0篇逐年成倍增加,2014年数值达到巅峰,文献数量达到了289篇。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在大力弘扬中华民俗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延续好中华优秀的历史命脉是当下的重中之重。

图1 与民俗体育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变化趋势

1.2、相关研究主要主题及次要主题文献来源的图谱特征分析

本研究是基于所有研究文献的主要主题和次要主题的获取情况,筛除掉一些重复性标题文章和会议论文相重复的部分,重点分析了检索的所有文献资料共2985篇,再根据所检索到相关主题、次要主题和文献来源所持有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根据相关研究的主要主题词频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研究相关的主题词,按照数量高低,依次为:民俗体育(1086次)、民俗体育文化(380 次)、体育文化(116 次)、体育旅游(81次)、传承与发展(73次)、非物质文化遗产(73次)、民俗体育旅游(67次)、客家民俗体育(60次)、民俗体育活动(59次)、民族传统体育(39 次)、传承研究(38 次)、徽州民俗体育(36 次)、学校体育(33 次)、对策研究(32 次)、全民健身(31 次)、民间体育(29 次)、农村体育(24 次)、山西省(22 次)、城镇化(22 次)、发展路径(22 次)、民俗民间体育(21 次)、闽台民俗(21 次)、发展对策(21 次)、民俗体育旅游资源(21 次)、传承与保护(20 次)、赣南客家(20 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20次)、乡村振兴(18次)、文化特征(18次)、体育文化传承(18次)、安徽省(18次)、高校体育教学(17次)等。通过对这些主题词的进一步分析总结发现,现阶段民俗体育发展十分清晰明确,从内容结构体系上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内容类别上,主要涉及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文化、体育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体育旅游、民俗传统体育。而民俗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区别则在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比民俗体育宽泛,民俗体育,如,舞龙舞狮、赛龙舟、盾牌舞、滩舞等;(2)地域空间上,主要为山西省、安徽省、闽台以及江西赣南客家地区的各种形态和各具特色的民俗体育运动项目为主;(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中,专家学者多以现状研究、对策研究和保护传承为主(对策研究32次、发展路径22次、发展对策21次、传承与保护20次、体育文化传承18次)。上述研究还说明了在民俗体育的传承中融入了多样化的方式,如,学校体育和高校体育教学中,在未来也将成为民俗体育发展与推广的重点。因此,图2能清晰地反应出我国民俗体育的动态趋势。从次要主题词频可明显看出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产业化等具有群众性和社会化的范畴,那么基于社会化大发展的背景,民俗体育和现代化产业接轨已是必然。

1.3、相关研究涉及学科及文献来源期刊的图谱分析

根据图2再结合所有一级学科发现,“民俗体育”所涉及的期刊文献中,依然是“体育学”占据主导地位,然后是人文地理学(地理)、艺术学(音乐舞蹈)、教育学(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等)、哲学(宗教)、法学(民族学)、历史学(中国古代史)、政治学(政党及群众组织)、计算机、传播学(新闻与传播)、文学(文艺理论)等共计10大学科。

图2 与民俗体育相关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情况分析图

再根据图3的期刊来源分布图可知,民俗体育所发表的所有期刊文献当中以当代体育科技、体育文化导刊、武术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体育科学研究)、文体用品与科技、体育科技这7大刊物为主,其发刊数量是发刊总数的47.91%。再者,研究民俗体育相关的所有的期刊文献中体育类核心期刊文献数较少(体育文化导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仅占比20.55%),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在未来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需从质量和深度上进行完善和加强。

图3 与民俗体育相关文献的来源期刊分布图

1.4、作者及其工作单位的图谱特征分析

对作者及其工作单位进行分析,可知我国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主要是以南昌航空大学(王俊奇)、赣南师范大学(吴玉华)、集美大学(谢军)、江西财经师范大学(涂传飞)、扬州大学(王若光)、山东财经师范大学(刘旻航)、曲阜师范大学(郭学松)、湖南警察学院(陈永辉)、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刘朝猛)、湖南师范大学(雷军蓉)、吉首大学(白晋湘、肖红青)、运城学院(王冬慧)、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孙群群)、集美大学(陈少坚)、曲靖师范学院(冯强)、衡阳师范学院(邱海洪)、莆田学院(朱家新、林立新)、安徽师范大学(卢玉)、江西理工大学(谭东辉)、南宁师范大学(唐元超)、韩山师范学院(周传志)、北部湾大学(李乃琼)、运城学院(暴丽霞)、厦门理工学院(李红梅)、山西师范大学(王铁新)为主。据相关统计的341篇文章中作者工作单位具有3人及以上发表文章的机构为0,作者单位有2人发文的有且仅有吉首大学和莆田学院。这一现象表明,虽然现阶段我国对“民俗体育”的研究单位和学者较多,但都处于以个人研究为主的状态,缺少团队之间的合作。

1.5、研究机构基金来源的情况分析

从上表1可以看出,国家和省级教育部基金对“民俗体育”的研究给与了大力支持,以体育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为首的,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这4所国家重点体育院校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以及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和贵州省等具有浓厚民俗风俗氛围的地区,学者对民俗体育的研究热情较高。

表1 作者发文署基金来源情况示统计一栏表

2、我国民俗体育的普及与推广重点内容分析

2.1、民俗体育推广的价值与意义分析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五千多年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舞龙舞狮、赛龙舟、打马球、打陀螺、地花鼓、跳丧舞、跳竹竿、投壶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给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带来了危机,同时以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为契机,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剧增,因此,民俗体育的普及与推广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传承路径和方式。李菊花(2021)认为,民俗体育所具有的健身和教育功能能够引导人们参加身体锻炼,对推进“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具有重要作用。丁勇等(2021)认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育能够促进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繁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意识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崔涛(2021)认为,通过审视民俗体育,增加有效文化供给,缓解民俗体育保护传承不利与乡村文化需求激增的矛盾,并提出实施路径,能有效促进民俗体育产业化发展,助推乡村产业的振兴。刘艳(2021)等认为,在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在参与规模、地域普及、场地设施、管理机制与项目特色等方面,民俗体育用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在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战略任务中彰显着较强的优势地位。总的来说民俗体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政治—经济—文化”3个层面上。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为了缓解经济全球化浪潮对传统体育造成的冲击,对传统文化加强保护,国家出台了各种保护政策;其次,从经济层面来看,所推崇的“民俗+体育+旅游”三方进行融合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模式,不仅可以宣传当地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还可以带动地方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品牌;最后,从文化层面来看,将学校体育和民俗体育建立联动发展机制,不仅能够能够丰富校园课程教学的多样性,更能加强民俗体育的传播和知识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2、民俗体育推广的影响因素研究

温娇(2015)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制约、人们对健身及体育活动的意识欠缺以及现代体育的冲击是影响民俗体育传承与推广的主要因素。杨坤普(2014)认为,造成民俗体育推广困境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当地政府的宏观主导,没有形成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没有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民众缺乏文化价值保护意识,以及没有专业人才的指导等。黄聪(2018)认为,影响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推广的主要社会根源是受西方文化冲击导致价值观念转变、生活环境过于社会化以及政府的“全面包揽”造成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空间缩小。吴明恩(2020)认为,学校教育未与民俗体育有效结合也是影响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教育对民俗体育项目的认知存在偏差,开展项目单一、投入保障不足等。综上所述,个人活动意识和价值观念转变,国家政府缺乏政策指导以及学校教育意识的淡薄都是影响民俗体育推广的因素。

2.3、民俗体育推广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熟知了民俗体育推广过程中的困境后,那么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已是必然。张现成(2018)认为,将乡村旅游融入民俗体育活动,创新体育旅游产品、创新多元乡村体育旅游业态;大力推进特色体育项目进驻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赛事搭台,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农耕体育品牌;充分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完善乡村体育旅游供给机制。彭响(2018)认为,将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耦合发展,形成理念耦合、内容耦合、资源耦合、功能耦合的联动发展机制,构建打造出民俗体育教学课程,形成精品教学体系;借助高校教育平台,培养出理论与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白晋湘(2012)认为要对民俗体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湘西大兴寨苗族抢狮个案为基础,提出了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构建模式,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短视频等互联网形式进行“碰撞”,为民俗体育的传承与推广提供多元路径。总的来说,学界的建议基本一致,首先要加强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在此基础上与旅游、互联网等商业形式联合,最后是推进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和学校教育的重要体系。

3、结语

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可以看出国家对我国民俗体育普及与推广的重视程度较高,通过上述的研究发现,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格局错落分布,但立体化空间较少;发文的数量较多,核心期刊较少;政府的投入力度较大,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研究的人员较多,团队合作现象较少;体育学科研究较多,交叉学科研究较少;理论研究较多,系统性梳理较少。此外,在研究过程发现,政府将民俗体育融入到旅游、互联网、乡村治理、学校教育中来,但商业化和利益化现象严重,民众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淡薄,所取得的效果甚微。因此,国家的民俗体育推广与传承之路较艰辛,个人、社会和国家需共同努力,进行民俗体育文化的整理,转变传承与保护的个人意识,改变传承推广模式,与学校、社会建立创新性的机制与路径,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感悟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在新时代更好的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民俗文献体育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民俗中的“牛”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民俗节
漫画民俗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