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视域下四川省体育场馆的应急功能研究
——以突发公共事件为例

2022-07-06左彬张鑫齐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3期
关键词:体育馆体育场馆防灾

左彬张鑫齐

(1.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0;2.韩国湖西大学体育学院 韩国 牙山 31499)

1、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体育场馆除具有举行文化育体育赛事价值之外,也有如救灾、抗疫等应急价值。应急价值是为满足人们的生存之需的同时,在设计体育场馆之初就考虑其应急的功能。体育场馆规划及施工未能实现多重功能需求,仅能满足赛事举办需求,而在人类发生突发情况时发挥不了应急价值。如,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的应急场中,人们被安排进入美国路易斯安纳州体育场馆,但因场馆功能陈旧,场馆难以发挥救灾应急价值。可见,在育场馆开发体之初,就应包含应急的功能布局以更好地发挥应急价值。

根据现有文献研究,开始有很多文献关注体育场馆功能研究。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体育场馆文体方面赛前与赛后的利用研究。根据陈元欣等研究认为,场馆可充分利用余裕空间,拓展赛后功能,在设计时应考虑,以便于后期利用。又据由文华等研究,认为因赛事而建的体育场馆除满足体育竞赛要求外,应有商业活动等功能要求,并在场馆建设初就考虑以上功能设置。根据刘占省等研究认为,智能场馆在比赛时提供多项观赛服务功能,赛后可开展多种活动。同时,也有文献研究对体育场馆多元化价值、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根据俞丽萍等研究认为,体育场馆建设应在可持续性背景下进行,不仅需要考虑能源效率,也要考虑与城市环境关系。根据陆诗亮等研究,认为过去体育场馆建设以竞技型场馆为主,主要考虑竞技、集会等单一功能,政府追求政绩化、地标化倾向严重,而随全民健身馆纳入体育中心体系,场馆功能应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有限预算内将体育馆与会展中心、剧院等结合。此外,也有文献研究认为,体育场馆应有文体价值之外应急价值。霍建新在武汉体育场馆改建为“方舱医院”的背景下,也提出今后在设计建造体育场馆时,应考虑其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注重救灾避难的福利价值。根据武陈研究,认为四川绵阳九州岛体育馆作为汶川地震避难人员安置场所情况进行考察,并提出体育场馆作为救灾避难场所的可行性分析。Long研究认为,场馆空间特征使其有避险功能,还需要满足公共服务之需。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体育馆一度成为抗疫的场所,正如2020年2月初武汉市的方舱医院,创新性地将体育场馆建设成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场所。这不仅解决了医院的人满为患的困境,更实现了武汉抗疫由被动变主动的转折点。曾几何时,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受灾地区的体育场馆为逃生避灾、藏身落脚的群众提供了“避难所”,也促进我们对体育场馆功能有了全方位认知。通过对四川数家体育场馆的具体情况开展系列调查,全面了解体育场馆的建设标准以及营业服务等多方面的资料,并且找出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措施,以此对体育场馆的规划布局、建设标准和运营服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体育场馆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与条件

众所周知,体育场馆的基本功能是健身,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多年来,关于体育场馆的研究多聚集在竞技体育、体育文化、传统体育以及体育旅游等多种功能。除此之外,由于体育馆场地宽阔、设施配套齐全、交通便利等天然优势,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发挥着应急避难的功能。正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受灾地区的体育场馆变为了群众避难和安身的落脚地。在欧美国家的飓风和疫情期间,体育场馆亦成为民众避难的场所。

当前,新冠疫情还在蔓延,虽然增长趋势已经减缓,但形势仍不容乐观,因此在无形中增加了应急防控系统的难度。新冠肺炎病毒与非洲国家的埃博拉病毒以及SARS等病毒相对比,传播性更快,危害性更强,导致医院的空间无法容纳庞大数量的患者,而体育馆成为了缓解医院压力的场所。因此体育馆在建设之初应该把抗疫防灾等功能预先设计到建设计划中,以防应急之需。正如武汉体育馆虽建造年代非常久远,但经过升级改造后,拥有了电脑控制的电子计时器、先进的仪器设备等,与其他体育馆共同为方舱医院的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绵阳九洲体育馆,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直到地震临时用房完成之前,这所体育馆一直被用来暂时安置地震灾民,成为灾民的避难所。而汶川体育馆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由广东省对口援建的,于2020年建成投入使用,场馆除去日常的体育比赛和文化演出外,对于避灾功能非常重视,在设计之初把其作为重点进行考量。

表1 抗疫防灾时期5家体育场馆基本情况

3、体育场馆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功能与作用

2020年疫情爆发之初,武汉市把体育场馆改成诸多的方舱医院。让体育场馆在危难时期变成了一个大的避风港,让大量的患者可以安心接受治疗。而2017年的美国飓风“艾尔玛”肆虐迈阿密时,体育场馆被征集为救灾的临时场所,成为民众避难的重要设施。由此看出,体育场馆除了举办文体赛事的功能,还有抗疫防灾的作用。因此,体育场馆在建设之初,应该把应急功能包含在其中。如果在建设之初,没有提前做好应急的功能计划,只是一味地满足传统赛事举办的需求,则场馆在面临灾情时未必能发挥作用。正如2005年的飓风“卡特里娜”肆虐美国时,路易斯安纳州体育馆由于场地老化、功能落后等原因,无法发挥应急的功能,使得体育场馆出现拥挤不堪、民众苦不堪言的景象。故而,体育场馆在设计之初,应该把应急功能设计其中,这样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才能发挥作用。

当前,对于研究体育场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学者亦有不少,如,Long提出,体育场馆的功能不仅应满足公共服务的需求,还应该具有避险的作用。霍建新提出在未来设计体育场馆时,首先考虑将其作为避难场所的功能,重视其抗灾的功能和价值。而目前较为关键的是,许多场馆早已建造完成,而其中并未考虑到应急功能,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二次改造。正如高晓波提出的我国需要推进场馆功能改造和功能转换,从而加大场馆的利用效率,但存在的问题是改造非常艰难。这其中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定量测算相关的问题,这是改造的难点所在。原因在于体育场馆在未发生疫情时,场馆的应急功能远远小于赛事活动的功能。

表2 抗疫防灾时期5家体育场馆基本情况

4、健康中国视域下四川省体育场馆应急功能的现状

四川省体育场馆根据不同阶段防疫抗灾的需求及时调整体育场馆的使用状态,创新性地实现了体育馆闲暇时和应急时状态的转换,极大地满足了不同需求是体育馆资源的合理利用。

4.1、抗灾时期

体育场馆既平坦又安全,是灾区灾民首选的避难场所。较城市广场来讲,体育场馆四周交通道路条件好,且相对封闭、利于管理,空地还可以作为救灾物品集散地。城市广场虽然也有一些空地,但四周居民较多,疏散条件有限,交通容易堵塞。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东至上海,西至巴基斯坦,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北至辽宁均有震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但刚刚竣工的绵阳九洲体育馆历经了考验,被安置灾民3-4万人,也是灾区安置点中安置灾民最多的安置点。绵阳九洲体育馆外圈建筑可以挡风遮雨,供灾民休息、做饭以解决生活问题。九洲体育馆内还建立了临时的“九洲帐篷学校”,来自灾区的数名学生可以在帐篷里上课。体育馆内外有公安、民警工作人员不间断巡防值勤,以及体育中心播出的震后救助、重建相关通知,既为灾区灾民提供了安全的避难环境,也让灾区灾民看到了希望。

4.2、灾后重建期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汶川、北川、青川等地灾情非常严重,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房屋大多损毁。加之震后下雨,受灾灾民无家可归,生存更是受到极大威胁。于是,灾区附近的体育场馆成为灾区灾民避难的首选场所,同时也成为了政府震后救灾、救人、援助的重要窗口。事后四川省体育局局长朱玲说:“在过去,我们对体育场馆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认为这就是一个看比赛的地方。”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发达国家早就把体育场馆视为一个紧急避难的场所,并配有齐全的设施,一旦灾害发生,立即启动,只是我们目前的体育设施建设还没有涉及这个方面。从汶川特大地震以后,国家及四川省已经采取强制措施,加强社会公共区域的用地监管力度。将公共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场地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体育健身设施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建设规模和降低用地指标。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很大启示,体育场地千万不要随意挤占,应急避难设计环节是体育场馆必不可少的部分。正在这次历史性地震灾难,让我们意识到体育场馆的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性,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必将引起全人类的高度重视。

5、四川省体育场馆功能拓展的建议

2020年初,全国一度陷入疫情扩散迅速、新增病例和疑似感染人数日创新高、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艰难处境。而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武汉市,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在2020年2月征用数家体育馆,将其临时改造为方舱医院用于收至新冠患者,以缓解医疗压力。从以上可以看出,体育场馆对于公共事件的作用,其在应急时刻可以起到抗疫防灾的功能,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且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进行积极改造。

5.1、重视资源整合,完善应急防控体系

四川省数家体育馆在抗疫救灾时期被征用为民众的避难所,保证了灾区民众的便利性,但其中亦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在空间利用方面,医院和城区距离太近,易造成民众拥挤、车辆堵塞,对于灾区民众交通不便;其次,疫情期间,体育馆附近居民区的感染概率上升,对于防疫的成本又是一种浪费。因此如何将体育场馆合理利用,并且防患于未然,对抗疫防灾有推动力而不是阻碍力。

5.2、把“抗疫防灾”贯穿体育馆设计理念

通常来说,体育场馆建设的目的是举办体育赛事和文娱活动,在设计中把满足比赛和活动作为最终目的,因此忽略了抗疫防灾的功能。汶川地震和新冠疫情让我们认识到体育场馆在应急时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把“抗疫防灾”始终贯穿体育场馆建设理念中。首先,充分借鉴过去的经验,加强体育场馆在灾情中的功能性,拓展其面临恶劣环境时的抗压性,充分发挥其“一馆多用”的作用;其次,充分关注场馆内外房间通用功能的转换,让其在面临灾情时能迅速转变空间格局,将其变成临时住房,成为灾区民众的避风港。

5.3、健全突出体育场馆科技性

我国历年来的方舱医院参与了许多的灾情救助,包括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新冠疫情等大型的医疗救援,并且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及时发挥了临时医院和安置点的功能和作用。而方舱医院的信息化系统的更新换代和发展更好地提升了我国体育场馆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因此,我们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从而为体育场馆的高效率运用提供保障。首先,5G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体育场馆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体育场馆的科技建设提供更多的可行性;其次,应与专门的科技公司合作,让其为体育场馆量身定做适合的方案,从而实现场馆的信息互通和科技功能;最后,在AI技术的应用方面,我们应大力提倡其在安全措施、公共电台以及计算机控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场馆的利用效率和水平,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

6、结语

体育场馆是一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其代表的不仅是代表一座城市的容貌,更标志着城市的发展成熟度。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以及竞技体育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体育场馆拔地而起,而其中我们应该把抗疫防灾的功能融入设计理念中,成为应急时刻民众避难疏散的场所。我们应汲取以往的教训,总结和提炼过往灾难的经验,充分挖掘体育场馆的功能和作用,并且在规划布局和空间管理采用高科技手段,实现体育场馆的高质量发展。四川省体育场馆的经验与启示,应成为我们每个体育场馆在建设中学习的榜样,我们应加强宣传的力度,提升我们对体育场馆的多功能认识,使体育场馆成为健康中国视域下四川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避风港,并且推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的成功经验和成果。

猜你喜欢

体育馆体育场馆防灾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World-famous stadiums 世界著名的体育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迷宫弯弯绕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体育馆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