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遗产管理评估研究——以苏州子城遗产项目为例

2022-07-06徐进亮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方差遗产评估

徐进亮,彭 蕾

(1.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2.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北京 100029)

根据2015年公布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以下简称《保护准则》),文物古迹的评估包括对文物古迹的价值、保存状况、管理条件和威胁、文物古迹安全因素的评估,也包括对文物古迹研究和展示、利用状况的评估。可见,文物古迹评估工作包括价值评估、现状评估和管理评估3个方面的内容。建筑遗产有属于文物古迹的部分,范围比文物古迹更大,可以参照这个准则。从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管理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价值评估的研究比较成熟,并且随着近年来对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认知不断加深,对建筑遗产的保存现状评估(可利用性评估)研究的文献也在不断增多。但就管理评估来说,以“文物管理评估”和“遗产管理评估”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得到的文献结果不足10篇,可见目前管理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相对薄弱。《保护准则》提出“管理条件”是指现有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是否能够确保文物古迹处于安全管理状态。可见,《保护准则》认为“管理条件”与“文物古迹安全”有直接关联。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切实加强文物保护能力建设,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力量与其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确保文物安全。” 因此,建筑遗产管理评估作为建筑遗产评估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愈加凸显,亟须积极创新与不断实践,以适应新形势下建筑遗产保护发展需求。

1 管理评估的理论分析

1.1 法律规范条款研究

通过对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准则》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涉及文物或遗产管理的条款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涉及文物或遗产管理条款对比表

续表1

1.2 评估技术规范内容研究

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2012)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2005)中分别包含关于保护管理措施的评估(表2、表3)。

表2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2012)中保护管理措施的指标体系(节选)

表3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2005)中保护管理措施的指标体系(节选)

续表3

《关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2000)中提出管理条件是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指文物古迹在进行评估时的管理状态,主要内容有:①管理机构担负的任务和人员构成,保护和研究的能力;②利用功能是否合理,社会干扰因素是否能够控制;③监测、日常保养的设备和公开开放的服务设施状况;④展示、陈列的条件;⑤对灾害的预测和防御、应急能力;⑥财务保证能力。

1.3 管理评估文献研究

正如上文所述,学界对建筑遗产管理评估不多,但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探讨性研究成果,对深入了解建筑遗产管理和抽取管理指标颇有裨益。

1998年,雷冬霞[1]提出了为确保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存,研究管理及对管理的评估也是必要的,并着重针对历史地段管理的建立建筑遗产档案、建筑遗产评估、划定历史地段范围、相关地方性法规的健全、管理机构的执行、实施与监督7个指标作了研究探讨,但未对指标分值进行细分(表4)。

表4 历史文化遗产管理评估表

2001年,王涛[2]提出了历史地段管理情况评估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机构和部门、历史地段的资料管理、保护规划编制情况、执法情况、宣传与监督、与保护相关的资金情况、10年来历史地段变化情况等因素层(表5),基于此建立了51个子项的指标层,例如,“机构和部门”项目的子项及分值标准如表6所示。王涛选择镇江西津渡、徐州户部山、徐州窑湾村古街三地进行实证研究。该论文是关于历史地段与建筑遗产管理状况评估的研究报告,内容全面且质量较好,但没有将评估下沉到遗产点层面。

表5 历史地段管理情况评估设计表

表6 机构和部门(II-1)子项评估表

2008年,赵勇等[3]人在《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再研究》中立足于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以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评选为实际案例,全面评价和实地评估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涉及保护管理措施的相关指标与分值体系(表7)。

表7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部分)

2016年,彭蕾[4]基于法制管理、规划管理、人才培养、技术管理以及公众参与,回顾了我国文物管理的现代化进程。结合现代化理论中所涉及的法治性、服务性、民主性、责任性、有效性等因素,尝试构建文物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与分值体系(表8)。指出一级指标中管理意识的权重最大,文物管理中最为代表现代化水平的是其法制性和参与性。

表8 文物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8

2 管理评估模型的构建

2.1 评估方法

现代综合评估方法很多,归结主要分为3大类:基于专家经验的主观评估、基于统计分析的客观评估与基于系统模型的综合评估方法[5]。具体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法(PCA)、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等。无论哪种评估方法,其基本要素均包括:①评估者;②评估对象;③评估指标;④权重向量;⑤综合评估模型。最终以一定的数学模型将多类评估指标汇总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估值。

建筑遗产管理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遗产管理的使命、目标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问题。需要充分考虑相关法规政策、技术规范、学术成果与实际工作出现的各种指标因素。这些指标因素种类繁多、层次复杂,不同程度地影响建筑遗产保护措施与管理条件。有些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与交叉性,造成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叠;同时,在对这些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时,变量增多,将会加剧计算量与问题分析的复杂性。因此,本文考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在不造成信息损失的基础上将多因素降维,进而达到简化科学分析问题的目的。

2.2 评估指标

本文根据相关文件、成果和实践抽取出建筑遗产管理评估的基本评估准则(目标层):①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基本要求);②展示利用和监测系统建设(进阶要求);③人员和经费保障(保障要求)。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指标因素进行精细化分析筛选,得出评估的准则层和指标层,进而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包括保护规划、管理制度、保护区划等、对保护区划内外活动的监督与执行、管理团队、宣传展示利用等、经费保障、定期监测与报告共8个一级指标,以及保护规划的制定、保护规划的实施、保护规划内容的完整性、保护规划的深度等28个指标项。

2.3 权重向量

权重确定是评估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体现了各项指标对综合结果的贡献构成比例。某类指标权重值高,意味着该项指标对于综合结果的影响较大。所以,能否科学合理确定指标体系中各类指标的权重,直接影响到评估对象综合分值的科学性、合理性。目前比较多见的建筑遗产的可利用性与管理评估要求各方面因素指标平衡,因此,建筑遗产管理评估中的权重赋值可采用常权模式。常权模式主要优点为模型简单,考虑了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使综合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指标的综合优度①相对的,建筑遗产价值评估时有一个独有特性:在某一价值特别突出时,其他价值的降低不会明显弱化其综合价值;而常权评估模型中各因素的权重保持不变,这与建筑遗产价值特性不符,不能有效反映评估对象中特别突出的价值的激励作用;在评估中各价值因素的权重系数应随着各价值的变动而做出相应调整,即引入变权理论的评价模型,以凸显激励性因素的重要性,且更符合客观实际。具体参见:徐进亮,舒帮荣,吴群.基于变权模型的古建筑价值评价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39(3):78-82.。

2.4 分值标准

建筑遗产管理评估体系指标的分值可通过下述方法确定。

(1)专家征询。本次评估工作采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邀请熟悉建筑遗产情况的30余位专家,单独征询指标分值,确保专家打分过程中相互不交流讨论,并在初次打分之前需要向参加的各位专家详细说明本次建筑遗产评价体系建立的任务、基本内容,建筑遗产评价体系因素因子的含义以及专家打分的技术规定等必要信息,然后由专家各自分别填写下发的调查表格。

(2)数据处理。第1步,对各个层次的评价指标展开赋分,赋分范围为0~100分。由于建筑遗产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其最低价值要高于同等物理性质的不动产价值,如按100分制打分,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的得分均不小于50分。

第1轮指标权重调查表收回后,立即进行统计处理,测算出各层次指标专家赋值的平均值和方差。平均值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式中:E为指标打分的平均值;n为专家的人数;ai为第i位专家的评分值。

方差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式中:E为指标打分的平均值;n为专家的人数;ai为第i位专家的评分值;δ为权重的方差。

将经过第1轮得出的各层次指标权重的均值和方差反馈给各专家,再请专家根据上述结果所反映的专家总体意见趋向和离散程度展开第2轮赋值。

第2步,同样将第2轮下发调查表回收,再次进行统计分析,测算出各层次指标权重的平均值和方差,并对第1轮与第2轮的权重方差进行X2显著性检验,以检验2轮结果方差的离散程度是否具有显著差异。X2检验方法如式(3)所示。

式中:X2为由2轮方差构造的统计检验量;n为专家的人数;δ本轮为本轮方差;δ上轮为上轮方差。

首先构造2轮方差之间的统计检验量X2,再查X2统计值表,以此比较2轮方差的齐性。

第3步,如果X2检验结果有显著差异,则表明2轮赋分的方差离散度较大,还需开展第3轮专家征询,专家征询的轮次直至最后2轮间方差无显著性差异时为止。如果2轮方差检验值未见显著性差异(即2轮方差具有显著齐性),就表明2轮赋分方差离散度较小,不再需要征询专家意见。

(3)德尔菲法测算结果。通过2轮征询专家意见后,统计处理的方差趋小,被测定指标的X2值都小于检验值,表明专家的意见分散程度越来越小,专家意见比较一致。因此确定第2轮测算出的专家赋值的均值范围,详见表9。

表9 建筑遗产管理评估体系表

续表9

续表9

3 管理评估的实证研究

2020年8月,笔者主持研究苏州子城36处遗产项目综合评估工作②本研究是2020年苏州市姑苏区人大重点调研项目,获得2020年苏州市姑苏区人大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涉及管理评估(图1)。本次评估项目采用了上文阐述的管理评估体系,评估苏州子城36处遗产管理综合分值及排名,作为子城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参考依据之一,协助完善其管理措施,有利于延续苏州子城传统风貌。

图1 苏州子城36处建筑遗产分布区块图(来源:作者自绘)

苏州子城地处苏州古城中心区域双塔街道,约8 km2。东起护城河,西衔人民路,南至竹辉路,北枕干将河。春秋时代曾作为吴国的子城(城中城),已有超过2 500年历史。辖区除2处世界文化遗产(网师园、沧浪亭)外,还有罗汉院双塔、苏州文庙、织造署旧址、甲辰巷砖塔(图2)、东吴大学旧址、天香小筑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上其他保护级别的建筑遗产,如柴园(图3)等共有36处(表10)。

图2 甲辰巷砖塔(来源:徐进亮摄)

图3 柴园(来源:苏州教育博物馆提供)

表10 苏州子城36处建筑遗产基本情况表

续表10

研究团队结合评估指标因素与评估体系表,开展针对性研究与赋分,对36处遗产项目的管理条件从保护规划、管理制度、保护区划标志等、活动监督与执行、管理团队、宣传展示利用等、经费保障、定期监测与报告8个方面分别评估,综合得出结论(表11)。

表11 综合分值及排名评估结果表

续表11

综合分值有明显的3个分值段:80分以上段12个(33%);65~80分段15个(42%);60分以下段9个(25%)(图4)。以下就3个分值段的遗产项目特点进行分析。

图4 36处遗产项目评估分值统计图(来源:作者自绘)

(1)80分以上段:本分段的遗产以景区、博物馆、学校为主,使用功能相似。其中网师园、沧浪亭开辟为园林景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条件相对较优。与沧浪亭一水之隔的可园也是园林景区,系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曾于2015年维修。沧浪亭和可园由沧浪亭管理处统一管理,门票也是联票。柴园作为苏州教育博物馆,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东吴大学旧址、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旧址、文星阁3处都位于苏州大学本部校区范围;织造署旧址、瑞云峰、振华女子中学旧址3处都位于苏州第十中学校区范围,均各属同一管理者。天香小筑位于苏州市图书馆内,由苏州市图书馆负责管理。苏州文庙及宋代石刻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也是苏州著名的文化景点,设立有专门的管理处。可以看出,本分段的建筑遗产保护级别整体较高,管理主体明确,保存状态较好,使用功能较合理,且得到较充分发挥(图5)。

图5 80分以上段遗产项目特点(来源:作者自绘)

(2)65~80分段:本分段的遗产项目以故居、旧址和宗教场所为主,使用功能多样,包括办公、教育、宗教、景区、酒店、构筑物等。数量相对较多,保存状态良好或尚可。其中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圣约翰堂、定慧寺作为宗教建筑,对外开放,在苏州也有一定知名度。万寿宫原为道教建筑,现改为苏州老年大学;苏州关税务司署旧址原为民国官署办公地,现改为青少年活动中心。金城新村、章太炎故居、叶圣陶故居和沈德潜故居改作机关、单位办公之用。袁学澜故居经某开发商改造为办公用房,兼具会所功能。蒋纬国故居容身于一家五星酒店,作为其内部特色建筑。姚铁心故居作为苏大附属第一医院的院史展览楼。虽然这一分段的建筑遗产保护等级并不高,但管理者明确,使用目的清晰。因此,保护和管理措施得到贯彻保护,使用基本合理。同时看到,本分段的遗产项目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例如,万寿宫改为老年大学后,虽然不会破坏现有遗产,但没能充分展示、阐释其传统内涵,偌大空间内找不到详细的文化介绍与展陈内容,导致苏州“三宫”之一的万寿宫空有“万寿”之名,无人知晓从何而来,人们仅知道这个到处是教室的地方是一所老年大学。本次管理评估就清晰反映出这个平时不为人注意的问题。苏州关税务司署旧址改为青少年活动中心,尽管交通停车很便捷,但其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存在一些违合,使得来这里的人数远比不上一些新建的少年宫;由于使用率较低,管理者又不得不将一部分附房出租给外部企业使用,增加了保护与管理的难度。本分段的故居类建筑都已改变其原有的居住功能,且不对外开放。这样做虽然有利于保护管理,却不利于其蕴含价值和文化传统的展示、阐释与宣传。比如叶圣陶故居,除了保护标志以外,没有任何背景介绍与说明,当地人基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处故居存在(图6)。

图6 65~80分段遗产项目特点(来源:作者自绘)

(3)60分以下段:本分段的遗产项目以民居、构筑物为主,保护级别整体不高,保存状态和管理现状令人担忧,亟须尽快得到关注并加以改善。其中寿星桥、官太尉桥都是现存使用的民用桥梁,虽然名义上有管理单位,但实际上委托当地社区打理,日常管理中几乎无人过问,桥面上杂草丛生。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仅剩零星建筑与一处标牌。甲辰巷砖塔被封闭在一处20 m2见方的小院落里,无人问津。信孚里、叶楚伦故居为私人居住,圆通寺出租给私人使用,虽然住户或使用者也会采取一些相应管理措施,适当维修,但毕竟由于缺乏资金,保管不到位,违章搭建,显得杂乱破落。兰石小筑空置多年,建筑长期封闭,无人打理。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管理者缺位与资金短缺会对管理条件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保护等级高并不代表着保护管理条件就好,甲辰巷砖塔虽是国保单位,由于管理者缺位,被淹没在一片杂乱的旧城片区中,不知何时得以摆脱孤处一地、无缘面世的命运(图7)。

图7 60分以下段遗产项目特点(来源:作者自绘)

4 实证成果管理反馈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提交给苏州市姑苏区人大常委会,转交区政府,得到了高度重视:①研究成果对通过36处建筑遗产排序与说明清晰表达了管理现状,反映出实际存在的问题。②研究成果有助于加强具体项目管理。2020年年底,基于本成果,对管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几点遗产进行重点整治,如甲辰巷砖塔正式纳入平江路历史街区管理范围;收回圆通寺租赁权,转交由网师园管理处统一管理等。③研究成果有助于政府完善遗产管理机制。2021年3月姑苏区政府要求,参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资料管理机制,建立苏州古城内历史建筑的档案资料,明确遗产点的管理人与管理责任等。应当看到,认真调查与科学评价反映实际问题,管理评估结果通过有效途径对政府部门反映,可以有助于推动政府关注建筑遗产的存在现状及存在质量,期待最终有效改善现有保护管理措施。

5 结束语

本文梳理了当前建筑遗产管理评估的相关研究成果,尝试构建出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到具体的案例项目中。以苏州子城36处遗产项目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检验与完善建筑遗产管理评估体系,并反映出建筑遗产保护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有效管理反馈。

保护等级代表遗产的当前价值,可利用性代表遗产是否实用以及利用方式,管理条件作为一个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独立环节,是一个不断完善深入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丰富建筑遗产保护管理信息资料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深化,必然会真正与价值评估、保存现状(可利用性)评估相互作用并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为我国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方差遗产评估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铜川探索党建工作绩效第三方评估
方差生活秀
揭秘平均数和方差的变化规律
方差越小越好?
方差在“三数两差”问题中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