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技巧 学写故事
——“学写故事”教学与反思
2022-07-06江兴林
■江兴林
【设计理念】
本节写作指导课的训练点为“学写故事”,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内容。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首先,通过情境沉浸,让学生初步感知学写故事需要运用技巧;然后,通过对学生课前的“素手初写”片段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明确学写故事要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接着,通过对经典课文的赏析,为学生搭建悬念、抑扬、突转等叙事技巧的写作支架;最后,通过“微点升格”的办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叙事技巧。
【课堂实录】
一、情境沉浸
师: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老小及亲朋好友都非常期待。唐伯虎挥笔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又写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由吃惊转为喝彩;再写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在座的由喝彩转为惊怒;写完最后一句“偷得蟠桃献至亲”,大家无不拍手叫好。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家为什么拍手叫好吗?
生:因为这首诗用了两次突转,让宾客的情绪跌宕起伏。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更能突出对老太太及其家人的赞美。
师:是的,这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吊足了众人的胃口,让人忽惊忽喜,真是一波三折,跌宕生姿。作诗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正如清代诗人袁枚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那么,我们在写人记事时,可以通过哪些技巧来让叙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呢?这就是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话题。
(板书:叙事的推进技巧。)
二、目标展示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节课的训练目标。
屏显:
①运用推进技巧,写出人物和事情的发展变化;②增加叙事波澜,让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生齐读。)
三、素手初写
师:昨天晚上,老师布置大家完成一则早起上学情境的片段练习。早上,我已经对同学们的片段描写进行了批改和遴选,挑出了两则和大家分享。被挑中的同学可以自行认领哦!
屏显片段1:
一天早上,我迷迷糊糊地醒来,看了眼闹钟。不好!比平常晚了十五分钟。我急急忙忙穿好衣服,匆匆洗了把脸,也顾不上刷牙,更来不及吃早饭,抓起书包就往外跑。
路上几乎看不到学生,这让我更加着急。一路上的景物是多么熟悉,可我却无暇顾及。我抓紧每一秒时间赶路。跑过了红绿灯,我在人行道上加速冲刺。进了校门,我依然马不停蹄地往教室赶。幸亏没迟到,不然又要接受老班的碎碎念了……
师:这是哪位同学的?哦,是房宸的。请你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他这个片段写得如何。
(房宸朗读。)
生:房宸同学写出了上学路上因为担心迟到而紧张的心理,还是比较生动的。
师:是的,房宸同学具体完整地记叙了上学路上的全过程,生动地写出了因为害怕迟到而紧张的心理,好在有惊无险,还是按时进了教室。在同学们写的片段中,这种类型的占到了三分之二。
屏显片段2:
那天早上,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看了看挂钟:啊,竟然只有十分钟就要迟到了!我赶忙穿好衣服,抓起书包冲出了门。
跑在大路上,我几乎见不到穿着我们学校校服的人。红绿灯也似乎在和我作对,每到一个路口,几乎都是红灯。
踏着铃声冲进教室:第三组第三排的座位上怎么坐了个陌生的同学?我仔细一看,班里的人都不认识——原来,是我匆忙间跑错了教室。对上他们惊讶的目光,我尴尬一笑,连忙跑出教室,“更上一层楼”。
当我把书包放在桌上时,已经累成了“一摊软泥”。
师:这个片段的主人请举手。哦,原来是房秉文同学。其他同学看看他写得怎样呢?
生:房秉文的记叙好像更有意思了。
师:他是如何让记叙更有意思的呢?
生:他通过意外事件,让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
师:是的,他增加了文章的波澜,增强了戏剧效果。
师:通过对这两个片段的比较,同学们应该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恰当地运用叙事技巧的重要性了吧?在叙事中适当运用叙事技巧,不仅能推动叙事向前,而且能增加波澜,引人入胜。
四、支架搭建
师:那么,常见的叙事推进技巧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三篇课文,你能说出它们分别运用了哪些技巧推进叙事吗?
屏显:
篇目《驿路梨花》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阿长与〈山海经〉》叙事技巧 作用
生:《驿路梨花》主要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方法。
生:《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结尾运用了突转的方法。
生:《阿长与〈山海经〉》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板书:悬念、突转、抑扬。)
师:我们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这些叙事技巧呢?课文是最好的例子,我们就以这三篇课文为例,了解一下这些技巧的特点和作用。
师:《驿路梨花》这篇课文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设置悬念。那么,何为悬念呢?
屏显知识链接1:
悬念,又称“卖关子”,通常是在文中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疑问”,将这些“疑问”藏在叙述中,让读者去猜测,去关切,去担忧,以引发读者浓烈的兴趣和急切期盼的心理,并在对情节的叙写中,逐步将这些“疑问”解开,产生让人恍然大悟的艺术效果。
师:《驿路梨花》在构思上是如何层层设置悬念的?有何作用?
生:《驿路梨花》主要通过设置三次悬念,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师: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三次悬念吗?
生:第一次悬念是“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产生“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领起全文。第二次悬念是“我”和老余发现瑶族老人不是小茅屋的主人。第三次悬念是“我们”发现哈尼小姑娘也不是小茅屋的主人,又进而得知小茅屋是解放军盖的。
师:这些悬念是何时解开的?这样设置悬念,有何作用呢?
生:到小说的最后,悬念解开——原来,前面出现的那些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生:层层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师:说得很好。不仅如此,这还让文章的主题“雷锋精神处处在”更加深刻感人。
师:除了设置悬念,突转也是一种很好的增加叙事波澜的技巧。大家回忆一下《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看看其中突转手法的运用。哪位同学先来复述一下这则寓言?
生:赫尔墨斯首先问宙斯雕像的价钱,想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谁知结果却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他自己的雕像一文不值,可以“白送”。
师:这样的设计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生:增强了寓言的讽刺力量,让行文波澜起伏。
师:由此可见,我们在写人叙事时,如果巧妙设计一些“反转”,就可以增加文章的波澜,让情节曲折多姿。那么,什么是突转法呢?
屏显知识链接2:
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向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师:同学们觉得我们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大家讨论一下。
生:“突转”不能太突然,前面要有铺垫。前面的铺垫越充分,后面发生情节转折时,读者就会觉得越合理。
师:是的,只有层层铺垫,突转才会自然合理,才会产生“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合乎情理”的惊艳效果。
师:如果说前面两种技巧主要写出了事件和情节的发展变化,那么抑扬手法则着力于写出人物的变化。《阿长与〈山海经〉》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阿长与〈山海经〉》,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抑扬手法的。
生:文章先写对阿长的“憎恶”“讨厌”,写她“常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时“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等。
师:这其实就是“抑”。然后呢?
生:然后写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写“我”对她的“讨厌”之情渐渐为“特别的敬意”所取代。
师:这就开始“扬”了吗?
生:并没有。接下来,因她“谋害了我的隐鼠”,“我”对她又不满了,而正想“复仇”时,她又为“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怨恨”就化为“新的敬意”了。
师:本文抑扬转换、跌宕起伏的行文如九曲回环的江水。作者对长妈妈的敬爱与怀念也得到了宣泄,读罢让人不由得潸然落泪。老师特别提醒大家,在运用这种手法时,一定要注意抑扬的分寸,把握好对人物褒贬的“度”,这样才能产生真实的表达效果,才能真正让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师:由此可见,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如果能向课文学习,能巧妙运用悬念、突转、抑扬等叙事技巧,就会让记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就会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
(板书:波澜起伏、形象鲜明、主题突出。)
五、微点升格
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这节课讲解的推进叙事的几种技巧,对房宸同学的片段描写进行微点升格,要求能够运用恰当的叙事技巧,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让叙事增加波澜。
(生写作,师巡视。约5分钟。)
师:通过刚才的行间巡视,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思考得差不多了。下面,我们进行升格交流,希望大家积极展示。
生:我觉得可以把开头“一天早上,我迷迷糊糊地醒来,看了眼闹钟。不好!比平常晚了十五分钟”去掉,这样能够设置悬念——为何要急急忙忙穿衣服呢?
师:陈施憬同学尝试着这样设置悬念,大家对他的升格满意吗?
生:不太满意。
师:为什么不满意呢?
生:如果去掉这段话,感觉前后衔接不自然。
师:怎样衔接才会更加自然呢?
生:我想在闹钟上做点文章,但我还没想好。
师:闹钟这个点抓得好。没想好没关系,请继续思考。哪位同学继续分享?
生:我觉得结尾可以再加一点描写,比如“我”本来以为怎么样,最终怎么样,这样可以设置一点突转。
师:怎么设置呢?
生:譬如可以写“我”以为会迟到,但是没有迟到,这样就有突转的意味了。
师:这样处理是可以让结尾有突转的意味,但是怎么会没有迟到呢?这里还需要有一些交代,才会让突转更自然,更合理。请继续开动脑筋。还有同学有什么样的思考呢?
生:我觉得可以在上学路上加一点误会,譬如,“我”以为迟到了,一开始很紧张,跑着跑着,看见好像还有其他学生,可走近一看,原来是别的学校的学生,心情一下子又跌落到了谷底。
师:嗯,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误会,就让行文有一点波澜了。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对自己的片段描写进行升格。
六、全篇构思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能不能尝试着运用这些叙事技巧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呢?请看屏幕。
屏显:
以课堂训练为基础,围绕本节课训练的微点——运用推进技巧,增设文章波澜,以“那一次,我真___”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师:请同学们先简单构思,想一想你最想用哪种或哪几种叙事技巧来写什么事,表现什么主题,然后我们进行交流。
(生思考,约5分钟。)
师:我看到好几个同学举手了。我们先听听沈成佳同学的构思。
生:我想写“那一次,我真哭笑不得”。我想以我家的猫为题材。有一天早上,我们发现小猫精神好像不大好,连它最爱吃的猫粮也不肯吃,妈妈就带它去看医生。宠物医生给它做了一番检查,说它得了绝症。正当我们绝望的时候,第二天它竟然慢慢恢复了。我们又去找宠物医生,宠物医生说他正要打电话给我们呢,他发现他家的仪器坏了。我这样构思,就是想用突转的方式来增加文章的波澜。
师:从你的表述中,老师看到了你的努力,只是这样的突转似乎还不够自然合理,你在全篇写作时还需要认真推敲。还有同学构思好了吗?
生:我想写的是“那一次,我真自信”。我想记述去年我和爸爸去稻城亚丁的经历。因为高原反应,想要爬上山顶异常困难。但在爬山的过程中,导游叔叔不断地暗示我,“已经爬了三分之一了”“爬到一半了”“快到了”,我越来越有信心了。等爬到山顶,导游叔叔才告诉我,其实他一直在说着“善意的谎言”,他说那些话时,根本没到达那个高度呢。
师:结尾处的反转真实而又自然。这样的经历,又给了你什么样的“深省”呢?
生: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我明白了自信有时需要借助外力。我也明白了有时善意的谎言会带来别样的美丽。
师:说得真好!我们写作记叙文,不但要在选材和构思上下功夫,还要在文章的立意上有所创新,要通过生动的记叙,抒发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七、课堂总结
师:由于时间关系,有些同学的构思还没有成型,但老师欣喜地看到了大家认真选材、努力构思的样子,这也是成长最好的模样。同学们,为人贵直,为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波澜起伏一定是有方法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悬念、突转及抑扬等叙事技巧,其实叙事技巧不止这三种,还有巧合、对比、衬托等。同时,写文章不仅仅要有技巧,还要在选材和立意方面下功夫。因此,无论是学写作文,还是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如何通过叙事技巧让故事引人入胜,让故事中的人物有血有肉,形象丰满,是这节课的写作目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主要在三个环节发力。
第一个环节是“情境沉浸”。这一环节借助传说中的那首祝寿诗,不仅让学生快速认识到叙事技巧的重要性,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叙事技巧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是“支架搭建”。这一环节对于学生真正了解常见的叙事技巧很重要。我以三篇范文为例,借助知识链接,让他们了解何为技巧,如何运用技巧。
第三个环节是“微点升格”。这是本节写作指导课的核心所在,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对同伴作文的合力升格,很好地检验了本节课的学习所得。
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中,我最不满意的是“支架搭建”这一环节。由于学生对七年级时学过的课文内容有些遗忘,所以我在引导他们了解这些经典篇目的叙事技巧时,讲解得有点多,需要我在今后的作文指导课中予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