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水产小院”的思考
2022-07-06江海仪王攀攀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
高 焕,江海仪,王攀攀 (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5)
自2019年6月50余所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在浙江安吉提出《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以来,全国涉农专业积极响应和行动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何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热爱新农村的人才成为农林院校的一个重要课题。新农科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接触生产一线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有热爱农业的情怀。
水产养殖业是农业的一部分,而水产养殖专业又是培养水产养殖产业人才的摇篮。受传统“轻农”观念的影响,水产养殖专业的招生存在一定困难,主要表现为第一志愿报考比例相较于其他专业低得多。因此,如何把传统水产养殖专业转变成热门专业,是摆在水产养殖专业相关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探索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旨在为现代化的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参考。
1 目前水产养殖专业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
水产养殖是一门以培养本科生水产养殖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长时间的专业实践。在专业实践培养过程中,建设高质量的教学实习基地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上,这些教学实习基地都是一些从事水产养殖的企业,养殖理论层次不高,只提供特定的养殖生产经验。以往的实习过程都是实习带队教师根据实习教学大纲来安排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任务就是完成整个养殖周期的实训过程,指导教师的作用就是起到督导的作用,同时提供一些专业指导。虽然实习过程简单、任务明确,但是却没有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及实践过程的最大作用。
这种实践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高校科研人员与养殖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脱节。指导教师仅作为“队长”,完成带队任务。二是科研成果与渔业生产(养殖)的脱节。整个实习只是把书本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演示出来。三是渔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单方向地被动学习养殖技能。
2 “水产小院”概念的提出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创建了“科技小院”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该模式以高校为依托,以大学生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为主旨,以企业为支撑,以合作社和重点养殖大户为重点,以农业技术为载体,将教学、科研融为一体,推动高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思想在农村的示范和推广。“科技小院”在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但“水产小院”或“渔业小院”鲜见报道。当前关于“科技小院”的有益探索为“水产小院”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但鉴于水产养殖学科本身有很多不同于传统养殖学科的特点。如何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打造创新型的“水产小院”已成为急需研究的科学问题。
“水产小院”的工作模式就是要打通“教、学、践、推、用”等环节,实现专家和渔民之间零距离、科研和生产之间零距离、育人和用人之间零距离。该模式与“科技小院”的主要差异在于学科的差异:“科技小院”面对的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而“水产小院”面对的主要是从事水产养殖的技术人员。从事水产养殖业的技术人员一般是具有一定学历背景和专业基础知识的人员,因此他们在科技需求上的起点更高。这对于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一个优势,有利于他们与一线技术人员更好地交流和合作,同时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也更容易实现。一线水产养殖技术人员最清楚水产养殖一线的技术需求,这些信息的反馈可以为高校科研人员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3 建设“水产小院”的主要环节
“水产小院”是在高校和水产养殖企业、养殖户之间搭建的互动式桥梁,“桥墩”是往返高校和养殖企业间的学生。从这个思路出发,建设“水产小院”可分为以下环节:①兴趣分组、先期培训。虽然建设“水产小院”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水产情节,但是兴趣决定态度和热情,在先期组建时可以通过培训引导学生的兴趣,并根据兴趣分成不同的组,比如根据各个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养殖品种的不同,分成鱼、虾、蟹、贝、藻等组。②师生联合、实践学习。培训结束后,各组学生分赴自己的实践实习基地,在这个过程的初期指导教师应与学生同吃同住,完成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指导。③问题导向、联合攻关。 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寻找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养殖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共同制订解决办法,组成课题小组,与水产养殖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联合攻关,解决相应问题。④问题反馈、共同进步。对于可以解决的问题,形成技术总结报告,由学生向养殖一线工作人员传授解决办法;对于不能解决或者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指导教师收集技术需求难题,进一步通过寻求课题立项或者熟悉的专家共同解决。通过以上环节,可以实现基层养殖技术人员、学生和指导教师三方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双向互利的局面。
4 “水产小院”的功能
在赴校外从事生产一线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都接受过系统的水产养殖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整个实践过程也是他们复习巩固和验证这些理论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线养殖技术人员对这些学生起到了指导教师的作用,但这些一线经验可能与理论知识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这就需要学生快速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明辨内在的原因。
当今创新型社会中,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在全国范围内已遍地开花,但若没有生产实践的亲身体验,就很难有真正的创新。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创新的想法很难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但经过“水产小院”模式的培养,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其创新思想和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高。在与养殖一线人员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很多知识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同时有了一定的基础专业知识后与一线工作人员的交流很容易产生灵感的“火花”,这些火花将成为他们提高创新能力的源泉。
对高校中拥有最新水产养殖成果的科研人员而言,如何将成果尽快推广出去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情况下,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除了空间、时间和财力外,人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良种而言,更需要配套养殖“良法”。“良法”的建立离不开人的推动,尤其是具有一定知识体系和养殖技能的人员。“水产小院”中的学生经过相应教师培训后,就可以担任新成果推广的“大使”,将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在实习基地进行有效转化。
水产养殖业的特点造就了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特定的品性,比如吃苦耐劳、细心负责、为人豪爽等。在与水产养殖一线工作人员的接触过程中,学生们必然会在情感上受其感染和影响,会重新审视自己,进一步完成自我认知和成长。在价值观塑造上,学生们在与生产一线水产养殖人员接触的过程中会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人”,这可以促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在推广科学技术的过程中看到推广成果给养殖户带来的喜悦后更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学生们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后,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与养殖人员之间有丰富的情感交流后,这会让学生认识到要全力以赴为养殖业作贡献,会产生从业的使命感。
5 结语
通过水产小院让学生更加了解生产实践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他们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在水产小院模式下,通过强化水产养殖企业或养殖户、学生和高校指导教师三方的纽带关系,将参与企业和养殖户打造成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园地、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前沿阵地和扩大学生就业的绿地。同时,高校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在指导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最终又有新成果产出的良性循环模式,由此实现了参与三方的互动、互赢关系。